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探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置疑技巧
【作者】 张 成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教学应该从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从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开始[1]。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化学课堂上恰当而又富有艺术性的置疑,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能够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促进逻辑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轻松获取知识,圆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置疑的技巧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 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疑问的设置必须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要相对集中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可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科学、合理地分配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过程中置疑的内容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现象、某一具体结论,逐层分类提出,使问题简明、确切,避免大而全或空洞抽象的提问[2]。
例如,在对卤素进行学习时,学到 Br2 可以氧化 I- ,那么接下来教师直接了当的问:Cl2能否氧化I-,这样直入式、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使学生在积极动脑、紧张思考的基础上得出满意的答案,能够前后联系以全面掌握知识。
2 适时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思维是否活跃, 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我国古代教育著作《论语》中指出 “ 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 ”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徘的时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时设置疑问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 必会激起智慧的浪花。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问题, 才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 进而积极思维, 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的愿望和动力[3]。如果教师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就会使得课堂较为松散,较随意,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和体现提问的价值。所以课堂的提问一定要认真斟酌,精心设计,把握课堂的每个提问点,实现提问的适时性。
例如,在离子反应第一课时中,在讲完电解质的概念和常见类型之后,紧接着置疑:“ SO3 的水溶液能导电, SO3 是电解质吗?”看似是检验电解质概念掌握情况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是为了对比引出非电解质的概念,比单独拿出非电解质的概念效果要好很多。
3 诱发性
设置问题应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把握契机,找准切入点。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设置“悬念”,步步诱发,逐步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悬念之中学习,思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也浓,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体体现。在我们的课堂置疑过程中,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可能没有很快回答上来,老师为了教学进度的继续,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提问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是无效置疑。在学生思而不得的时候,教师应适当给予及时引导,让他们最终思考出正确答案。教师课堂提问一定要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不能只求形式上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教师预设的轨迹上,禁锢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4 广阔性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仅仅要考虑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更应该将知识前后联系以发散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置疑的广阔性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视野,拓展思维的广度,把握知识的广度。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制备时,通常实验室制备用到的原料是 MnO2 和浓盐酸,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过的氧化还原的知识进行巧妙置疑:“有没有氧化剂可以替代 MnO2 氧化浓盐酸制备氯气呢?”学生根据氧化性的强弱进行思考,可以发散出多种氧化剂;类似的例子还有铝热剂的选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更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 循序渐进性
凡是已形成的问题框架,要注意单个问题之间知识、逻辑的关系,排列出符合教学内容发展的系列问题,诱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研究解答,发挥提问在教学各个环节和知识探究各个阶段的作用。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首先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得氧失氧”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表现,进而由化合价升降引导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
6 及时评价性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置疑之后,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回答做出直接的回复,充分肯定回答中的正确部分,对误答的部分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以期学生自己纠正。对完全错误的回答,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来自己纠正,或让答错的学生听取其他学生的看法等方式恰当处理。及时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而且可以根除学生的错误认知。
7恰当应用性
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提出适合他们思考的问题,还要考虑不同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设计多种认识水平的问题,努力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回答,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各类学生通过提问都有所收获。较易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增强学习的信心;较难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 鼓励他们变换角度, 运用多种方法思考, 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提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恰当应用, 因材施教, 方可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 收到以点带面, 大家受益的良好效果。
中学化学教学中置疑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置疑时, 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吃透教学大纲, 联系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高水平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巧妙运用置疑技巧, 对问题回答作出及时反馈,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意识, 发展学生高品质的思维能力,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97-198.
[2] 颜建河. 化学课堂提问的原则及方法[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4(33):32-33.
[3] 严晓峰 瞿国华. 数学教学中设置疑问的技巧[J].中学数学教学参, 1996(8):27-28.
置疑的技巧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 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疑问的设置必须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要相对集中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可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科学、合理地分配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过程中置疑的内容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现象、某一具体结论,逐层分类提出,使问题简明、确切,避免大而全或空洞抽象的提问[2]。
例如,在对卤素进行学习时,学到 Br2 可以氧化 I- ,那么接下来教师直接了当的问:Cl2能否氧化I-,这样直入式、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使学生在积极动脑、紧张思考的基础上得出满意的答案,能够前后联系以全面掌握知识。
2 适时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思维是否活跃, 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我国古代教育著作《论语》中指出 “ 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 ”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徘的时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时设置疑问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 必会激起智慧的浪花。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问题, 才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 进而积极思维, 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的愿望和动力[3]。如果教师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就会使得课堂较为松散,较随意,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和体现提问的价值。所以课堂的提问一定要认真斟酌,精心设计,把握课堂的每个提问点,实现提问的适时性。
例如,在离子反应第一课时中,在讲完电解质的概念和常见类型之后,紧接着置疑:“ SO3 的水溶液能导电, SO3 是电解质吗?”看似是检验电解质概念掌握情况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是为了对比引出非电解质的概念,比单独拿出非电解质的概念效果要好很多。
3 诱发性
设置问题应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把握契机,找准切入点。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设置“悬念”,步步诱发,逐步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悬念之中学习,思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也浓,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体体现。在我们的课堂置疑过程中,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可能没有很快回答上来,老师为了教学进度的继续,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提问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是无效置疑。在学生思而不得的时候,教师应适当给予及时引导,让他们最终思考出正确答案。教师课堂提问一定要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不能只求形式上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教师预设的轨迹上,禁锢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4 广阔性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仅仅要考虑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更应该将知识前后联系以发散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置疑的广阔性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视野,拓展思维的广度,把握知识的广度。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制备时,通常实验室制备用到的原料是 MnO2 和浓盐酸,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过的氧化还原的知识进行巧妙置疑:“有没有氧化剂可以替代 MnO2 氧化浓盐酸制备氯气呢?”学生根据氧化性的强弱进行思考,可以发散出多种氧化剂;类似的例子还有铝热剂的选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更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 循序渐进性
凡是已形成的问题框架,要注意单个问题之间知识、逻辑的关系,排列出符合教学内容发展的系列问题,诱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研究解答,发挥提问在教学各个环节和知识探究各个阶段的作用。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首先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得氧失氧”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表现,进而由化合价升降引导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
6 及时评价性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置疑之后,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回答做出直接的回复,充分肯定回答中的正确部分,对误答的部分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以期学生自己纠正。对完全错误的回答,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来自己纠正,或让答错的学生听取其他学生的看法等方式恰当处理。及时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而且可以根除学生的错误认知。
7恰当应用性
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提出适合他们思考的问题,还要考虑不同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设计多种认识水平的问题,努力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回答,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各类学生通过提问都有所收获。较易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增强学习的信心;较难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 鼓励他们变换角度, 运用多种方法思考, 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提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恰当应用, 因材施教, 方可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 收到以点带面, 大家受益的良好效果。
中学化学教学中置疑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置疑时, 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吃透教学大纲, 联系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高水平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巧妙运用置疑技巧, 对问题回答作出及时反馈,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意识, 发展学生高品质的思维能力,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97-198.
[2] 颜建河. 化学课堂提问的原则及方法[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4(33):32-33.
[3] 严晓峰 瞿国华. 数学教学中设置疑问的技巧[J].中学数学教学参, 1996(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