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发展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 韦双琦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恒丰民族学校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引导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出来,为学生营造出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组织学生互相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以此来获得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有效引导;提升素养
【正文】
新课改以来,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好的引导能让孩子们思维清晰,反之则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思考。下面我将以自己几年的教学活动为依据,阐述一下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做到更好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问题疑点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们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挖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导入时可采用故事引入、猜测谜语、巧设悬念、设疑质疑、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操作激趣、模拟表演、举办辩论赛、争当小老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年、月、日”时,先讲了一个故事:“小红今年7岁,她的表哥小明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猜猜小明今年几岁了?”有的学生随口应道:“3岁。”一想又不对,小红今年7岁了,表哥怎么才3岁呢?同学们面面相觑。就在他们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我跟他们讲,这里藏着一个秘密,进而引入新课。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学习动力更足,一节课,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通过教师导兴趣,真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二、有效学法引导,提高学习能力
教育家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过去我们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你学会了”吗?如今我们要问的是“你会学了”吗?这是教育本身质的飞跃。要培养新时代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用铁丝做了一个圆,让学生求出它的周长。学生说可以把铁丝拉直就能求出它的周长。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让学生测量其周长,学生当时束手无策。我启发学生把圆和正方形进行类比: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周长是边长的几倍?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片、细线等实物,引导学生测量出必要的数据并进行计算,看是否能找出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极富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引导,指导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究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从想学、学会到会学的能力。
三、重难点处引导,促进知识理解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同时也是构建数学模型的关键。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并且一些知识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教师要顺应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灵活引导,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引导时注意了:①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②动手操作,强化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等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各一个,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物体有什么相同点?(等底等高),接着问:“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不相等)再问“既然不相等,那么他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分组实验,指导学生把圆锥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容器中,看一看几次能倒满?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反之,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四、转角弹性引导,拓展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是数学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本质区别。《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但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造成学生无从入手,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分析教学内容,着力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转折,形成新思路,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水果店有180千克的苹果和一些梨,卖出60千克的苹果和80千克的梨后,剩下的苹果和梨同样重,水果店原来有多少千克的梨?这道题从表面上看求原来梨的质量,而这里只知道卖出的,找不到剩下的,学生会出现障碍。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剩下的苹果和梨同样重这个转折点,只要让学生找出剩下的苹果有多少千克,就可以知道剩下的梨有多少千克,知道剩下的梨有多少千克后就很容易求出这道题,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说出思维过程,这样抓住了问题的转折点,就有利于表达思维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教师要能认真倾听,随机应变,独具一双慧眼,当学生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补充另外的信息适时引导,或者追问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我们注重引导走向高效课堂,使有效的数学课堂引导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07).
[2]张霞.适时引导追求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江西教育,2015(11).
新课改以来,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好的引导能让孩子们思维清晰,反之则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思考。下面我将以自己几年的教学活动为依据,阐述一下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做到更好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问题疑点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们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挖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导入时可采用故事引入、猜测谜语、巧设悬念、设疑质疑、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操作激趣、模拟表演、举办辩论赛、争当小老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年、月、日”时,先讲了一个故事:“小红今年7岁,她的表哥小明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猜猜小明今年几岁了?”有的学生随口应道:“3岁。”一想又不对,小红今年7岁了,表哥怎么才3岁呢?同学们面面相觑。就在他们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我跟他们讲,这里藏着一个秘密,进而引入新课。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学习动力更足,一节课,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通过教师导兴趣,真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二、有效学法引导,提高学习能力
教育家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过去我们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你学会了”吗?如今我们要问的是“你会学了”吗?这是教育本身质的飞跃。要培养新时代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用铁丝做了一个圆,让学生求出它的周长。学生说可以把铁丝拉直就能求出它的周长。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让学生测量其周长,学生当时束手无策。我启发学生把圆和正方形进行类比: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周长是边长的几倍?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片、细线等实物,引导学生测量出必要的数据并进行计算,看是否能找出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极富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引导,指导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究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从想学、学会到会学的能力。
三、重难点处引导,促进知识理解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同时也是构建数学模型的关键。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并且一些知识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教师要顺应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灵活引导,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引导时注意了:①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②动手操作,强化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等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各一个,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物体有什么相同点?(等底等高),接着问:“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不相等)再问“既然不相等,那么他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分组实验,指导学生把圆锥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容器中,看一看几次能倒满?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反之,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四、转角弹性引导,拓展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是数学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本质区别。《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但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造成学生无从入手,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分析教学内容,着力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转折,形成新思路,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水果店有180千克的苹果和一些梨,卖出60千克的苹果和80千克的梨后,剩下的苹果和梨同样重,水果店原来有多少千克的梨?这道题从表面上看求原来梨的质量,而这里只知道卖出的,找不到剩下的,学生会出现障碍。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剩下的苹果和梨同样重这个转折点,只要让学生找出剩下的苹果有多少千克,就可以知道剩下的梨有多少千克,知道剩下的梨有多少千克后就很容易求出这道题,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说出思维过程,这样抓住了问题的转折点,就有利于表达思维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教师要能认真倾听,随机应变,独具一双慧眼,当学生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补充另外的信息适时引导,或者追问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我们注重引导走向高效课堂,使有效的数学课堂引导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07).
[2]张霞.适时引导追求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江西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