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作者】 袁文芬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小学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语文课却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人文过剩,工具不力”的现象愈演愈烈,语文味越来越淡。“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语文味具体体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有特色的语言学习中;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动手写作的过程中;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味;词语教学;语言学习;朗读指导;动手写作;方法习得
【正文】 

  回想走进新课改的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在这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而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
  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
  【案例】教学《搭石》“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中的“协调有序”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协调有序”的: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从人们过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看出动作很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不抢路、不推挤、有次序。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男生是前面的人们,女生是后面的人们。咱们合作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渐快),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没有人指挥。
  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对于“协调有序”这一词,如果让学生查查字典,读读意思,那只是让学生从理性上知其意,可谓“浅尝辄止”而已。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文本语境,进行引读、归纳,感知词语蕴涵的情绪、情感,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样步步为营,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语中所蕴涵的冷暖,让文字符号在学生脑海里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从心底涌出阵阵暖意,对词语的理解就从理性提升到感性。这样的词语教学将会更形象起来。
  二、表现在有特色的语言学习中
  新课程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语言规范、优美,很有表达特色,具有文学性。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有一双慧眼,抓住课文中的精华句段,即很有“文味儿”的句段,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这些句段或词句精湛,或文思兼优,或内容深邃, 有一定深度和难度, 恰是这样的文章,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味道、喜品赏,易调动起学生品读文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像喝白水那样淡而无味。
  【案例】《桥》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猛?
  生:第一小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出示这个句子)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这个句子在表达上与一般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生:句子中“像泼”、“像倒”两个词独立成一个句子,很特别。
  生:“像泼。像倒。”语句简洁,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雨来势的猛。
  生:我觉得“像泼。像倒。”这个句子简短,读起来却很有气势。
  师:是的,这几个句子语句简约,高度凝练,却很有表现力。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
  片段二:
  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跳舞”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美好的感觉。
  师: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你感觉到美好了吗?
  生:不,是恐惧,是可怕。
  师:是呀,这简直跳得就是——死亡之舞(生齐答)
  师:像这样的词,文中还有吗?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我找到“狞笑”: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我找到“舔”: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我找到“爬”: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洪水像魔鬼一样可怕。
  生:作者用看似美好的词,表现的出的却是洪水的可怕。
  师:是呀,文章写得多妙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句子,感受一下句子的表达特色。
  在教学中抓住文章在表达上很有特色的语句,比如像片段一中出现的用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片段二中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语句,让学生通过文字本身去体悟,去想象,去入境,用语文的方法去享受语文,品味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三、表现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在一次竞赛课中,《桥》这一节课,老师巧妙运用回环朗读烘托山洪的气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先出示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然后指名读句子,请学生说感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山洪的“势不可当”,老师出示了山洪的课件,让学生看,并说感受。在学生对山洪的“势不可当”有了充分的感悟之后,老师巧妙采用了分组回环朗读的形式来突出山洪的“势不可当”,即先请一组同学读,再请二组同学读,最后请全班学生一起读。随着读的人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洪亮,气势也越来越大,把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的气势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使人眼前为之一亮!
  听了《桥》这一节竞赛课,我不仅浮想联翩: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要针对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来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精彩!
  四、表现在让学生动手写作的过程中
  在语文课堂上安排适度的小练笔,或是仿写句子,或是仿写段落,或是想象补空,或是拓展延伸,既能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 “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还能对学生进行想象、表达、体悟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个过程,从形式到目标,都紧扣“语文”这一中心,彰显出浓厚的语文特质。例如 
  《小音乐家杨科》一课的小练笔设计:
  1. 出示:“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
  师:(动情地)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再也不能做什么了?请大家联系全文,用结合书上的语句说一说。
  生:他再也不能到树林里采野果了,他再也不能在春天到来时,跑到河边去做笛子了。
  生:傍晚,他再也不能静静躺在河边听青蛙?呱呱叫起来,再也听不到啄木鸟?笃笃地啄树干,甲虫?嗡嗡地叫了。
  生:他再也不能一天到晚拉着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他再也不能听到乡村旅店里传出的脚踏地板的声音、少女歌唱的声音、小提琴奏出的轻欢乐曲以及大提琴应和着的“低沉的调子”。
  生:(泪流满面地)他再也不能……因为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
  2、师:这一声琴弦的响声,在扬科听来是多可怕啊!因为这引起人们惊醒。所以,院子里一阵闹哄哄的,请大家把表示声响的词找出来。
  (学生找词,教师板书) 
  “谁在那儿” 粗鲁的问声   划火柴的声音
  骂声    打声
  小孩哭声    吵嚷声   狗叫声
  师:大家想象一下当时伙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小扬科遭遇了怎样令人恐怖的情景。请结合课文和你的想象,写一段话。
  新课程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部分关于“写”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空白处的资源,让学生调动直接或间接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还原为鲜活的画面。学生在弥补文本的“写”中,更深刻地领悟了文本。对小扬科遭遇暴打情景的细致刻画、描写,实际是学生想象、表达、体悟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所谓“言”、“象”、“意”的统一,从形式到目标都彰显出闪烁语文的特质。
  五、表现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程标准》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新理念意在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建立正确价值观。一句话,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案例】《为人民服务》
  (出示课题)为人民服务
  师: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也是最后一篇议论文。(板:议论文)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每一段的重点都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点明。请你们读读第2小节,找找第二小节的重点。(生自由读)
  师:重点是——
  生:第一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
  师:概括成一个词——
  生:死的意义。(师板书)
  师: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4小节,找找重点句、关键句,再概括成一个词语,可以用笔划划圈圈。   (学生自读概括)
  生:第3小节我概括的是“不怕批评”。(师板书)
  生:第4小节我概括的是“团结互助”。(师板书)
  师:师:用了这种方法,我们知道这篇议论文的要点是——生齐答: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概括了文章的要点,我们对整篇文章内容就能做到一目了然,这就叫把书读薄了。
  对于小学阶段出现的唯一一篇议论文,学生学起来肯定会有一些难度,但老师巧妙地由“扶”到“放”,教给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方法,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抓住了文章的要点,做到全文内容一目了然。学生利用老师的方法自学3、4小节,读读划划圈圈,这种教室里的“静水流声”不正是语文课“语文味”的体现吗?这种“静水流声”,不正是眼下许多过于“热闹“的语文课所缺少的吗?
  综上所述,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教师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心中有语文意识,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说语文、用语文,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就会洋溢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全面的提升。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