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略谈新课程标准下班主任责任

【作者】 王立元 吕兴辉

【机构】 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成为制约新课程深入推进的因素之一。木文从对学生要充满爱、培养学生自信、偏爱后进生、教会学生思维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对明确新课程标准下班主任责任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班主任;责任
【正文】 

  一、前言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教育发生了巨大改变。首先是培养目标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是新课程实施中新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关系。再次,新课程实施及社会的日益开放带来的教育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个性更加开放、鲜明、独立。
  新课程环境下,班主任是班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工作开展得是否扎实有效将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班级任课教师间的协调程度,师生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和谐度,是关系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因素。班主任工作策略就是在班主任工作中采取的一些工作方式、方法及措施,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也决定着班主任工作的效果。
  二、新课程标准下班主任责任
  1、对学生要充满爱
  热爱学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条准则之一。
  赞可夫曾说:“漂亮孩子人人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往往偏爱好的学生,对后进生较为冷漠,动辄呵斥,甚至体罚。这样一来,师生成了对立面,有了这样的隔膜,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是枉然。因此,爱是教育的润滑刊。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的主导者,应以真诚的情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使其真正感到班主任的可亲可敬、平等待人,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才会和谐相处。
  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却是永恒的主题。要在教育教学中倾注爱,要用欣赏的眼光、以宽容之心、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因为学生的进步、心灵的完美需要时间、过程和机会。
  2、培养学生自信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而同时,狂妄、偏执和缺乏自知是青春期的特点,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充满爱的关切,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反之,哪怕是一次不当的批评,都可能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班主任要让学生看到,他们存在的差异并非与生俱来,只不过是基础差、不专心造成的,只要努力都能赶上去,“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应成为我们的目标,信心是成人成才的基础。每一个人都可能犯错误,最重要的是犯了错误要勇敢面对,及时认真改正错误,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是形成学生自尊自信等优良品质的重要教育因索,而自尊自信则是成才和成功必备的心理品质。试想,一个经常受到他人梅辱或歧视的青少年怎能形成自尊自信的优良品质?又怎能成才呢?
  3、偏爱后进生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让我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后进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多跟他们谈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子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自信心。班主任还要给学生以希望,让他们感到在教师眼里“我能行”,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信任和温暖。
  课堂上,当教师与优等生“对话”时,“无人问津”的他们则一脸迷茫和无奈,他们就像浅水中的小鱼,正用微弱的声音向我们呼救,我们听到了他们心灵深处的呼救声了吗?我们必须像特级教师丁有宽所倡导的那样:“偏爱后进生。”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罗森格尔效应”,平等待之、耐心引导,在班主任的帮助下欣然地游回大海深处。教育永远不能轻言放弃。
  4、教会学生思维
  恩格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指出:思维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基木形式”之一,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从教育学的角度上看,思维是建立在心理学对思维的理解之上的狭义的思维,主要指通过头脑的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智力在一个方面的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本质上讲,教育从来就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我国长期以来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一直不够重视,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背什么的教育模式,使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几乎成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其实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要把这种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变成外在的、现实的创造力,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而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教会学生思维应当成为教育普遍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思维,成为一个有思想、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一个更高的认识,利用现有条件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大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若过分突出教师的“讲”,则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若过分强调习题、答案的单一化,则抹杀了学生思想面貌的多色彩性。只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促进创新思维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简介:王立元,男,汉族,1976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1989年参加工作,主研班主任理论与实践,现任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第二初级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