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演奏好“课前预习”前奏曲——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探究

【作者】 叶明德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田洋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习环节的重要性。预习可以增强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工作的激发兴趣,方法指导,成果交流,评价激励等方面结合典型事例加以论述,条理清楚,颇有说服力,俗中见致。
【关键词】语文;预习;兴趣;方法;交流;评价
【正文】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小学高年级,对语文基础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这时,则要注重于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课前预习工作,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着重地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曲,一定要指导学生用心“弹”好。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的学习内容有充分的准备,便于增强他们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博士说过,“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更是转差的黄金阶段。”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把好学生预习这一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如何让学生进行语文高效预习呢?
  一、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小学生对新颖而有趣的内容易于产生强烈的探究期待。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各种不同的预习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欲望与热情,从而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激发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样,如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且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便会喜欢上语文,从而主动学习语文,形成习惯。高年级的学生,还有的喜欢自主选择预习内容,教师可以放手,并且逐渐地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预习,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就会逐渐地实现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为顺利地开展课堂学习奠定基础,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 指导预习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小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就要实现对学生的授之以渔。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达到有效地提高预习能力。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安排预习任务时,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稳步进行。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可以先在课内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便于教师直接传授预习方法,做出具体指导,使小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学生在掌握了预习的一些方法后,就能够自己在课外完成新课的预习。
  (一)读。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或其它读的方法。要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二)查。查阅字典、词典,利用互联网,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工具书,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多媒体查课文的背景资料,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扫除生字、生词的障碍。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高年级要着重了解词语的本意外,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如果学生课前预习的比较扎实,那么课堂中就不去讲或少讲生字新词,而集中精力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
  (三)划。教师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不同的标记。例如,文中的生字组成词语用直线;需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曲线标出,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来理解;遇到不懂之处打上问号,待上课时解决。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语多读一次。
  (四)思。对于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积极思考,不懂的打问号,可向家长或老师请教。同时思考课后习题,不明白的地方课堂上提问解决。
  (五)注。于永正老师说过:“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一定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预习时,要拿着笔,边读边注,随读随注。学生可以在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思、所感和所想。你喜欢的句子或者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可写出自己的体会。
  这几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是相辅相成的。俗话说,“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预习的过程,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
  老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风格的预习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并制成预习卡的。
  1、读。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我读了(  )遍。边读边关注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划。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巧记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闪烁 橱窗  圣诞树  灵魂  
  3、查资料。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向同学们介绍。
  4、思考。(1)仔细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三、四、五次略)



  (2)“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怎样理解文章两个“幸福”的含义?
  (4)读完这个故事,你的心情如何?作者借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感情?
  5、批注。在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写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记录在预习本上,可与同学、家长或老师交流。
  6、摘录。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相信有了老师精心设计的预习卡,课堂上教师就能做到精讲、少讲,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预习的方法也能逐渐了然于胸。
  三、 交流成果
  课堂上的教学,教师首先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交流预习的成果,可以是学生单个的发言,也可以是小组交流后的汇总发言。通过交流预习,让学生能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初读状况,为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提供依据。预习中能经常发现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盲点,教师在新授课之前,了解学生对知识基础的掌握程度,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便于开展新课的教学,既有针对性,又提高了实效性。对学生的质疑中筛选,因学而导,找到下一课时教学的难点。
  四、评价激励
  (一)、建立评价机制。
  教师建立评价机制,在早读或者课外,在小组的交流中,每个学生又要得到组员或者小组长的评价。评价结果以记“星星”的为标准,一周开展一次“谁的星星最多”的汇总比赛。做到不断评价鼓励学生,一月一小比,一学期一大比,多做正面引导,多鼓励,这样,学生们既明确了预习的内容,又在比赛中,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老师可口头表扬,预习作业本可进行书面评语等。天长日久,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二)、面向全体,偏向学困生
  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加强学困生的辅导。为增强学困生的信心,教师还可分层布置预习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依序中找到自己能够做的事。俗话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对学困生的预习也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分层进行。一下子提出太多要求,学生无法完成,自然就想要放弃。在帮助学困生养成预习习惯时,要经常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及时纠正他们学习上的懒惰思想。教师在课堂发言时,可以把一些有关预习内容方面的问题留给学困生来回答,有利于提高学困生预习的兴趣。有些较难的题目,学困生可选择做。这样,让优秀生“吃得饱”,学困生不会“望题兴叹”。
  五、养成习惯
  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一步一步的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对于预习,一定要形成作业机制,做到有课必预,有预必查,有查必严,这是有效预习的必要保证。其次,要了解学生预习对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针对性的调整预习安排,能够保证预习的有效性、科学性。教师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这样他们才会有认真做的动力。而且,语文还应形成一个检查机制,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在教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在课堂上花两三分钟进行检查,专设一本预习检查本,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预习的效果。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也能慢慢养成,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几年来,虽然长期在农村教学,但由于教学中在预习上常抓不懈,学生逐步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成绩显著。如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整个学区举行的期末知识质量验证中,所任教的六年级语文学科,合格率100%,优秀率97.5%;2014—2015学年,所任教的五年级语文,参加全区的期末知识质量检测,合格率100%,优秀率67.4%,语文平均分位居全区154个班级的第二名,受到进修学校的好评。
  六、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的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讲课负担,对于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强调的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其升入初中之后的学习,甚至对其一生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发挥引导作用,注意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预习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预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预习不再是学生沉重的负担,不再是老师无奈的任务时,那预习就必然会成为学习这个大“交响乐”中充满活力的快乐“前奏曲”。
  参考文献:
  [1]王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预习方法》.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8). 
  [2]李霞.《浅谈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3]李兆凤.赵虎.《课程下小学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4]王蕴芬.《规范预习步骤,提高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科研论坛,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