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课如何有效实施精讲、善导

【作者】 邓发全

【机构】 湖北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这样的现象摆到了我们面前:有的数学教师讲课井井有条,例题分析透彻,学生听得清楚明了,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学题时竞不知如何下手;有的数学教师设置了许多问题,课堂上有问必答,热闹非凡,但检测一下学习结果,却很不理想;有的数学教师风趣幽默,并能精讲有关重点内容,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各种花样的习题,但学生对一些形式训练题解决迅速,却在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上表现一般;还有的教师在复习课上追求面面俱到,所有内容点到为止,只有旧知回忆而没有能力提高。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课到底应该怎样上?
  一、精讲
  1.精讲,以求多向交流.
  将教学视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此种双向型学习的观念还在很多课堂中体现.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有成员型的学习方式,即将教学视为师生平等参与及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师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如今的课堂教学不再追求表面的繁华与热闹、课件的丰富多彩、师生的一问一答,更看重的是学生有无主动学习,有无探究,教师有无及时“听其言,观其行”,接受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出相应的控制调节.所以课堂中,教师的解说不能多于学生的表述,注意在时间上留空,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与同学的赞许,会使学生体验到创造性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得到积极强化;而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持续发腱.
  2.精讲,要吸引学生注意.
  数学教学要想方设法在课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要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的前提.同时心理学认为,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刺激后,再次刺激的效果不明显。一堂课教师滔滔不绝,学生精神麻木,分不清主次,结果重点遗漏,难点不难,知识未内化,学习热情倒是消退不少。如何精讲,以及引学生注意?可分以下三步进行:(1)知识的基础性和本质性内容需详细闸明。 (2)学生实践或探究时教师不讲.我们无须担心教室出现“冷场”,不必追求“鸦雀无声”的局面,而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精神进入“万马奔腾”的状态.(3)使用熟悉的例子进行类比,举多个例子说明一个知识点.如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举例说明它存生活中的原型:如CCTV气象预报时川东经120。,北纬60。介绍某地的气象;向他人介绍元培中学地址时用“胜利路与马臻路交叉口”,而非用“在胜利路上”。
  二、善导
  1.导,要导出兴趣与认知冲突.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矛盾、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课前教师要善导,要导出冲突与困惑,应注意哪些方而呢?我看设计的问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2)要考虑问题情景的有效性.对学生要有新的要求,但不是简单地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这样才能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一种不可遏制的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去积极地思考.(3)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刺激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刺激性原则,问题情境可以让人兴奋,或者使人紧张.问题情境要尽量偏离学生的预期效果,使学生产生新颖感、复杂感、惊奇感等,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足圆形的?
  2.大钟有时可以做成方形的,车轮能不能做成方彤的?
  3.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的呢?
  (学生在几个由浅入深的生活问题启发下,学习圆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同样在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前,学生已习惯用平均数衡量一组数据,那么中位数和众数有何作用?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在城市广场的喷水池旁有6个人在做游戏,平均年龄是15岁,你们说出是多大年龄的6个人在玩游戏?
  生:6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在做游戏.(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往往会如此下结论)
  师:可否是两个35岁的阿姨和四个6岁的孩子在玩游戏?(可以)
  师:在这个故事中,平均数并不能准确的反应某些问题,所以需要引入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引出课题)
  2.导,应与学生思维活动同步.
  数学学习首先是理解数学,学生通过活动、通过丰富的(身体或感官)体验,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数学观念.实践证明,教师准确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就是启发引导时要遵循学生思维的途径和规律,因势利导,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超前引路,也不可强调学生按照教师提示的途径和方法去思考问题,越俎代庖.
  3.导,注意导出更多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习惯的是“进行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教学中“懂的人问不懂的人”,学生失去了主体性和能动性,完全按照教师已经设计好的路线走,谈不上独立思考,这样培养的学生大多数只会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地在原有的问题上去研究、探索,只会模仿,缺乏想象,真正有创造的东西并不多.“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它也要求教师角色从“工匠型”转为“专家型”,其关键就是“反思”与“合作”,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教师团队,研究如何实践精讲、善导,设计反映现实生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使学生体验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主动地发现、确认并分析数学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