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指导学生“积累与筛选”作文素材的尝试

【作者】 黄君英

【机构】 广西北流市民乐镇元常小学

【摘要】作文,对于小学而言,亦难亦简,作文本身写作与论述并不难,难就难在写作材料的筛选上。作文是语文的一个分支,作文是来源于生活又表现与总结生活的存在。教师在作文课上,应该注意教学手段的有效引导,引导学生自我筛选作文材料,选材详略得当,中心主次分明,完善教师的责任,提升学生作文功底的稳固性。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筛选
【正文】 

  【引子】“习作”让我们深陷“泥沼”
  一次在五年级的作文授课中,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感恩父母的作文。结果发现49位同学中有35位是写“下雨天妈妈送雨衣”、“大冬天背我去看病”,这些素材成了万能钥匙,以不变应万变。甚至有一位学生夸张到自己生病需要100万医疗费,妈妈为此千里乞讨,写作文都写成幻想家了。让他们写好人好事,不是推车子、让位子就是捡到钱交给失主……就这,学生还是耗尽了大脑中的那点少得可怜的“内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便是生活。而当代的学生不缺生活,缺的是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该撷取什么素材?有人把写作文比作盖房子,要想把房子盖得既美观大方,又坚固耐用,其中一个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建筑材料的好与差。盖房如此,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想写好作文,必须选好材料。足可见选什么样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重中之重。
  【分析】习作路上荆棘丛丛
  1.来自教师
  (1)对作文技巧上的过度重视:多数老师把作文教学归于技巧的训练,如对布局、立意以及如何取个好题目引人眼球等方面下足功夫。为迎合应试,总是用仿写、固定的框架、万能的素材要求学生。完全桎梏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囚禁了他们想象的翅膀,忽视了素材积累作为作文教学起点的重要性。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让学生文章千篇一律没有一点创新。
  (2)对作文材料积累缺乏引导:多彩如画的校园生活,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有很多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生活中有的是学生作文的材料。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去积累,教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至使学生对于缤纷世界往往熟视无睹,错失了很多好的写作素材。
  (3)作文指导仅停留在作文课中。只有经常练习,写作技能才能有所提高。但因为繁重的教学负担,加上学期考查中很难衡量出教师作文教学的优劣,所以更多的教师把关注点留在阅读教学与基础知识掌握这两块上。作文指导仅停留在单元最后的作文课中,到了期末再来点作文应试技巧的传授,就算完成了一个学期教师指导作文的课程。因为平时教师缺乏对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视与及时的评价,使得学生对作文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不可能在平时生活中注重观察和在生活中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到写作文时就只能搜肠挖肚了。
  2.来自学生
  (1)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
  尽管学生的生活面不怎么广,生活内容不怎么丰富,但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游离于生活之外。毕竟还是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有所历的,只要有心、用心,就一定会发现身边有许多东西值得储存起来。作文时之所以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积累生活并及时把它记下来的习惯,所以很多学生成了“守着粮仓饿死的财主”。学生对生活中原已感知过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以外,已日趋模糊、淡忘、消失。
  (2)缺乏对生活素材的整理与刷选。
  大多学生面对俯首可拾的生活素材时,不知从何下手。很多时候学生因为无法提炼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弃之一旁,最终不能成为学生作文的鲜活素材。我们常会发现在作文交流时,当某生说到什么事,什么人时,另一些学生立马就会想到其实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只是当时一时想不起来。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平时没有养成作文素材整理与刷选的习惯,没有把相关素材储存在一个随时想用就能立马调度出来的仓储中。
  (3)缺乏对个性化表达的勇气与兴趣。
  学生作文不为自己而作,对作文缺乏个性化表达的兴趣与勇气。原因来自两方面:首先是教师原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把自己的情感与观点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在搜集写作素材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容易让学生为了取悦教师而写一些言不为心声的话语,写一些虚假而又空洞的人物形象出来,放弃自己真实情感的诉求与表达。学生自身原因:一些学生自身懒惰,头痛作文嫌麻烦,以应付教师完成任务为目的。作文时胡编乱造,照搬照抄,“拿来主义”成为学生习作的“至命法宝”,使学生丧失观察生活与积累素材的兴趣与能力。
  【探索】走出“泥沼”,采撷一路“芳香”
  一、“素材积累卡”,破解学生“无米下炊”
  为了解学生写作困惑,首先我们开展了“共话作文难”班队课。在学生畅所欲言作文难时,共同商议提出改进方法,确定以“积累卡”为平台,以“积分奖励”为措施的素材积累方法助写作一臂之力。我们设计了一份新颖的素材积累卡,并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童眼看世界,精彩我记录”。为了便于学生对素材的整理与筛选,我们把素材积累卡分门别类,分别设计成不同的颜色。如人物类、景物类、事件类、动植物类、观点类、心情类。每张卡片上设计几个必须填写的栏目,如积累的时间、地点,教师给予的积分及评语等。每种类型积累卡设计的颜色不同,我们还在积累卡左边设计了4个小孔,便于学生“穿孔引线”对相同素材进行筛选与积累,学生作文时提取相关素材非常方便。指导积累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1.看:早晨起床后可留心周围事物,观察它们的变化,如:今天太阳特别红,天气特别冷,上学途中有个路人特奇怪,和要好的同学发生了口角……这些材料都是他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所得,因为“熟悉”,写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
  2.听:可以是从父母口中听到的有趣的事,也可以是有趣的方言等,只要是印象深刻的,都可把它一一记录下来。
  3.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鼓励学生爱读、多读,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学会做记录,把一些优美词句,有感而发的东西等等写下来。
  4.做: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多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老师也可以自行创设条件然后记录过程,尤其是记下当时的感受,印象深刻的有关细节等。
  著名文学大师郭沫若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说:“蚕吃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树吸肥而产漆……”相信如果学生能做好积累的工作,再加上“呕心”的精神,就像蚕吃桑、蜂采花、牛吃草那样不愁写不出好文章。
  二、兴趣诱引,激发学生多积“米”料
  1.积分换礼:师生共同制定好“素材积累卡”的使用方法与奖励措施。教师以商场积分换购礼品的方式,事先制定好积分换礼的规则及奖品。奖品可以是学生喜欢的玩具、文具什么的,每件礼品下面分别标注该礼品换购所需的积分点数。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写积累卡的兴趣,对生活中发生的事、身边经过的人,也就会特别留心。操作方法:学生每天早上到语文小组长那里领取空白的积累卡,第二天早上把一天一晚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后感受最深,最想表达的话语记录下来,写入素材卡中。第二天由教师亲自批阅,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1分、3分、5分等)。因为是卡片,不是本子,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就算教师因某天忙碌没能及时批改,学生也不会因为没可写的本子而影响接下来的写作。每天利用午间或课间时间,对精彩语录进行点评交流,学生写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2.多彩校园:学生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如果没有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平时不加刻意留心生活素材,往往会觉得没什么东西好写的。所以教师平时还得多使点小技俩,在学校中创造性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校园是学生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但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校园为中心设计话题,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甚至在课堂上来一段“小插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校园生活的勃勃生机。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穿插一些小节目,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班队课上,我经常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巧妙造句”、“官兵追贼”、“瞎子画像”等等。
  孩子在娱乐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给孩子平时的作文提供了很多真实的例子,诸多精彩瞬间,在孩子的写作内容中经常完美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