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创新育人模式·健全学生品格——关于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 尹朝英
【机构】 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优化学校德育工作,要突出三性:环境建设要突出感染性;课堂教学要突出启发性;常规训练要突出针对性。【关键词】育人模式;创新;品格;健全
【正文】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几方面全面发展。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德育为首,育为为先,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何创新育人模式,健全学生品格,将学校德育工作推进到一个更加完美的境地,正是我们教育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这里,特对这个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环境建设要突出感染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说:“与善人居者,如入其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故君子宜慎其处也。”这句话说明了交友与环境对人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净化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品质,陶冶学生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把它建设好。
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我们必须在营造环境的感染性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1、校园环境的布局和设置,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来处理,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树木花草的栽种,花园盆景的制作,要富有自然情趣,突出自然美,把校园卫生工作做到家,经常保持干净整洁,为孩子们创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格调、有品位。宣传厨窗、艺术长廊、形象展版、黑板报要做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新颖别致。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办学特色等内容的展示要精美,安排在校园的显著位置。教学楼、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等公共场所要适当地张贴或悬挂名言警句、名家书画作品、师生书画作品。
3、要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本地的地方文化融合起来,催生出校园的特色文化。校园的特色文化,可以体现在校歌的创作上,也可以体现在文艺节目的编排上,还可以体现在校内刊物的制作上。通过这些文化样式来感染学生,启迪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在美的环境里幸福生活,快乐成长。
二、课堂教学要突出启发性
做好德育工作,要使用好教材,要注重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道德观,让教材在素质教育发挥启发性作用。
1、激发兴趣入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于趣味的开关,能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情景中去。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先讲出几道测试题,考考学生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烦恼?然后引出本单元的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就很有趣味。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列举有趣的事例、展示有趣的画面等设计开头,对我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说明事理传道。每个单元的教材,在导语后面都设计了几道问答题。这些提问蕴含着“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它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传授德育知识的重要环节,又是帮助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好好把握。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就设计了三道问答题,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带着看这些问题去仔细阅读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甚至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再加以讲解分析,或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因势利导践行。在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综合练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如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总题目是《人类的家园》,三篇课文是《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为地球做什么》、《当灾害降临的时候》。如果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校外,了解大自然,参加美化环境的劳动、参加自治自理和抗灾救灾的实践活动就能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常规训练要突出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整体目标,坚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这样(下转第30页)(上接第17页)的常规训练,必须突出针对性,为了使训练到达预期的效果,我们应做这样一些工作。
1、全面了解学生。
深入实际,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成长经历、兴趣爱好、优点缺点、行为习惯等做全面的调查研究,形成具体的文字材料装入学生个人档案,为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强化日常训练打下基础。
2、明确训练内容。
对学生进行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必须提出训练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制定学生一日行为常规,常规的内容分为○1、家庭和学校部分:如按时起床、愉快进餐、平安上学、文明进校、自主早读、主动晨扫、升旗仪式、课前准备、专心上课、等举手发言、深情朗读、课堂作业、收发作业、课后三件事、眼保健操、大课间操、课间十分钟、午餐、餐后卫生扫除、午休、夕会课、有序放学、晚扫除、离校回家、主动问候家人、完成家庭作业、进晚餐、关爱家人、创意玩耍、睡前准备和入睡。○2、公共场合部分:仪表与仪容、言谈举止、乘车、乘电梯、购物购票、剧场或影剧院、递送物品、垃圾处理、待客与做客、邻里相处、周末及放假常规。这些常规对学生的行为动作、语言表达、情感表达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提出具体的要求。
3、强化常规训练。
首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有效的训练计划。其次,要建立健全训练体系,组成家庭行为规范训练板块,学校行为规范训练板块,社会活动行为规范训练板块。第三,要做好训练的具体工作,以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做好行为规范的每一个细节动作,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每件小事上,都来做最好的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细节中不断成长。第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读书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中领会德育理论,得到实践锻炼,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极大的热忱去开拓创新,形成特色。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遵循德育工作知、情、意、行的运行规律,充分把握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就能把德育工作做好做实,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时代新人。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几方面全面发展。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德育为首,育为为先,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何创新育人模式,健全学生品格,将学校德育工作推进到一个更加完美的境地,正是我们教育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这里,特对这个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环境建设要突出感染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说:“与善人居者,如入其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故君子宜慎其处也。”这句话说明了交友与环境对人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净化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品质,陶冶学生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把它建设好。
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我们必须在营造环境的感染性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1、校园环境的布局和设置,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来处理,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树木花草的栽种,花园盆景的制作,要富有自然情趣,突出自然美,把校园卫生工作做到家,经常保持干净整洁,为孩子们创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格调、有品位。宣传厨窗、艺术长廊、形象展版、黑板报要做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新颖别致。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办学特色等内容的展示要精美,安排在校园的显著位置。教学楼、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等公共场所要适当地张贴或悬挂名言警句、名家书画作品、师生书画作品。
3、要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本地的地方文化融合起来,催生出校园的特色文化。校园的特色文化,可以体现在校歌的创作上,也可以体现在文艺节目的编排上,还可以体现在校内刊物的制作上。通过这些文化样式来感染学生,启迪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在美的环境里幸福生活,快乐成长。
二、课堂教学要突出启发性
做好德育工作,要使用好教材,要注重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道德观,让教材在素质教育发挥启发性作用。
1、激发兴趣入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于趣味的开关,能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情景中去。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先讲出几道测试题,考考学生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烦恼?然后引出本单元的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就很有趣味。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列举有趣的事例、展示有趣的画面等设计开头,对我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说明事理传道。每个单元的教材,在导语后面都设计了几道问答题。这些提问蕴含着“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它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传授德育知识的重要环节,又是帮助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好好把握。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就设计了三道问答题,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带着看这些问题去仔细阅读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甚至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再加以讲解分析,或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因势利导践行。在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综合练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如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总题目是《人类的家园》,三篇课文是《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为地球做什么》、《当灾害降临的时候》。如果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校外,了解大自然,参加美化环境的劳动、参加自治自理和抗灾救灾的实践活动就能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常规训练要突出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整体目标,坚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这样(下转第30页)(上接第17页)的常规训练,必须突出针对性,为了使训练到达预期的效果,我们应做这样一些工作。
1、全面了解学生。
深入实际,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成长经历、兴趣爱好、优点缺点、行为习惯等做全面的调查研究,形成具体的文字材料装入学生个人档案,为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强化日常训练打下基础。
2、明确训练内容。
对学生进行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必须提出训练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制定学生一日行为常规,常规的内容分为○1、家庭和学校部分:如按时起床、愉快进餐、平安上学、文明进校、自主早读、主动晨扫、升旗仪式、课前准备、专心上课、等举手发言、深情朗读、课堂作业、收发作业、课后三件事、眼保健操、大课间操、课间十分钟、午餐、餐后卫生扫除、午休、夕会课、有序放学、晚扫除、离校回家、主动问候家人、完成家庭作业、进晚餐、关爱家人、创意玩耍、睡前准备和入睡。○2、公共场合部分:仪表与仪容、言谈举止、乘车、乘电梯、购物购票、剧场或影剧院、递送物品、垃圾处理、待客与做客、邻里相处、周末及放假常规。这些常规对学生的行为动作、语言表达、情感表达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提出具体的要求。
3、强化常规训练。
首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有效的训练计划。其次,要建立健全训练体系,组成家庭行为规范训练板块,学校行为规范训练板块,社会活动行为规范训练板块。第三,要做好训练的具体工作,以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做好行为规范的每一个细节动作,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每件小事上,都来做最好的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细节中不断成长。第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读书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中领会德育理论,得到实践锻炼,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极大的热忱去开拓创新,形成特色。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遵循德育工作知、情、意、行的运行规律,充分把握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就能把德育工作做好做实,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