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思想品德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作者】 黄 河
【机构】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可是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着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本文就如何提高其实效性作一些初探。
一、目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误区与低效现象
1.过程中只是优生的天地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出现学习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一言不发的情况。学困生更是没有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师则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结束小组合作探究。参与合作探究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教学中不需要合作学习
学贵有疑,学也源于疑。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前首先要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有疑在胸,不解不快。只有解决好学生参与的内动力问题,才能真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小组合作讨论真正起到实效。
我在任教九年级思想品德专题复习“消费者权益”一课时。在课前导人中展示了关于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新闻背景材料,然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1)国务院为什么要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作出处理?
2)国务院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作出处置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
3)如果你是国家相关决策者,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你会怎么做?
展示问题之后,由于背景材料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缺乏必要的链接过渡,无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导致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没有合作的需要。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的预设,没有急着让学生开展合作讨论,而是由浅人深地提出了以下问题:你觉得国家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理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觉得国家要不要对这类食品质量的安全事故做出处理?如果不处理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你在生活中还发现有哪些类似三鹿问题奶粉危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你觉得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当调整了提问的策略后,课堂的气氛发生了明显改变,交流开始有序地进行。这时候,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就是水到渠成。
3.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
几乎所有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还需遵守一定的规则,应该有分工:领导者、记录者、联络者、检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增进角色的互赖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合作学习完全是学生的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在进入教学环节以后,教师会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而教师则在边上游走或低头做自己的事,等到时间差不多了,教师“醒堂木”一响,讨论结束,然后由学生分组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实际上,这种所谓“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教师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忽视了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的合作学习,其合作必定是无序和低敢的。合作讨论学习不等于简单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而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合作讨论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盘考虑,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
二、策略
1.设计是关键
合作问题的设计要恰当。首先,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生成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特别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惟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合作需求。在学习八年级“爱在屋檐下”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与父亲发生争吵后如何化解?”同学们在讨论中写出“等爸爸气消了再跟他讲清楚事情的真相”、“请妈妈帮忙”、“在爸爸桌上留张纸条,写自己的真实想法”等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双方的正面冲突,又说出彼此的真实想法,能有效地进行沟通。课堂讨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学生创新火花不断闪现,收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2.集体参与是主要
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都是不行的。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3.过程合作为目的
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不应该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由学生亲自参与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讲授“实施课持续发展战略”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一颗50年树龄的大树的综合价值是19.6万美元。它的功能包括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繁养场所等。材料二,如果1棵40树龄的大树被砍伐,可以制成6000~8000双筷子,价值不到40美元。问题: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以上事例对我们经济发展有何启示?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结论:1.我国森林等资源紧张,开发利用不合理。2.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只顾眼前。
4.教师的反思是深度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学生作业批改;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否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怎么办。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并写下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
5.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是难点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合作讨论的开展当以“思”为先。教师应首先为小组讨论营造独立思考的空间,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感悟。只有学生在进入合作之前有了对问题的特定思考,并形成了自己一定的想法,然后再和同伴讨论、交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的现象。
一、目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误区与低效现象
1.过程中只是优生的天地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出现学习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一言不发的情况。学困生更是没有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师则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结束小组合作探究。参与合作探究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教学中不需要合作学习
学贵有疑,学也源于疑。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前首先要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有疑在胸,不解不快。只有解决好学生参与的内动力问题,才能真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小组合作讨论真正起到实效。
我在任教九年级思想品德专题复习“消费者权益”一课时。在课前导人中展示了关于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新闻背景材料,然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1)国务院为什么要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作出处理?
2)国务院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作出处置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
3)如果你是国家相关决策者,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你会怎么做?
展示问题之后,由于背景材料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缺乏必要的链接过渡,无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导致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没有合作的需要。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的预设,没有急着让学生开展合作讨论,而是由浅人深地提出了以下问题:你觉得国家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理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觉得国家要不要对这类食品质量的安全事故做出处理?如果不处理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你在生活中还发现有哪些类似三鹿问题奶粉危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你觉得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当调整了提问的策略后,课堂的气氛发生了明显改变,交流开始有序地进行。这时候,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就是水到渠成。
3.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
几乎所有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还需遵守一定的规则,应该有分工:领导者、记录者、联络者、检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增进角色的互赖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合作学习完全是学生的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在进入教学环节以后,教师会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而教师则在边上游走或低头做自己的事,等到时间差不多了,教师“醒堂木”一响,讨论结束,然后由学生分组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实际上,这种所谓“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教师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忽视了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的合作学习,其合作必定是无序和低敢的。合作讨论学习不等于简单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而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合作讨论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盘考虑,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
二、策略
1.设计是关键
合作问题的设计要恰当。首先,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生成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特别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惟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合作需求。在学习八年级“爱在屋檐下”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与父亲发生争吵后如何化解?”同学们在讨论中写出“等爸爸气消了再跟他讲清楚事情的真相”、“请妈妈帮忙”、“在爸爸桌上留张纸条,写自己的真实想法”等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双方的正面冲突,又说出彼此的真实想法,能有效地进行沟通。课堂讨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学生创新火花不断闪现,收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2.集体参与是主要
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都是不行的。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3.过程合作为目的
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不应该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由学生亲自参与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讲授“实施课持续发展战略”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一颗50年树龄的大树的综合价值是19.6万美元。它的功能包括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繁养场所等。材料二,如果1棵40树龄的大树被砍伐,可以制成6000~8000双筷子,价值不到40美元。问题: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以上事例对我们经济发展有何启示?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结论:1.我国森林等资源紧张,开发利用不合理。2.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只顾眼前。
4.教师的反思是深度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学生作业批改;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否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怎么办。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并写下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
5.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是难点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合作讨论的开展当以“思”为先。教师应首先为小组讨论营造独立思考的空间,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感悟。只有学生在进入合作之前有了对问题的特定思考,并形成了自己一定的想法,然后再和同伴讨论、交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