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作者】 罗 莹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知识、练技能,学交往,学做人,求创造。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启发思维;能力培养
【正文】 

  所谓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综上所述,一个人获得高深的造诣,要靠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皆宜。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个体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现代社会是文化多元、环境复杂的社会,要求人们有独立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人们在当今知识总量以成倍速度递增的前提下,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有了自学能力,无论是知识更新的周期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都可以运用自学能力去有效地掌握知识。自学能力也恰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必备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常采用语言激趣,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猜谜语等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春》一课时,课一开始,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美丽的春天图画,百花争艳,充满勃勃生机的春景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他们陶醉在其中,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春天的景色多美呀,那么朱自清是怎样用语言去描绘这美丽的春天呢?我们现在一起分析、品味。”然后让学生听配乐的录音朗读,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美丽春天,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开拓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语文自主学习的培养需要教师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要重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勤于探索与研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出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还可以拓展语文课堂的空间,利用社会和生活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说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会被那优美的意境、抑扬顿挫的韵律所感染、打动,不自主地喜欢上诗人,进而激发其关注诗人其他诗歌作品的欲望,这样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学习,显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特别提到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所疑,才有所恩有所得。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而学生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拨开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大胆质疑。
  1.披文入情,调动思维。
  语文老师应抓住文题,披文入情,巧设疑问,引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例如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分析题目:(1)说说这篇散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写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一连串的问题无不扣题而来,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脑之事。问题一提出,顿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群情振奋,学生发言踊跃,老师适当点拨,很快明确了答案:(1)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2)写作内容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3)写作方法是对比。我们的分析和课文实际一样吗?一句问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整个课堂环环相扣,有序而紧凑。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思维得到有力的训练。
  2.抓住关键词语巧设问题,启迪思维。
  课文中有些词语蕴含丰富,信息量大,一两个词语就能提炼全段或全文的内容。抓住这些词语,深入分析,可以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从这些词语入手,巧设疑问,可以启迪思维,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例如我教《社戏》,文章内容很多,篇幅较长,人物性格鲜明,景物描写有特色,结尾难以理解。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思维,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一个词“乐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学生很快回答:因为(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大家平等相待;(3)可以捉蚯蚓、钓虾,充满了乐趣。继续启发: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潜藏在课文内容之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学生从人物性格、景物描写、事件等方面考虑。学生细读课文,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写出了正确的答案:还因为这里有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有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风光。理解了这些,不仅结尾“戏好看,豆好吃”的难点迎刃而解,连中心也非常明确了。再如《皇帝的新装》,以一个“骗”字提挈全文,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不过这种引导应该是引而不发的。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之外,还应该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师生间要有情感的沟通,要多观察、多倾听、多交流。新课程里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也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精神。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由学生自主组织形成、自由组合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甚至辩论。每个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借助他人的思维方式来启发自己的思维火花。同时教师在其中也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此过程充分了解情况,适当指导。启发学生的思路,辨明方向。这样通过集体交流之后,达到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共同提高的效果。
  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事先在学生中安排了4个讨论小组,让学生对“骗子为何能行骗成功”,“皇帝为什么要穿‘衣服’游行”,“当时你若在场,你会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生们不仅自主解决了字词,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做人不能虚伪,要诚实),了解了安徒生的一生,而且对课文进行了延伸,由文本走入了现实,并讲了历史上的一些以假为真的故事。他们自主设计和回答的某些问题虽然显得有些幼稚甚至不得要领,但事前担心的纪律问题并没出现,几个表现较差的同学在那堂课上异常积极。
  总之,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在知识海洋里猎取知识营养,能够有主见地学习和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我们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向校园外延伸,我们的学生也定会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