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立德树人 静待花开——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劲松
【机构】 四川省仁寿师范附属小学
【摘要】长期的德育探索与实践,我们认识到,要取得德育的实效性,要做到八个必须:必须增强学校环境的文化底蕴;必须扩宽阵地建设;必须扩充德育队伍;必须增强主题活动的艺术含量;必须突出学校特色;必须突出情感关怀;必须建立惩戒制度;必须实行奖惩结合。【关键词】德育;探索;实践
【正文】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这项系统工程的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德育为首,立德树人,因为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
如何立德树人,像培育花儿一样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像花儿一样灿烂开放呢?我们学校的探索与实践,也许能提供一些借鉴。
我们仁师附小是一所有70年办学历史,具有一定文化积淀,具备初步的办学特色。有5000多名师生的省级重点学校。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大仁于心,大雅于行”;我们的校训是:“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围绕这个核心理念和校训,我们高擎起“特立独行,敢为人先”的旗帜,正在不断地探索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学校德育工作很难做好,但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我们就能不断地取得好的成效。这里,仅以我们学校在强化德育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来进行一些认证。
一、校园环境建设,必须增强文化底蕴
地灵方使人杰,文化陶冶众生。校园环境是净化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品质,陶冶学生情操的必要环境条件。“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为什么孟母要三迁,迁来迁去的目的就在于为孟子提供求知的好环境。
学校文化的打造,我们采用了灵动、自然、朴素、简洁的方式,体现“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当代名家创作或撰写的门联、学校赋、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训、名言警句、师生及名家书画作品等巧妙分布在校园显著位置。气派的文化长廊,以及花台内大小各异、别具风格的文化石、提示语等,无一不在浸润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师生们的情操、规范着师生们的言行,这叫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学校环境布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大小花园、盆景相得益彰、错落有致,操场四周花草藤蔓、绿树成荫,凸显出一派园林气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校园环境干净整洁、温馨舒适,一花一草会说话,一石一木总关情。时时处处彰显省级卫生单位、市级绿色环保学校的魅力。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地从仁寿仁义文化中吸收营养,不断地从学校的传统文化中提练文化内涵,凝聚成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大仁于心,大雅于行,”并切实付诸于实践,催生出了我们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比如,我们创作的校歌《向着明天飞翔》、开学典礼歌《开学啦》、毕业歌《感谢有您》、礼仪歌《雅韵》、教师之歌《播种春天》、运动会会歌《健康向上》等,都是我们学校文化的艺术表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不仅陶冶了师生的情操,也凝聚了我们学校走向更精彩的精、气、神。
二、德育阵地建设,必须不断拓宽领域
搞好阵地建设,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创办了红领巾广播站、小龙人电视台,定期开播;建立了一流的校园网站、校讯通家校平台,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内操场LED固化《一周播报》,校门口流动屏及时传递讯息;因地制宜开辟了校园宣传橱窗,每周更新风纪评比公示栏,礼仪教育专家等宣传阵地,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组织学生长期订阅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复刊《小龙人》杂志,不断供给学生精神食粮;办好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及年级、班级家长会,加强家校合作;各班举办班级展板和评比栏,设置班级名片,班级名片上有中队名称、班级目标、班训、班主任寄语,别个还有夺红旗的栏目等。各班各不相同,可以说精彩纷呈,这些展示不仅让班级增加了凝聚力,而且让全班师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们还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县图书馆、县烈士陵园等、满井第二初中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我们还与新加坡的华民小学,马来西亚的州立华小、马六甲小学建立了国际交流,定期组织两校师生出国交流,或迎接这两个国家的三所学校师生来我校交流,为仁寿教育在国际教育的大舞台上绽放精彩,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德育队伍建设,必须不断扩充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德育队伍,是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根本保证。
我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实行双班主任工作制,二人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坚持定期开展中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有计划地提升队伍的素质;我们重视师生心理健康和辅导,选派大队辅导员王佳秋老师和优秀班主任廖建老师参加国家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培训,都获得了资格证书,把心理辅导提高到了专业化的水平;我们特别重视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充满自信、示范引领、主动作为、敢抓敢管,以学生干部作示范、作表率,带动了全体学生一道进步。
我们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家长学校,聘请了妇联、公安、消防、武警、交警、税务、退协、关工委等12名校外辅导员加入德育队伍,形成了高效的“三结合”育人团队。
四、开展主题活动,必须加重艺术含量
学校要求在坚持上好思品社会课、晨会、夕会、班会、主题队会课的基础上,还巧妙地、创造性地挖掘利用好传统节日,开展富有成效的纪念活动。如国庆节、建队节、六一节、清明节、重阳节、地球日、禁毒日等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每一年都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催生出强有力的教育意义。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的经典诵读、齐唱国歌、齐呼校训,气势恢宏、振奋人心。让爱中华传统文化、爱学校、爱国家的深厚情感,深深地融进了学生的灵魂。周二至周五第一节课,课前5分钟,各班都要举行室内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实施4321育人模式,即每年办4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优化三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发展两校:家长学校、少年军校;实行一个目标:小学大雅,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组建了管乐、拉丁舞、艺术操、合唱队等近20个社团活动,每周四下午深入开展课外训练。
传承附小精神,积淀学校文化。学校坚持每年在四年级开设小交警、少年军校,五年级开设国旗班和鼓号队,每周设置一节课,外聘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我们坚持每年秋季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邀请新生家长参加,全校师生要吟诵或演唱学校赋、校歌、开学歌,欢迎新老师、新同学,师生宣誓,文艺演出等。坚持每学期末举行散学典礼,播放学期专题片,评选表彰各类先进。坚持每学年举行毕业典礼,制作毕业纪念册,演唱毕业歌,对毕业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邀请毕业生家长参加,师生才艺大展示,进行学生成长综合汇报。坚持每年举办“3·5”慈善捐助活动,近五年来筹得善款近百万元,全部用于救助全县贫困师生和帮扶边远薄弱学校,爱心育人;学校发起,爱心企业和个人共同筹款200万元创办了眉山市首家“景圣景荟爱教育基金会”,“基金会”近三年用基金利息和捐款近百万元奖学助学,传播爱心;每年的4月和10月分别举办一年级和四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共同教育学生。
我们每天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行动。大课间活动,强身健体、健康第一,让学生在快乐中运动,在运动中成长。
我们坚持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为全县小学素质教育探路、领航的大型展示活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为克服德育空泛说教的弊端,我们把德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中,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满起来了。
近几年,我们充分调动教师的创作激情,创编了诗歌、舞蹈、体操、武术、小品、快板、音乐情景剧等50多个节目,公开公演对学生良好品行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其中《童心向党》在央视播映;《唱起山歌朝前走》、《吹牛叶哎哩哩》等,获四川省中小学艺术节一等奖;《我的祖国》、《播种春天》等,获市一等奖;《向着明天飞翔》、《东坡吟故乡》、《我的中国梦》等,获全县一等奖、县委宣传部最高奖。
2010年,我们举办“景圣景杯大型书画展”,引起省、市轰动、震憾。2012年,我们举办“七彩阳光体育运动会”,气势恢宏,被誉为仁寿版的奥运会。2015年,我们举办“学校文化暨素质教育展演”,成为仁寿小学教育典范。眉山市委宣传部还以《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为题,将我们的这次展演载入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一书,在全市推广。教育部主管《教育文摘》、《西南商报》、《西南科技报》等报刊,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对我们的德育工作,素质教育工作,特色教育进行了报道。
五、优化礼仪教育,必须突出学校特色
大仁于心,大雅于行。培养文雅学生,造就儒雅教师,成就高雅学校,走“小学大雅”之路,创巴蜀礼仪教育名校,这是我们打造特色教育新举措。我们不仅选派礼仪教师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提高,请礼仪专家来校培训教师,还注重礼仪教育课题研究,《礼仪养成教育研究》已获得了市政府一等奖,并已上报省政府评奖。
2010年学校编写了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纳入教学课程,每班每周1课时,做到师资、读本、教案、活动、训练、课时、成效“七到位”。这套教材,被全县部分小学以及宜宾、绵阳、成都等省内10多所学校选用。2016年,学校又汇编了《仁师附小学生一日礼仪常规手册》,分家族、校园、社会公共礼仪三部分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训练。
学校礼仪教育狠抓了五个环节,即:优化校园环境,凸显礼仪文化;增强文化内涵,丰富礼仪教育;扩大舆论宣传,注重礼仪导向;开展常规训练,打造礼仪亮点;保持着装整洁,提升礼仪形象。突出了四个结合,即:礼仪训练与德育活动结合;礼仪教养与艺术教育结合;礼仪训练与学校“四节”结合;礼仪活动与传统节目结合。
如今的仁师附小,全体师生日常行为讲礼节、人际交往讲礼貌、社会活动讲文明,礼仪已经成为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
正如一位学生家长说的那样:“学校的礼仪教育搞得好,我有切身体会。我们娃娃是去年从外地转回来上附小的。过去在家呀,他就是小皇帝,全家人都围着他转,他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这也不穿,那也不穿,耍性子,脾气怪得很。没想到来附小一学期,变化很大,吃穿不讲究啦,对人有礼貌啦,会自己料理啦,你说,我们能不感谢附小,感恩附小的老师吗?”
六、强化心理教育,必须突出情感关怀
我们以“大仁于心,大雅于行”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而有个性地成长。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积极参与《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发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在核定编制范围内,学校配备3名专职心理健康辅导员,并根据学生人数需要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积极选派任课老师参加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及考试,请专家到校进行教师团体心理辅导,鼓励教师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结合《生命生活与安全课》、《健康教育课》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活动计入教学工作量。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成长心理工作坊”工作制度、工作守则、来访者须知印发师生学习并张贴宣传,学校还另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
学校正在逐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硬件设施,成立了“幸福成长心理工作坊接待室”、“悄悄话信箱”、“青少年谈心站”;建立了“心辅教师团队”、“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开设了专门针对单亲、留守儿童的“团体心理辅导课。”同时,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自觉地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014年新学年起,学校全面启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班级争创计划,树立起一批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班级典型,并推动全校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师生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
七、教育顽劣学生,必须建立惩戒制度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只能讲赏识教育、说服教育,千万闯不得惩戒教育这个雷区。但我们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应该把惩戒教育同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区别开来。我们把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对调皮学生的帮扶、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对端正教风、严肃校风、班风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校制定了《仁师附小违纪学生惩戒制度》,这个制度依据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惩戒原则、惩戒形式、惩戒部门、惩戒措施以及连带责任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内容具体,细则分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宽是害,严是爱,不管不教要变坏。”惩戒教育,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里,它是合理的,在世界的当代教育里,它是合法的。我们在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三所学校交流中发现,他们的惩戒教育就搞得很好,很受学生家长的欢迎。我们的实践也证明,惩戒教育有利于校风正、班风正、教风正、学风正。
八、规范制度管理,必须坚持奖惩结合
学校每周都要进行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每月公示考核结果及时发放班主任津贴,每学期要开展德育工作交流表彰会,每年度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干部,评先进、树典型、立榜样,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又好又快推进。学校对德育工作进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既强化工作细节,注重过程指导和督查,又规范过程检测和评价,对全校教师德育绩效期末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评估、定奖惩,保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开展。
扎实的德育工作,让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生遵规守纪,文明礼貌。上公交车主动让座的人越来越多了,做好事、做善事、拾金不昧的人层出不穷,参加集体活动文明观看、礼貌鼓掌,安静、有序退场,地面没有一点垃圾。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荣获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雏鹰大队、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家长学校实践基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实验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精神文明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少先队优秀集体等20余项光荣称号。学校的德育工作被省内外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德育研究成果论文多篇发表在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上。
2013年7月,团中央副书记傅正邦和团中央领导黄大伟等一行来校调研后,鼓励学校说:“今天我们来到附小,没有感觉是到了一所县级农村小学,而是感觉到了北京某名小学。今天我们在这里座谈,就好像是在团中央的会议室,与北京某名小学的校长、主任、老师一起在探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遵循德育知、情、意、行之规律,充分把握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把德育工作做实做好,不放松每一个环节,甚至不放弃每一个细节。用人格塑造人格,用灵魂唤醒灵魂,爱生如子,就好像是在静特每一朵花开一样,我们不仅要有爱心和热心,更要有耐心和细心,才能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好。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这项系统工程的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德育为首,立德树人,因为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
如何立德树人,像培育花儿一样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像花儿一样灿烂开放呢?我们学校的探索与实践,也许能提供一些借鉴。
我们仁师附小是一所有70年办学历史,具有一定文化积淀,具备初步的办学特色。有5000多名师生的省级重点学校。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大仁于心,大雅于行”;我们的校训是:“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围绕这个核心理念和校训,我们高擎起“特立独行,敢为人先”的旗帜,正在不断地探索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学校德育工作很难做好,但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我们就能不断地取得好的成效。这里,仅以我们学校在强化德育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来进行一些认证。
一、校园环境建设,必须增强文化底蕴
地灵方使人杰,文化陶冶众生。校园环境是净化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品质,陶冶学生情操的必要环境条件。“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为什么孟母要三迁,迁来迁去的目的就在于为孟子提供求知的好环境。
学校文化的打造,我们采用了灵动、自然、朴素、简洁的方式,体现“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当代名家创作或撰写的门联、学校赋、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训、名言警句、师生及名家书画作品等巧妙分布在校园显著位置。气派的文化长廊,以及花台内大小各异、别具风格的文化石、提示语等,无一不在浸润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师生们的情操、规范着师生们的言行,这叫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学校环境布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大小花园、盆景相得益彰、错落有致,操场四周花草藤蔓、绿树成荫,凸显出一派园林气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校园环境干净整洁、温馨舒适,一花一草会说话,一石一木总关情。时时处处彰显省级卫生单位、市级绿色环保学校的魅力。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地从仁寿仁义文化中吸收营养,不断地从学校的传统文化中提练文化内涵,凝聚成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大仁于心,大雅于行,”并切实付诸于实践,催生出了我们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比如,我们创作的校歌《向着明天飞翔》、开学典礼歌《开学啦》、毕业歌《感谢有您》、礼仪歌《雅韵》、教师之歌《播种春天》、运动会会歌《健康向上》等,都是我们学校文化的艺术表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不仅陶冶了师生的情操,也凝聚了我们学校走向更精彩的精、气、神。
二、德育阵地建设,必须不断拓宽领域
搞好阵地建设,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创办了红领巾广播站、小龙人电视台,定期开播;建立了一流的校园网站、校讯通家校平台,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内操场LED固化《一周播报》,校门口流动屏及时传递讯息;因地制宜开辟了校园宣传橱窗,每周更新风纪评比公示栏,礼仪教育专家等宣传阵地,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组织学生长期订阅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复刊《小龙人》杂志,不断供给学生精神食粮;办好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及年级、班级家长会,加强家校合作;各班举办班级展板和评比栏,设置班级名片,班级名片上有中队名称、班级目标、班训、班主任寄语,别个还有夺红旗的栏目等。各班各不相同,可以说精彩纷呈,这些展示不仅让班级增加了凝聚力,而且让全班师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们还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县图书馆、县烈士陵园等、满井第二初中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我们还与新加坡的华民小学,马来西亚的州立华小、马六甲小学建立了国际交流,定期组织两校师生出国交流,或迎接这两个国家的三所学校师生来我校交流,为仁寿教育在国际教育的大舞台上绽放精彩,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德育队伍建设,必须不断扩充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德育队伍,是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根本保证。
我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实行双班主任工作制,二人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坚持定期开展中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有计划地提升队伍的素质;我们重视师生心理健康和辅导,选派大队辅导员王佳秋老师和优秀班主任廖建老师参加国家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培训,都获得了资格证书,把心理辅导提高到了专业化的水平;我们特别重视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充满自信、示范引领、主动作为、敢抓敢管,以学生干部作示范、作表率,带动了全体学生一道进步。
我们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家长学校,聘请了妇联、公安、消防、武警、交警、税务、退协、关工委等12名校外辅导员加入德育队伍,形成了高效的“三结合”育人团队。
四、开展主题活动,必须加重艺术含量
学校要求在坚持上好思品社会课、晨会、夕会、班会、主题队会课的基础上,还巧妙地、创造性地挖掘利用好传统节日,开展富有成效的纪念活动。如国庆节、建队节、六一节、清明节、重阳节、地球日、禁毒日等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每一年都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催生出强有力的教育意义。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的经典诵读、齐唱国歌、齐呼校训,气势恢宏、振奋人心。让爱中华传统文化、爱学校、爱国家的深厚情感,深深地融进了学生的灵魂。周二至周五第一节课,课前5分钟,各班都要举行室内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实施4321育人模式,即每年办4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优化三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发展两校:家长学校、少年军校;实行一个目标:小学大雅,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组建了管乐、拉丁舞、艺术操、合唱队等近20个社团活动,每周四下午深入开展课外训练。
传承附小精神,积淀学校文化。学校坚持每年在四年级开设小交警、少年军校,五年级开设国旗班和鼓号队,每周设置一节课,外聘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我们坚持每年秋季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邀请新生家长参加,全校师生要吟诵或演唱学校赋、校歌、开学歌,欢迎新老师、新同学,师生宣誓,文艺演出等。坚持每学期末举行散学典礼,播放学期专题片,评选表彰各类先进。坚持每学年举行毕业典礼,制作毕业纪念册,演唱毕业歌,对毕业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邀请毕业生家长参加,师生才艺大展示,进行学生成长综合汇报。坚持每年举办“3·5”慈善捐助活动,近五年来筹得善款近百万元,全部用于救助全县贫困师生和帮扶边远薄弱学校,爱心育人;学校发起,爱心企业和个人共同筹款200万元创办了眉山市首家“景圣景荟爱教育基金会”,“基金会”近三年用基金利息和捐款近百万元奖学助学,传播爱心;每年的4月和10月分别举办一年级和四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共同教育学生。
我们每天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行动。大课间活动,强身健体、健康第一,让学生在快乐中运动,在运动中成长。
我们坚持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为全县小学素质教育探路、领航的大型展示活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为克服德育空泛说教的弊端,我们把德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中,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满起来了。
近几年,我们充分调动教师的创作激情,创编了诗歌、舞蹈、体操、武术、小品、快板、音乐情景剧等50多个节目,公开公演对学生良好品行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其中《童心向党》在央视播映;《唱起山歌朝前走》、《吹牛叶哎哩哩》等,获四川省中小学艺术节一等奖;《我的祖国》、《播种春天》等,获市一等奖;《向着明天飞翔》、《东坡吟故乡》、《我的中国梦》等,获全县一等奖、县委宣传部最高奖。
2010年,我们举办“景圣景杯大型书画展”,引起省、市轰动、震憾。2012年,我们举办“七彩阳光体育运动会”,气势恢宏,被誉为仁寿版的奥运会。2015年,我们举办“学校文化暨素质教育展演”,成为仁寿小学教育典范。眉山市委宣传部还以《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为题,将我们的这次展演载入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一书,在全市推广。教育部主管《教育文摘》、《西南商报》、《西南科技报》等报刊,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对我们的德育工作,素质教育工作,特色教育进行了报道。
五、优化礼仪教育,必须突出学校特色
大仁于心,大雅于行。培养文雅学生,造就儒雅教师,成就高雅学校,走“小学大雅”之路,创巴蜀礼仪教育名校,这是我们打造特色教育新举措。我们不仅选派礼仪教师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提高,请礼仪专家来校培训教师,还注重礼仪教育课题研究,《礼仪养成教育研究》已获得了市政府一等奖,并已上报省政府评奖。
2010年学校编写了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纳入教学课程,每班每周1课时,做到师资、读本、教案、活动、训练、课时、成效“七到位”。这套教材,被全县部分小学以及宜宾、绵阳、成都等省内10多所学校选用。2016年,学校又汇编了《仁师附小学生一日礼仪常规手册》,分家族、校园、社会公共礼仪三部分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训练。
学校礼仪教育狠抓了五个环节,即:优化校园环境,凸显礼仪文化;增强文化内涵,丰富礼仪教育;扩大舆论宣传,注重礼仪导向;开展常规训练,打造礼仪亮点;保持着装整洁,提升礼仪形象。突出了四个结合,即:礼仪训练与德育活动结合;礼仪教养与艺术教育结合;礼仪训练与学校“四节”结合;礼仪活动与传统节目结合。
如今的仁师附小,全体师生日常行为讲礼节、人际交往讲礼貌、社会活动讲文明,礼仪已经成为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
正如一位学生家长说的那样:“学校的礼仪教育搞得好,我有切身体会。我们娃娃是去年从外地转回来上附小的。过去在家呀,他就是小皇帝,全家人都围着他转,他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这也不穿,那也不穿,耍性子,脾气怪得很。没想到来附小一学期,变化很大,吃穿不讲究啦,对人有礼貌啦,会自己料理啦,你说,我们能不感谢附小,感恩附小的老师吗?”
六、强化心理教育,必须突出情感关怀
我们以“大仁于心,大雅于行”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而有个性地成长。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积极参与《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发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在核定编制范围内,学校配备3名专职心理健康辅导员,并根据学生人数需要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积极选派任课老师参加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及考试,请专家到校进行教师团体心理辅导,鼓励教师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结合《生命生活与安全课》、《健康教育课》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活动计入教学工作量。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成长心理工作坊”工作制度、工作守则、来访者须知印发师生学习并张贴宣传,学校还另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
学校正在逐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硬件设施,成立了“幸福成长心理工作坊接待室”、“悄悄话信箱”、“青少年谈心站”;建立了“心辅教师团队”、“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开设了专门针对单亲、留守儿童的“团体心理辅导课。”同时,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自觉地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014年新学年起,学校全面启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班级争创计划,树立起一批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班级典型,并推动全校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师生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
七、教育顽劣学生,必须建立惩戒制度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只能讲赏识教育、说服教育,千万闯不得惩戒教育这个雷区。但我们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应该把惩戒教育同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区别开来。我们把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对调皮学生的帮扶、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对端正教风、严肃校风、班风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校制定了《仁师附小违纪学生惩戒制度》,这个制度依据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惩戒原则、惩戒形式、惩戒部门、惩戒措施以及连带责任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内容具体,细则分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宽是害,严是爱,不管不教要变坏。”惩戒教育,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里,它是合理的,在世界的当代教育里,它是合法的。我们在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三所学校交流中发现,他们的惩戒教育就搞得很好,很受学生家长的欢迎。我们的实践也证明,惩戒教育有利于校风正、班风正、教风正、学风正。
八、规范制度管理,必须坚持奖惩结合
学校每周都要进行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每月公示考核结果及时发放班主任津贴,每学期要开展德育工作交流表彰会,每年度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干部,评先进、树典型、立榜样,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又好又快推进。学校对德育工作进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既强化工作细节,注重过程指导和督查,又规范过程检测和评价,对全校教师德育绩效期末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评估、定奖惩,保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开展。
扎实的德育工作,让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生遵规守纪,文明礼貌。上公交车主动让座的人越来越多了,做好事、做善事、拾金不昧的人层出不穷,参加集体活动文明观看、礼貌鼓掌,安静、有序退场,地面没有一点垃圾。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荣获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雏鹰大队、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家长学校实践基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实验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精神文明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少先队优秀集体等20余项光荣称号。学校的德育工作被省内外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德育研究成果论文多篇发表在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上。
2013年7月,团中央副书记傅正邦和团中央领导黄大伟等一行来校调研后,鼓励学校说:“今天我们来到附小,没有感觉是到了一所县级农村小学,而是感觉到了北京某名小学。今天我们在这里座谈,就好像是在团中央的会议室,与北京某名小学的校长、主任、老师一起在探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遵循德育知、情、意、行之规律,充分把握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把德育工作做实做好,不放松每一个环节,甚至不放弃每一个细节。用人格塑造人格,用灵魂唤醒灵魂,爱生如子,就好像是在静特每一朵花开一样,我们不仅要有爱心和热心,更要有耐心和细心,才能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