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作者】 刘 燕 晏 炜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
【摘要】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学术界的角度对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做归纳总结,并对梁启超“科学史观”的形成和起源以及后期的变化加以分析。【关键词】梁启超;史学思想;形成
【正文】
一、梁启超与其史学论著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他被史学界公认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史学巨灵”,“现代史林泰斗”。1902年,梁启超发起了著名的史界革命,推动了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化。在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中外历史编纂,史学史,人物传记等很多方面,梁启超都有开创性的贡献。梁启超重新界定了史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范围,突出强调了历史哲学的地位和良史的作用。他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凡学问必有客观,主观二界;客观者,谓所研究之事物也;主观者,谓所研究此事物之心灵也。和合二观,然后学问出焉。史学之客体,则过去,现在之事实也;其主体,则作史,读史者心识中所怀哲理也。有客观而无主观,则其史有魄无魂,谓之非史焉可也。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1]
早在1901年,梁启超就开始潜心史学研究,他的著述颇多,结集颇多,在近代鲜有人与之相比。梁启超的史学论著很多,他“流质善变”,其史学思想也是屡有变易,在他不同时期的论著中也有反映。到了20年代,梁启超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史学体系。1922年到1927年的几年中,梁启超先后以学术讲演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年)和《中国历史法补编》(1926—1927年),《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问题》(1923年)等书。
二、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是中国史学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重要时期,梁启超正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最关键人物。他在批判传统史学的同时,又提出一系列相关主张,已经贯穿着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史学思想,初步形成了他的“科学史观”观点,其内容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
(1)梁启超的历史观是建构在进化论基础上的。他批判旧史学“陈陈相因”至于新史学的界说,则是:“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之例者也”。[2] 他用进化论观对照中国传统观念,并批评中国传统史观的“倒退论”和“循环史观”的不科学。“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此误会历史之真相之言也。苟治乱相无己时,则历史之象当为循环,与天然等,而历史学将不能成立。——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也,以其与进化之现象见之未明也。”[3] 又说“达尔文者,实举十九世纪以后之思想,彻底而一新者也。政治法制之变迁,进化也;宗教道德之发达,进化也;风俗习惯之移易,进化也。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故进化论出,而前者宗教迷信之论,尽失所据。”[4] 因此,只有历史进化论,才是“科学”的历史进化观。
(2) 梁启超寻求公理公例,因果关系的“科学史学”目标观。他认为,科学是寻求“原理”之学问,目的在于求得“公理公例”和“因果关系”,他引用培根的说法:“吾之所谓格物学者,在求得众现象之定理而已。”[5]他把传统史学的弊病归纳为“四弊二病”。“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国家,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6] 他把旧史学和新史学相比,并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代史家必说明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人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只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代史家必探求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7]梁启超在历史研究中对“公理公例”“因果律”“因果关系”的探讨,正是其治史观上科学化的表现。
(3)在方法论上,梁启超追求科学的治史方法。科学的史学,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来保证在史学研究上,梁起超特别强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他认为西方史学因为较早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进步较快,成就较大。为此,他还专门讲授中国历史研究的课程,大力推崇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史书。并提倡运用自然科学中数理统计学方法来研究历史问题,专门写了《历史统计学》介绍这种科学方法,并以此方法分析中国史书中的杰出人物的地理分布作为示例。
(4)梁启超提倡科学的治史精神。历史研究与研究主体是相关联的,史学家以何种态度和精神去对待研究工作,也是影响研究成果是否科学的关键性因素。梁启超首先推崇的是笛卡尔的怀疑,独立思考的精神,“笛卡尔氏,谓凡学当以怀疑为首,以一扫前者之旧论,然后别出其所见,谓于疑中求信,其信乃真。此实以数千年当头棒喝,而放一大光明而是以侍来哲者也”“所谓精神者何也?即常有一种自由独立不旁门户唾余之气概而已 ——,第一,毋为中国旧学之奴隶;第二,勿为西人新学之奴隶。我有耳目。我物我格;我有心思,我理我穷。”[8] 其次,梁启超从清代学者的治学中挖掘出“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史学〉〉 《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第241页
[2]梁启超 《新史学》《饮冰室合集》1902年版。
[3]梁启超《新史学》 【A】饮冰室合集[c]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梁启超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A】饮冰室合集[c]文集之六
[5]梁启超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说》【A】饮冰室合集就【C】文集之十三
[6]梁启超 《新史学》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7]戴逸 《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和展望 》[j] 历史研究1998,
[8]梁启超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问题》[a]饮冰室合集三【c】专集之三十四
一、梁启超与其史学论著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他被史学界公认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史学巨灵”,“现代史林泰斗”。1902年,梁启超发起了著名的史界革命,推动了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化。在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中外历史编纂,史学史,人物传记等很多方面,梁启超都有开创性的贡献。梁启超重新界定了史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范围,突出强调了历史哲学的地位和良史的作用。他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凡学问必有客观,主观二界;客观者,谓所研究之事物也;主观者,谓所研究此事物之心灵也。和合二观,然后学问出焉。史学之客体,则过去,现在之事实也;其主体,则作史,读史者心识中所怀哲理也。有客观而无主观,则其史有魄无魂,谓之非史焉可也。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1]
早在1901年,梁启超就开始潜心史学研究,他的著述颇多,结集颇多,在近代鲜有人与之相比。梁启超的史学论著很多,他“流质善变”,其史学思想也是屡有变易,在他不同时期的论著中也有反映。到了20年代,梁启超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史学体系。1922年到1927年的几年中,梁启超先后以学术讲演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年)和《中国历史法补编》(1926—1927年),《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问题》(1923年)等书。
二、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是中国史学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重要时期,梁启超正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最关键人物。他在批判传统史学的同时,又提出一系列相关主张,已经贯穿着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史学思想,初步形成了他的“科学史观”观点,其内容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
(1)梁启超的历史观是建构在进化论基础上的。他批判旧史学“陈陈相因”至于新史学的界说,则是:“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之例者也”。[2] 他用进化论观对照中国传统观念,并批评中国传统史观的“倒退论”和“循环史观”的不科学。“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此误会历史之真相之言也。苟治乱相无己时,则历史之象当为循环,与天然等,而历史学将不能成立。——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也,以其与进化之现象见之未明也。”[3] 又说“达尔文者,实举十九世纪以后之思想,彻底而一新者也。政治法制之变迁,进化也;宗教道德之发达,进化也;风俗习惯之移易,进化也。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故进化论出,而前者宗教迷信之论,尽失所据。”[4] 因此,只有历史进化论,才是“科学”的历史进化观。
(2) 梁启超寻求公理公例,因果关系的“科学史学”目标观。他认为,科学是寻求“原理”之学问,目的在于求得“公理公例”和“因果关系”,他引用培根的说法:“吾之所谓格物学者,在求得众现象之定理而已。”[5]他把传统史学的弊病归纳为“四弊二病”。“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国家,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6] 他把旧史学和新史学相比,并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代史家必说明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人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只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代史家必探求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7]梁启超在历史研究中对“公理公例”“因果律”“因果关系”的探讨,正是其治史观上科学化的表现。
(3)在方法论上,梁启超追求科学的治史方法。科学的史学,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来保证在史学研究上,梁起超特别强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他认为西方史学因为较早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进步较快,成就较大。为此,他还专门讲授中国历史研究的课程,大力推崇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史书。并提倡运用自然科学中数理统计学方法来研究历史问题,专门写了《历史统计学》介绍这种科学方法,并以此方法分析中国史书中的杰出人物的地理分布作为示例。
(4)梁启超提倡科学的治史精神。历史研究与研究主体是相关联的,史学家以何种态度和精神去对待研究工作,也是影响研究成果是否科学的关键性因素。梁启超首先推崇的是笛卡尔的怀疑,独立思考的精神,“笛卡尔氏,谓凡学当以怀疑为首,以一扫前者之旧论,然后别出其所见,谓于疑中求信,其信乃真。此实以数千年当头棒喝,而放一大光明而是以侍来哲者也”“所谓精神者何也?即常有一种自由独立不旁门户唾余之气概而已 ——,第一,毋为中国旧学之奴隶;第二,勿为西人新学之奴隶。我有耳目。我物我格;我有心思,我理我穷。”[8] 其次,梁启超从清代学者的治学中挖掘出“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史学〉〉 《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第241页
[2]梁启超 《新史学》《饮冰室合集》1902年版。
[3]梁启超《新史学》 【A】饮冰室合集[c]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梁启超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A】饮冰室合集[c]文集之六
[5]梁启超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说》【A】饮冰室合集就【C】文集之十三
[6]梁启超 《新史学》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7]戴逸 《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和展望 》[j] 历史研究1998,
[8]梁启超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问题》[a]饮冰室合集三【c】专集之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