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
【作者】 潘维香
【机构】 云南省宣威市西宁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由于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农民生活水平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照管,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在不断增多,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
一、存在问题
作为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成长中面临的困难很多,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非常大。据了解,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家庭经济困难,教育状况令人担忧,身心健康亟待关注,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1、心理失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出现心理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现象。
2、安全失保。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少年儿童防护意识能力弱,留守儿童极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尤其是放假或周末,无人照管的孩子不是跑到河里摸鱼、游泳,就是钻进游戏室或沉溺于网吧,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3、学业失教。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隔代监护,很多留守儿童在家里碰到不会做的作业,隔代老人根本没有办法辅导。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差,再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由于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通常要做更多的家务活,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4、道德失范。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形式多为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差,不讲卫生,乱花钱,我行我素,甚至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些孩子犯了错误后,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应对措施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云南省宣威市教育局从优化育人环境、减轻经济负担、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师资均衡、抓实学校工作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吸收留守儿童住校,让寄宿制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的乐园和成长的家园。
2、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实施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制度,扩大资助范围,落实资金保障,切实加强贫困生救助力度。通过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了留守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为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上得起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云南省宣威市为农村薄弱学校配置多媒体电子白板,在中央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投入,为全市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并采取面授形式开展教学点教师培训,为每个教学点培训一名教师。使农村基层学校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着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发展。宣威市每年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岗位,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结构。
5、各学校自觉拓展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为留守学生配备亲情指导教师,随时掌握留守学生思想动态,对留守学生真情关爱,采取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的“三个优先”政策。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及时向外出家长通报孩子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对策建议
1、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加大城市学校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吸收农民工子女随迁入城就读,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让农民工就近务工,使其既能增收,又能照顾好子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大对农村二、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让农民在家也能创业致富。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党员之家”、“农家书屋”等,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加大“乡村少年宫”建设力度,大量吸纳热心人士或爱心企业的捐款,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大力兴建留守儿童活动场所。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假期离校和放学回家期间缺乏看管的监护空白期,为他们提供安全快乐的课余生活。
5、培训心理疏导专业人员,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聘请专兼职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安全上时刻提醒,生活上提供帮助,心理上加强沟通,学习上多予指导,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集体,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6、利用妇联、用工单位等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和亲子间的沟通,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留守儿童就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7、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尽力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伤害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一、存在问题
作为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成长中面临的困难很多,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非常大。据了解,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家庭经济困难,教育状况令人担忧,身心健康亟待关注,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1、心理失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出现心理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现象。
2、安全失保。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少年儿童防护意识能力弱,留守儿童极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尤其是放假或周末,无人照管的孩子不是跑到河里摸鱼、游泳,就是钻进游戏室或沉溺于网吧,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3、学业失教。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隔代监护,很多留守儿童在家里碰到不会做的作业,隔代老人根本没有办法辅导。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差,再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由于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通常要做更多的家务活,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4、道德失范。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形式多为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差,不讲卫生,乱花钱,我行我素,甚至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些孩子犯了错误后,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应对措施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云南省宣威市教育局从优化育人环境、减轻经济负担、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师资均衡、抓实学校工作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吸收留守儿童住校,让寄宿制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的乐园和成长的家园。
2、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实施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制度,扩大资助范围,落实资金保障,切实加强贫困生救助力度。通过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了留守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为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上得起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云南省宣威市为农村薄弱学校配置多媒体电子白板,在中央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投入,为全市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并采取面授形式开展教学点教师培训,为每个教学点培训一名教师。使农村基层学校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着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发展。宣威市每年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岗位,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结构。
5、各学校自觉拓展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为留守学生配备亲情指导教师,随时掌握留守学生思想动态,对留守学生真情关爱,采取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的“三个优先”政策。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及时向外出家长通报孩子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对策建议
1、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加大城市学校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吸收农民工子女随迁入城就读,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让农民工就近务工,使其既能增收,又能照顾好子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大对农村二、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让农民在家也能创业致富。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党员之家”、“农家书屋”等,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加大“乡村少年宫”建设力度,大量吸纳热心人士或爱心企业的捐款,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大力兴建留守儿童活动场所。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假期离校和放学回家期间缺乏看管的监护空白期,为他们提供安全快乐的课余生活。
5、培训心理疏导专业人员,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聘请专兼职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安全上时刻提醒,生活上提供帮助,心理上加强沟通,学习上多予指导,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集体,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6、利用妇联、用工单位等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和亲子间的沟通,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留守儿童就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7、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尽力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伤害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