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农村初中学生乐学文言文的几点建议
【作者】 盘家鹏
【机构】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摘要】长期以来,怎样让农村初中学生乐学文言文,一直是乡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农村学生的“怕学”变“乐学”。【关键词】文言文;兴趣;方法
【正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具备了浓厚的兴趣和充足的信心,学生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掌握了正确、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用农村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当文言文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最近远离了人们,农村却仍然保留着许多文言文文化,比如贴对联,农村办喜事,过新年都保持着贴对联传统,老师可以联系这些生活实际,诸如农村贴对联有哪些讲究,写请柬的用语应该注意什么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极其营养,传授他们相关的知识,让他们了解文言文学以致用的同时,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思想基础。
二、从课文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看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语文教师不太注重新课的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同学们一上课就不能进入状态,整堂课无精打采,乃至昏然入睡,这实在是语文教师的悲哀。新课的导入应成为语文教改的一个研究课题。导入时可“扣人心弦”给人以震撼;也可“和风细雨”使人如沐春风,使学生想跟随你去邀游、去畅想、去感悟、去思考。让学生想学、愿学。
1.老师导入时要善于讲故事。
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教《马说》一课时,就先讲了伯乐相马的故事,让学生叹服于伯乐的本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我再相机的提出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是谁此类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能主动地去研读课文了。其它的象《晏子使楚》、《人琴俱亡》、《愚公移山》、《伤仲永》等都可采用此法。
2.用成语导入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何引入呢?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的篇目可采用这一方法,如用“世外桃源”引入《桃花原记》,用“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引入《黔之驴》,用“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引入《<论语>十则》等。
3.讨论式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碰触文章的“心”。
教材中,象《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莲说》等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可以采用讨论式的导入论导入法。例如,在学《爱莲说》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讨论:你喜爱莲花吗?你喜爱莲花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莲花有哪些了解?这些讨论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让学生触摸到了文章的中心。针对学生形形色色的答案,我并不急于下结论,只是顺势引入课文。
三、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一篇文章不如让学生掌握怎样学会文章。初中文言文,多是一些短小精焊、浅显易懂的文章,加之注释又十分详细,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读懂课文,了解大意,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按照“读—释—说—背”程序进行,能收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精妙,不用多言。一篇文言文,教学伊始,完全不必走老套路,作者、背景可以不管或略作解说。第一件事就是读。这里的难点在于怎样使学生爱读、多读,读出效果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加以引导。可以有教师的范读、领读、评读(在读中插入精要的评点,以揭示文章的精妙处),可以有学生的朗读、默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总之,读的形式要多样,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最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
2.释
读了以后,学生产生了研究课文的兴趣。这时,老师要借势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允许学生讨论商量,二要求学生将疑难问题留给老师。完成这一步骤后,再选几名学生,对照课文,复述文章大(下转第62页)(上接第60页)意,其它同学认真听,听后将与自己理解不同的地方,或译错了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再讨论,然后教师明确。跟串讲相比,这样的疏导释义,既省时省力,又较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3.说
疏通词句之后,就是研究文章的内容了。由于学生对课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意会,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了。可以说课文写什么,可以说某一段写得怎样精彩,可以说某一句说得如何精妙,也可以说课文给自己的启迪,甚至可以分析课文的不足。总之,教师要敢于把发表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观点。
4.背
文言文,光读不行,一定要背。短文章全篇背,长文章选精彩段落背。在背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背诵的,一是要把握文章思路,感情要投入,要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头脑中有整体,也要分清层次;二是寻找支撑点,在把握脉络的基础上,首先找出关键的词语、句子、段落层次的起止衔接句等,这样背起来就会快许多。
读—释—说—背,强调诵读,其好处就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听学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研究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一改过去那种字斟句酌的枯燥呆滞的教学形式,这既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教会学生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
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
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
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良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
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阅读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给学生布置《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及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去读,如《论语》、《孟子》、《聊斋志异》、《史记》、《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等,并适当作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心得,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五、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前者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三要三不要”:一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不要越俎代庖把很多该由学生自己动手的事,都由老师和一些辅导资料给帮忙代劳了。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要一字一句讲解,面面俱到满堂灌输,惟恐漏掉一处。三是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要题海战术,答案再现。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怕学”变“乐学”。作为语文教学重要一部分的文言文教学,无论是在教法上还是在学法上,都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所谈,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具备了浓厚的兴趣和充足的信心,学生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掌握了正确、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用农村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当文言文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最近远离了人们,农村却仍然保留着许多文言文文化,比如贴对联,农村办喜事,过新年都保持着贴对联传统,老师可以联系这些生活实际,诸如农村贴对联有哪些讲究,写请柬的用语应该注意什么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极其营养,传授他们相关的知识,让他们了解文言文学以致用的同时,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思想基础。
二、从课文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看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语文教师不太注重新课的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同学们一上课就不能进入状态,整堂课无精打采,乃至昏然入睡,这实在是语文教师的悲哀。新课的导入应成为语文教改的一个研究课题。导入时可“扣人心弦”给人以震撼;也可“和风细雨”使人如沐春风,使学生想跟随你去邀游、去畅想、去感悟、去思考。让学生想学、愿学。
1.老师导入时要善于讲故事。
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教《马说》一课时,就先讲了伯乐相马的故事,让学生叹服于伯乐的本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我再相机的提出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是谁此类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能主动地去研读课文了。其它的象《晏子使楚》、《人琴俱亡》、《愚公移山》、《伤仲永》等都可采用此法。
2.用成语导入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何引入呢?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的篇目可采用这一方法,如用“世外桃源”引入《桃花原记》,用“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引入《黔之驴》,用“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引入《<论语>十则》等。
3.讨论式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碰触文章的“心”。
教材中,象《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莲说》等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可以采用讨论式的导入论导入法。例如,在学《爱莲说》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讨论:你喜爱莲花吗?你喜爱莲花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莲花有哪些了解?这些讨论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让学生触摸到了文章的中心。针对学生形形色色的答案,我并不急于下结论,只是顺势引入课文。
三、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一篇文章不如让学生掌握怎样学会文章。初中文言文,多是一些短小精焊、浅显易懂的文章,加之注释又十分详细,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读懂课文,了解大意,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按照“读—释—说—背”程序进行,能收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精妙,不用多言。一篇文言文,教学伊始,完全不必走老套路,作者、背景可以不管或略作解说。第一件事就是读。这里的难点在于怎样使学生爱读、多读,读出效果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加以引导。可以有教师的范读、领读、评读(在读中插入精要的评点,以揭示文章的精妙处),可以有学生的朗读、默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总之,读的形式要多样,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最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
2.释
读了以后,学生产生了研究课文的兴趣。这时,老师要借势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允许学生讨论商量,二要求学生将疑难问题留给老师。完成这一步骤后,再选几名学生,对照课文,复述文章大(下转第62页)(上接第60页)意,其它同学认真听,听后将与自己理解不同的地方,或译错了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再讨论,然后教师明确。跟串讲相比,这样的疏导释义,既省时省力,又较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3.说
疏通词句之后,就是研究文章的内容了。由于学生对课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意会,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了。可以说课文写什么,可以说某一段写得怎样精彩,可以说某一句说得如何精妙,也可以说课文给自己的启迪,甚至可以分析课文的不足。总之,教师要敢于把发表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观点。
4.背
文言文,光读不行,一定要背。短文章全篇背,长文章选精彩段落背。在背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背诵的,一是要把握文章思路,感情要投入,要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头脑中有整体,也要分清层次;二是寻找支撑点,在把握脉络的基础上,首先找出关键的词语、句子、段落层次的起止衔接句等,这样背起来就会快许多。
读—释—说—背,强调诵读,其好处就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听学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研究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一改过去那种字斟句酌的枯燥呆滞的教学形式,这既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教会学生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
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
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
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良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
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阅读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给学生布置《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及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去读,如《论语》、《孟子》、《聊斋志异》、《史记》、《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等,并适当作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心得,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五、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前者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三要三不要”:一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不要越俎代庖把很多该由学生自己动手的事,都由老师和一些辅导资料给帮忙代劳了。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要一字一句讲解,面面俱到满堂灌输,惟恐漏掉一处。三是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要题海战术,答案再现。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怕学”变“乐学”。作为语文教学重要一部分的文言文教学,无论是在教法上还是在学法上,都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所谈,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