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长”“长”的疑惑

【作者】 张 萍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一诗中有这样一句“道狭草木长”,其中的“长”字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P138注释到“草木长(zhǎnɡ):草木丛生”,但《古诗词典》对这一句的注解是“细窄的小路上长着高高的野草”,没有注音。从这个注解来看“长”字该是“高高的”意思,既然如此就该读“chánɡ”音,但不论是与同事讨论还是上网搜索,我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或一个人能对此做出有较强说服力的选择,因此该读(zhǎnɡ)还是(chánɡ)成了困扰我的一个难题。
  第一种读音:道狭草木长(zhǎnɡ)。有人理解为:因为道路狭窄所以少有人来,导致草木丛生。一个“长”字,将草木写活了。
  第二种读音:道狭草木长(chánɡ)。读此音的人,多数是把“长”作为一个形容词来理解,觉得“长”是与“狭”相对的,有“道路狭窄草木高大,长长的茎叶蔓延伸展”的意思。这句也是下句“夕露沾我衣”的缘由。
  针对上述两种观点,我想从三个角度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 )诗人
  一提到“陶渊明”这三个字,我们往往会想到“闲适自然,无拘无束”,他的隐逸脱俗,高洁恬淡,心在自然,目光悠远,诗情淡然的诗情雅兴无不让人感慨万千。特别是陶渊明的辞官归隐,“躬耕自资”,仿佛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热衷田园生活,厌弃官场黑暗的隐者形象。以前我总以为《归园田居》就是这位高洁隐士的归隐随笔。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陶渊明的归隐真的是因为厌弃了官场的黑暗吗?陶渊明就这么热爱田园吗?我细读五首《归园田居》诗后,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的。这五首诗歌,是有层次的,其中的情感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既然乐于归隐,那为何又要终日醉酒呢?难道他的归隐并非他本意吗?在范子烨先生的《陶渊明归隐的真相》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的归隐实则为了逃离朋党之争,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自我保存的一种生存道路。
  陶渊明虽为隐者,但并非就如普通老百姓一样整日的在田间劳作,他有他的雅致,田园不过是他诗歌、心绪安放的处所而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不善劳作的,虽然其诗里有多处写出他的勤劳,但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他在敌对方放的烟雾呢?即使不是,从这五首诗中我们也能看出他的性格,初回时“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到其五时“怅恨独策还”的烦忧,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对于农耕生活并不热爱,他喜欢的是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与其说他热爱田园,不如说他热爱居住在田园。不然不会有《归园田居》其四里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他既然归隐田园了,还幻化什么呢?不是已经拥有田园生活了吗?不是自己热衷这种生活吗?怎么会有“终当归空无”的感慨呢?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陶渊明生活于农村,未必真的热衷农事。虽然有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让我们看到陶渊明很勤劳,但似乎又没有必要这么做,这一句不是写给我们看的,或许是写个他的敌对方看的,为了证明自己真的在务农,不会参政了。不然,如此的勤勉,怎么会在这首诗里出现“草盛豆苗稀”呢?连自家豆地里的草都不去除,路上的草又该是怎么一个“盛”呢?道路狭窄草木高大,长长的茎叶蔓延伸展,以致草木上的露水沾湿了诗人的衣服,所以这里的“道狭草木长读“chánɡ”更合乎陶渊明的本性吧!
  (二)诗境
  从诗中我们可以感觉出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所以才会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
  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道路狭窄,然而道旁的草木很“长”,长长的茎叶,蔓延伸展到狭窄的路径之上,走过不能避之,草上的夕露所以“沾我衣”。因此,读“cháng”意境较贴切,如若是读“zhǎng”,动作迟缓,与悠闲自得的意境不符。读“chánɡ”更能表现出耕种生活的真切朴实,自然随性,宛如在目。
  (三)诗韵
  陶渊明是很善用词的,“草盛豆苗稀”中,一个“盛”和一个“稀”,两个形容词形象的把杂草的旺盛和豆苗的稀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一个不善农作的归隐者形象展现出来。而“道狭草木长”意为“道路狭窄,草木茂盛”。“狭”是形容词,“长”也作为形容词用,前后词性一致。如读为zhǎng,则是动词,前后词性不一致了。正如草长莺飞中的“飞”是动词,所以“长”字应是动词,读zhǎng,谁也不会读成“草cháng莺飞”。
  虽然陶诗对于格律的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但诗歌合乐而唱,却是古人作诗自然明了的一个法则。陶渊明的五首《归园田居》皆为五言诗,就可以看出诗人在作诗的时候是比较注意格律的。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道狭草木长”,若读zhǎng,“草木”皆为仄声字,如“长”再读zhǎng,则三个仄声相连,读来不够顺口。而读草木cháng则为仄仄平,读来更加顺口,也符合平仄规律,这样读也是更利于吟唱的。
  试想清风月夜之时,陶渊明一句“道狭草木长”最后一个“长”(cháng)字也跟着一个长长的拖音,悠长成另一曲令人艳羡的天籁之声,远比“长”(zhǎng)字一大喝更有味道吧!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道狭草木长”的“长”读“cháng”音,更符合诗的本意、诗境和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