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史料分析题解题能力培养摭谈

【作者】 刘同玲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史料分析题是一种要求学生从提供的文字、图表等史料中获取有关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对提取信息的分析、归纳,解决所提问题的主观题型。它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已成为中考的常见题型。由于史料分析题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难度比较大,不管是平时的练习还是考试,不少学生都很难准确、全面地解答。它也成为中考题型中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它直接影响着考生成绩的高低。从历年的教学实践看,学生史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史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分析题解题能力呢
  1.加强史料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首先普及史料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性质、内涵、种类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对史料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教师开展史料教学特别是培养学生史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探索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在阶段性测评后专门对有关史料分析题进行讲解,先后讲解了什么是史料、史料的分类、史料的来源、史料分析题的类型等内容,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把史料用于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通过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式地培养和系统讲解,使学生明晰史料对于学科的重要性,使其发自内心地形成重视史料学习的自觉性。
  在史料选材上,针对学生年龄及阅历特点,做到所选史料篇幅小、文字少、中心突出、简明精要。具体办法是:在史料选择范围上,先课本、后课外;在史料选择类型上,先单一、后复合;在解析史料上,先指导、后实践。通过上述措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去审视史料、把握史料,最终正确地认识史料,缩短现实与历史间、学生与史料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消除畏难情绪、增强兴趣的目的。
  2.加强解题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史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步骤
  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就要通过加强解题训练,帮助学生总结、整理解题的方法、步骤。下面结合2010年绍兴中考卷的第24题,具体分析一下解答史料分析题的方法步骤。题目如下。
  (12分)阅读史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回答问题。
  史料一





  史料二:昔同治(1862—1874)初年,德相毕士麻克(人名)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引自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请你列举l8世纪前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以印证图①创作者所表达的中国印象的合理性。(2分)
  (2)图②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印象与图①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史料二中的德相毕士麻克早在同治初年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观点,并结合近代中国有关史实予以说明。(6分)
  (3)图③的作者用“中国时刻”表达着对当今中国崛起的肯定和赞叹。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作为炎黄子孙的你,应当如何从这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精神力量,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4分)
  步骤一:先看问题,看清题目有几问、问什么。
  做史料分析题前一定要审清各个问题,注意问题中的要求,包括时间、空间、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等的限制。问题(1)“请你列举l8世纪前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以印证图①创作者所表达的中国印象的合理性。”实际上有两问:“成就”“其对世界的影响”,“成就”要符合“18世纪”“中国”“科技”等条件,还要能证明“图①创作者所表达的中国印象的合理性”。问题(2)“图②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印象与图①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史料二中的德相毕士麻克早在同治初年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观点,并结合近代中国有关史实予以说明。”也有两问:“概括出这一观点”“说明”,概括观点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史料二,“说明”要“结合近代中国有关史实”。问题(3)“图③的作者用“中国时刻”表达着对当今中国崛起的肯定和赞叹。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作为炎黄子孙的你,应当如何从这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精神力量,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是一问:“如何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限制条件是:“作为炎黄子孙的你”“从这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精神力量”。如果考生在看材料前,先看清这些设问的要求,就能避免错答或漏答。
  步骤二:再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般来说一段材料对应一个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材料,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做题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4题是一个混合型的材料题,在读图片时要做到①注意围绕图片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②注意观察图片内容,特别是图片中的文字;③注意图片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④注意图片内容所反映的史实。如:史料一中三幅图都有标题,图片中还有文字,这些都是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的有效信息。
  在读文字时要做到①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②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③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大意。史料二中“同治(1862—1874)初年”“三十年后”“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点明了该题的主旨。考生只有读出材料的这些信息,才可以正确回答本题。
  步骤三:回归书本,找出材料和书本知识点的联系。
  一般来说,材料分析题的答案来源有三种形式: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中后两者最为常见。因此,在回答问题之前要注意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和所学知识的相联系,这样才能明确答题方向。24题的第一问答题关键词在于“18世纪”“中国”“科技”,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相关知识点。第二问答题关键词在于“同治(1862—1874)初年”“三十年后”“船炮之利”,考查学生对1860年—1890年这一时期中国相关史实的了解。
  步骤四:再次看问题,宏观上把握答题思路和答题要点。
  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后,重新审视题目有几问,分值有几分,明确分几点回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24题的第一问,有两问,分值2分,应该是一问一分,答的时候应分两点来答,第一点答一项18世纪的中国科技成就,第二点答这项成就的影响。
  步骤五:组织作答。
  答题还要做到“三个注意”。
  ①注意问题的多少。
  ②注意分值多少。分值大,要多答,尽其要点,逐一列举,做到条理清晰,要点全面。分值小的,要简略回答,答就一语中的,不铺张浪费,不故意发挥。
  ③注意书写格式。一忌潦草,二忌涂改,三忌格式混乱,四忌套话连篇。书写直接影响着阅卷人员的心情,不规范的书写可能会使阅卷人员漏阅或错阅,影响着阅卷人员的给分。所以美观的书写格式也是少失分的一大法宝。
  总之,史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既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轻松应对史料分析题的关键。因此,应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究,提高学生史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开卷考试,从而达到“轻负高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