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好作文始于作文之前
【作者】 李玉珍
【机构】 广西北流市山围镇丰垌小学
【摘要】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更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要想使学生喜欢作文,获得成功的体验,我认为解决“作文之前干什么”的问题极其重要。我开始不断引导我的学生,传递给他们一个信息——“好的作文始于作文之前”,作文前做足了功课,写作文并不难。【关键词】小学作文;积累;针对性
【正文】
一、习作准备重在日常的积累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习作的准备过程”。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忽略了作文内容的积聚过程,让学生习作时“打无准备之仗”,以至不少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1.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不断利用语文课堂和一切有可能的机会告诉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
根据目前学生的生活内容单调,观察能力低以及组织驾驭语言能力低等实际情况,我适当地带领学生也建议家长带他们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我给他们讲托尔斯泰的故事,建议孩子像大作家一样也单独准备一个小本,我把它称作“每日一记”,记下当天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或记下一时灵感,感受。作文前翻开这个小本往事历历在目。一段时间后,不少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多了。留心观察生活之后,学生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也显得生动、自然。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语言积累,阅读能力很重要。
阅读能力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他们的语感,灵敏度,对生活、对文字的捕捉力也会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自然会带动写作能力的飞跃。当然,这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一定方法也很重要。
每天的语文课上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更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倾听能力,投入越积极的孩子收效越大。语感、灵敏度、捕捉力也会在每天每堂课上得以锻炼。
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体现了作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还要突出抓好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向书本学习表达,利用这一机会强化表达训练。另外,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写作方法,作文是从借鉴、模仿开始的。当然,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如果可以做到,长此以往,这份积累也收获颇丰。
二、习作准备要有针对性
1. 作文的审题与选材。看到一篇作文,首先要清楚要我们写什么。学生愿意写什么,应该由他们自由去决定,教师不必强求一律。但要在此之前,要注意打开学生的思路,避免扩大选材或无形中缩小了选材的范围。
2. 作文的构思。作文之道巧在构思。我们应大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样一件事学生可以从各方面去构思,明确自己想表达什么主题。
3. 有平和或快乐的心态,提起写作欲望。教师应用各种手段:情绪感染,讲自己经历,设置悬念,配适当道具,画面再现,例文指路,你问我答……让学生作文前保持快乐轻松的心态,拿起纸和笔向大家诉说。
三、习作准备要在学生的选材、立意、篇章上下功夫
1.为学生写作创造一定的写作情景。所谓情景,就是教师设置、提供可以看见或可感受的具体场合和情景,以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诱发出情感、灵感和神思,产生写作的欲望和冲动,进而写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文章。
2.为学生提供一些道具,发挥学生的创作灵感。我们知道,发散式联想是一种立体型思维,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或出示的题目,从不同角度进行广泛联想,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原本不相连的组合粘结,从中发现作文的新领域,写出丰富而又有新意和深度的文章。
四、教师在备课上应多写下水作文
因为模仿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的作品,取长补短的必要的手段。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此,可以说,任何作家写作都经过模仿的阶段。下水作文是教师为学生写作提供范文,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提供模仿的榜样,这比亲身经历比教师任何讲解都来得直接和清楚,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成功。模仿是手段,是作文走向创造的阶梯;创新是目的,能使学生逐步走出模仿,写出有所发挥的、有所创造的新作。
教师根据习作的要求,认真地作文,写出来的作文有鼓舞性和指导性、现实性,学生能真真实实地感觉到,体会到怎样到底写作文。写下水作文就是很好的作文备课,教师能在写下水作文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指导能力,也会体会到指导的方法。
每次在布置习作任务前,教师需认真研究习作要求,然后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自己示范写一篇符合要求的习作,语言力求简洁、自然、通俗易懂,不能以成人的角度,堆砌华丽的词语,要让孩子们感到,就像是他们自己写出来的一样,这就对老师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当我们在倾听、观察、谈话、阅读、听课、记录中澄清最初观点的时候,就开始了写作。即便还没动笔,写作前重视各方面积累,作文前审好题,选好材,拟好题实际上省出了更多时间去完成习作。
一、习作准备重在日常的积累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习作的准备过程”。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忽略了作文内容的积聚过程,让学生习作时“打无准备之仗”,以至不少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1.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不断利用语文课堂和一切有可能的机会告诉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
根据目前学生的生活内容单调,观察能力低以及组织驾驭语言能力低等实际情况,我适当地带领学生也建议家长带他们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我给他们讲托尔斯泰的故事,建议孩子像大作家一样也单独准备一个小本,我把它称作“每日一记”,记下当天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或记下一时灵感,感受。作文前翻开这个小本往事历历在目。一段时间后,不少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多了。留心观察生活之后,学生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也显得生动、自然。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语言积累,阅读能力很重要。
阅读能力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他们的语感,灵敏度,对生活、对文字的捕捉力也会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自然会带动写作能力的飞跃。当然,这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一定方法也很重要。
每天的语文课上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更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倾听能力,投入越积极的孩子收效越大。语感、灵敏度、捕捉力也会在每天每堂课上得以锻炼。
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体现了作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还要突出抓好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向书本学习表达,利用这一机会强化表达训练。另外,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写作方法,作文是从借鉴、模仿开始的。当然,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如果可以做到,长此以往,这份积累也收获颇丰。
二、习作准备要有针对性
1. 作文的审题与选材。看到一篇作文,首先要清楚要我们写什么。学生愿意写什么,应该由他们自由去决定,教师不必强求一律。但要在此之前,要注意打开学生的思路,避免扩大选材或无形中缩小了选材的范围。
2. 作文的构思。作文之道巧在构思。我们应大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样一件事学生可以从各方面去构思,明确自己想表达什么主题。
3. 有平和或快乐的心态,提起写作欲望。教师应用各种手段:情绪感染,讲自己经历,设置悬念,配适当道具,画面再现,例文指路,你问我答……让学生作文前保持快乐轻松的心态,拿起纸和笔向大家诉说。
三、习作准备要在学生的选材、立意、篇章上下功夫
1.为学生写作创造一定的写作情景。所谓情景,就是教师设置、提供可以看见或可感受的具体场合和情景,以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诱发出情感、灵感和神思,产生写作的欲望和冲动,进而写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文章。
2.为学生提供一些道具,发挥学生的创作灵感。我们知道,发散式联想是一种立体型思维,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或出示的题目,从不同角度进行广泛联想,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原本不相连的组合粘结,从中发现作文的新领域,写出丰富而又有新意和深度的文章。
四、教师在备课上应多写下水作文
因为模仿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的作品,取长补短的必要的手段。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此,可以说,任何作家写作都经过模仿的阶段。下水作文是教师为学生写作提供范文,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提供模仿的榜样,这比亲身经历比教师任何讲解都来得直接和清楚,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成功。模仿是手段,是作文走向创造的阶梯;创新是目的,能使学生逐步走出模仿,写出有所发挥的、有所创造的新作。
教师根据习作的要求,认真地作文,写出来的作文有鼓舞性和指导性、现实性,学生能真真实实地感觉到,体会到怎样到底写作文。写下水作文就是很好的作文备课,教师能在写下水作文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指导能力,也会体会到指导的方法。
每次在布置习作任务前,教师需认真研究习作要求,然后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自己示范写一篇符合要求的习作,语言力求简洁、自然、通俗易懂,不能以成人的角度,堆砌华丽的词语,要让孩子们感到,就像是他们自己写出来的一样,这就对老师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当我们在倾听、观察、谈话、阅读、听课、记录中澄清最初观点的时候,就开始了写作。即便还没动笔,写作前重视各方面积累,作文前审好题,选好材,拟好题实际上省出了更多时间去完成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