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校训的思考
【作者】 张明虎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时下无论走进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校园,但凡稍具规模的学校都在醒目的位置设置校训、办学理念等,这是好事儿,是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更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手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看的学校多了,仔细比较却发现存在以下现状:
一、部分师生不知道自己学校的校训。笔者曾走进多所中小学校询问师生:你知道你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内容?校训明明高悬于墙壁或雄踞于学校醒目位置的巨石上,可答对者人数很少。为什么学生对陪伴他六年、三年、四年的校训熟视无睹?为什么许多教师也不知道?由此可见,校训必须有文化内涵,让师生“不感冒”的校训,连学校老师都不知道的校训,绝对不是有文化的好校训。
二、校训脱离生活,缺乏个性化。学校制定校训是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所以多数学校制定校训是应上级要求而完成任务,并没有深入地发掘学校的文化底蕴,丰富校训内涵,使校训具有自己的特色、特质,脱离生活,缺乏个性化,有的甚至为了应景儿,追求时尚,随意更换校训,如同儿戏一般也不在少数。
三、校训高度雷同。看校训多是四词八字:“开拓、进取、团结、创新”,“勤奋、仁爱、求实、创新”,“严谨、勤俭、求实、开拓”,“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类似这样的校训如何能引起师生的注意?语意又很复杂,记不住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为什么会存在校训视而不见、语义复杂,缺乏个性化、高度雷同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没有真正明白校训的作用与意义。什么是校训?《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挂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每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应该是一所学校的“灯塔”和“精神”,是一校之魂,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们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是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
校训是一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如上海建平中学“今天我以建平为荣,明天建平以我为荣”;如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如国家会计学校的校训是“不做假帐”;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校训都巧妙地整合了校名,体现行业特点。它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因为好的校训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原则,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基本道德素养。它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特征。
二、没有紧扣时代特点。很多中小学校训之所以平淡,不受师生喜爱,不能引起师生注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陈词滥调,时代感不强。但有一些学校新提炼出的新校训,就体现了贴近生活,紧扣时代特点。如上海宝山中学“民主、和谐、严谨、创新”,顺德市一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如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二中“致新、致学、至诚、至美”等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富于时代气息。这些有文化有新意有特色的校训,能让师生刻骨铭心,想忘都难。
三、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好的校训总有一种使人如沐春风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蕴育了学校的精神追求和办学方向,也是学校对师生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如南京大学前身的两江师范学堂的校训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如山东昌乐实验小学校训“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如英国麻省理工大学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如燕效开发区冶金中学“敢吃寒窗的苦,成德才兼备的人”;如河南省实验中学“异想开天,脚踏实地”;如广东省珠海市夏湾中学“习惯很重要哦!”这样的校训格外亲切,自然,又便于学生理解。
如何使校训对学生真正有启发,而又避免严肃的说教,并且让人过目不忘,刻骨铭心,是我们在制定校训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校训酝酿过程中,做好中外名校的校训比较,从中得到启发。如美国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这样的校训十分明了,师生看到后就能激发出力量。
二是要体现人文关怀,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提炼精华。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出自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对联。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有容乃大”最早则出自《尚书》君陈“尔元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崇贤中学校训“崇尚贤德”都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崇尚贤德”还巧妙地融进了校名。
三是要发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反复斟酌。每个学校应针对自己的实际,或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选取一个角度,一个侧重点去构思校训,这样的校训才有生命力,才会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师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获得感,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四是从生活出发,校训要贴近生活。语义复杂,脱离生活实际的校训,学生背了很久的校训也会全忘了。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校训,学生会终身难忘,对学生的道德、规范的影响也将是终身的。
五是制定的校训要简单易懂,琅琅上口。如果制定的校训意思侮涩难懂,语意复杂,学生很难理解,更不可能去记住了。如“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等这样的校训,学生不易理解,又如何去接受、记住呢?学生自然就对校训熟视无睹了。
一、部分师生不知道自己学校的校训。笔者曾走进多所中小学校询问师生:你知道你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内容?校训明明高悬于墙壁或雄踞于学校醒目位置的巨石上,可答对者人数很少。为什么学生对陪伴他六年、三年、四年的校训熟视无睹?为什么许多教师也不知道?由此可见,校训必须有文化内涵,让师生“不感冒”的校训,连学校老师都不知道的校训,绝对不是有文化的好校训。
二、校训脱离生活,缺乏个性化。学校制定校训是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所以多数学校制定校训是应上级要求而完成任务,并没有深入地发掘学校的文化底蕴,丰富校训内涵,使校训具有自己的特色、特质,脱离生活,缺乏个性化,有的甚至为了应景儿,追求时尚,随意更换校训,如同儿戏一般也不在少数。
三、校训高度雷同。看校训多是四词八字:“开拓、进取、团结、创新”,“勤奋、仁爱、求实、创新”,“严谨、勤俭、求实、开拓”,“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类似这样的校训如何能引起师生的注意?语意又很复杂,记不住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为什么会存在校训视而不见、语义复杂,缺乏个性化、高度雷同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没有真正明白校训的作用与意义。什么是校训?《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挂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每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应该是一所学校的“灯塔”和“精神”,是一校之魂,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们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是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
校训是一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如上海建平中学“今天我以建平为荣,明天建平以我为荣”;如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如国家会计学校的校训是“不做假帐”;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校训都巧妙地整合了校名,体现行业特点。它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因为好的校训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原则,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基本道德素养。它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特征。
二、没有紧扣时代特点。很多中小学校训之所以平淡,不受师生喜爱,不能引起师生注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陈词滥调,时代感不强。但有一些学校新提炼出的新校训,就体现了贴近生活,紧扣时代特点。如上海宝山中学“民主、和谐、严谨、创新”,顺德市一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如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二中“致新、致学、至诚、至美”等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富于时代气息。这些有文化有新意有特色的校训,能让师生刻骨铭心,想忘都难。
三、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好的校训总有一种使人如沐春风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蕴育了学校的精神追求和办学方向,也是学校对师生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如南京大学前身的两江师范学堂的校训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如山东昌乐实验小学校训“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如英国麻省理工大学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如燕效开发区冶金中学“敢吃寒窗的苦,成德才兼备的人”;如河南省实验中学“异想开天,脚踏实地”;如广东省珠海市夏湾中学“习惯很重要哦!”这样的校训格外亲切,自然,又便于学生理解。
如何使校训对学生真正有启发,而又避免严肃的说教,并且让人过目不忘,刻骨铭心,是我们在制定校训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校训酝酿过程中,做好中外名校的校训比较,从中得到启发。如美国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这样的校训十分明了,师生看到后就能激发出力量。
二是要体现人文关怀,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提炼精华。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出自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对联。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有容乃大”最早则出自《尚书》君陈“尔元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崇贤中学校训“崇尚贤德”都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崇尚贤德”还巧妙地融进了校名。
三是要发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反复斟酌。每个学校应针对自己的实际,或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选取一个角度,一个侧重点去构思校训,这样的校训才有生命力,才会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师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获得感,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四是从生活出发,校训要贴近生活。语义复杂,脱离生活实际的校训,学生背了很久的校训也会全忘了。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校训,学生会终身难忘,对学生的道德、规范的影响也将是终身的。
五是制定的校训要简单易懂,琅琅上口。如果制定的校训意思侮涩难懂,语意复杂,学生很难理解,更不可能去记住了。如“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等这样的校训,学生不易理解,又如何去接受、记住呢?学生自然就对校训熟视无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