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儿童弹钢琴的兴趣
【作者】 韩 蕾
【机构】 甘肃省华亭县东华小学
【摘要】文章针对如何给学琴儿童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强调培养儿童兴趣的重要性,强化钢琴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和保持,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关键词】钢琴;兴趣;培养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过上充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就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家长对子女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于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习音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钢琴。一时间,钢琴走进了千家万户,学习钢琴的儿童也越来越多。而随着考级热的升温,父母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对学钢琴有一种厌烦抵触的心理。这已成为学生学琴和钢琴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如何培养儿童学琴兴趣并使之保持这个问题?以下笔者就从儿童学琴兴趣入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自古以来人们都很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情绪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
笔者认为学习钢琴中兴趣的引发,是学好钢琴的首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它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能把孩子们玩“捉迷藏”、打电子游戏的那种积极态度和热情用于练琴中,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一定是很不错的,甚至是非常好的。学习钢琴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点滴积累的过程。当学习者对学琴、练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一旦找到学习的快乐,带着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欲望,走进学习的兴趣里,在他身上隐蔽的智慧之门便会在突然间窦然洞开。犹如能源与之发动机,是一种促使其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兴趣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那么如何找到这种兴趣,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使这种如帆船般风行水上的动力长久地保持下去呢?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学习兴趣
1、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由于初学者对钢琴专业术语的接受与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琴者相互沟通的关键。教师要应尽可能地讲“通俗化语言”,即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全都能听懂的,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幽默风趣,语速要慢,语调要抑扬顿挫。总之,要能使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话语,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赏识教育的作用
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即作为教师必须对受教育的对象要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好的老师不但要敬业负责专业水平高而且还要懂儿童心理学懂教学,利用孩子普通喜欢表扬的特点,老师可通过表扬孩子学琴态度等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候可以很夸大的表扬,有时候需要建立一种表彰制度。
3、丰富多采的示范演奏
教师的示范演奏,对于学琴有着及其重用的启发引导作用。我自身认为亲身观摩要比听音响资料效果更好,理解领会得比教师单单用口诉要好,也感兴趣得多。教师用琴声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以描绘、表达出来,再加上少许的注释,学生常常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和曲子所表现的内容,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音乐。除了要示范教学内容外,还要多演奏一些通俗好听的乐曲和儿童喜欢的儿歌,歌曲等,以培养儿童的兴趣及音乐素质。从他听我弹奏,到自己想弹并努力地去实现这一过程,不但锻炼了意志,并大大增强了用钢琴弹奏音乐,表现音乐的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多示范、演奏,用琴说话”,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作用使得所教的音乐“形象化”、“简单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三、调动学生自主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1、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喜悦”
对于初学者,要启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其自己充分感受音乐的“喜悦”。上课时,老师可以弹一些短小精悍、形象鲜明的小曲,并让学生“猜”乐曲的形象,以体验“聆赏音乐的喜悦”;尔后可以鼓励他唱一两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富于表情地边唱边表演,从而体验“歌唱的喜悦”;紧接着选择一首短小活泼的小曲教学,并鼓励学生边弹边唱给自己伴奏,这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学琴是有用的,才能体验到学琴的快乐。家长尽可能地积极参与其中,或与孩子同唱一首歌,或大人唱让孩子伴奏。增加学琴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有助于保护孩子学琴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怀着对音乐的“喜悦”,培养音乐趣味,使每次下课都怀着对音乐愉快的满意的心情离开,并翘首期待着何时再上下一课。只有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去学习。
2、互相观摩学习以增进其学习热情
让那些缺乏兴趣或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观摩水平相近的孩子的钢琴弹奏。听到了弹得比自己好的,会激发起“争强好胜”的上进心来;而听到弹奏水平不如自己的,会产生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这也能转化成练琴的兴趣。还有时,几个学生正在学弹同一首作品或这个学生正在练习的曲子是另一个曾经弹过的,这时大家在一起交流,那必定格外的有兴趣,说说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碰到的问题,彼此一定都能互有启发。在互相观摩学习当中,有时会受到不同于老师那里得到的特殊的启示,也会无形中增强相互间有益的竞争心。从而增强学琴者对自己的信心,并诱导学生们良性的学习竞赛。
四、注重家长的“纽带”作用,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纽带”,那就是家长。在成长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做好引导孩子叩开兴趣之门的优秀导师,家庭对形成兴趣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1、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学习气氛
音乐的耳听目染的影响,对于学琴兴趣的培养,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中,家长可以常放些孩子感兴趣音乐,如童话音乐剧、音乐故事、歌曲等,有条件的也可以带孩子到音乐厅去听音乐,并在看演出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从而使学琴者能够在音乐的环境中不断的成长起来。而良好学习气氛的创造,如每天的练琴时间段最好是严格地固定下来,而且轻易不要变动。这样,可以借助规律的作用,使孩子逐渐养成习惯:练琴,是每天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这虽然不等同于兴趣,却可以“习惯成自然”,保持练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在练琴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与学钢琴有关的一切事情中,凡属孩子本身能力范围之内的,都要他们自己去做,家长不应代劳。家长不要成为儿童学琴过程中的“拐杖”,成为其依赖。因此在家中练琴的过程里回想老师的要求,弹奏中出现了差错,都要先让他们自己回忆,自己解决。家长可以提示、启发、协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没有了依赖性,需独立思考,学习也勤动脑筋,进步就更大。并且自己投身于学习之中,那些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喜悦及趣味,都是由家长直接告知效果所不能比拟的。
3、家长不能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
事事都要求儿童按家长的意志办,甚至使用“武力”,时间久了,不但使孩子学琴的信心、兴趣全无,还很容易产生逆反抵触心理。静心想来,弹钢琴并不简单:又是技术,又是艺术,手、眼、脑并用,要求孩子协调好这一切,够复杂的了。有缺点是正常的,一个缺点克服了,另一个又出来了;新的缺点刚克服,旧的缺点又回来了,因当说,这都不足怪。只要认真克服缺点,哪怕步子慢一点,但始终会积少成多,取得可观的进步的。而强制、使用“武力”,是要损害孩子艺术才能的,有时,也许能训练出好的手指运动,却很难培养出兴趣爱好和音乐感觉。
4、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比较这个月与前两个月的情形,帮助他们体验进步、体验成功、体验学琴的快乐,让孩子对自己学琴充满信心,这是保护学琴的热情和兴趣的最佳、最积极也最有效的方法。兴趣是最宝贵的资源,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记孩子的兴趣不是完全天生的,它离不开后天的引导、培养、保护和发挥。
家长尤其不要因为为孩子学琴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就认为自己有权利急功近利,紧逼不舍,逼迫孩子跳入练习曲的海洋。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很快就会耗掉孩子学琴的热情和兴趣。
在整个钢琴学习兴趣的产生、培养、保持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教师、学生、家长这三个重要的环节。只有这三方面融洽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当然,上述提到的一些情况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情况问题因人而异,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来适应不同学琴者的身心特点。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让教师、家长共同的耐心启发和正确指导,使学琴者能够自然地亲近钢琴从而充满兴趣地演奏钢琴,并在优美的琴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宁建 何存道《普通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李俊 《儿童钢琴教学刍议》 广西教育 2004年Z1期
[3]曹艺峰《浅谈幼儿钢琴教学》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过上充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就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家长对子女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于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习音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钢琴。一时间,钢琴走进了千家万户,学习钢琴的儿童也越来越多。而随着考级热的升温,父母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对学钢琴有一种厌烦抵触的心理。这已成为学生学琴和钢琴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如何培养儿童学琴兴趣并使之保持这个问题?以下笔者就从儿童学琴兴趣入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自古以来人们都很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情绪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
笔者认为学习钢琴中兴趣的引发,是学好钢琴的首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它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能把孩子们玩“捉迷藏”、打电子游戏的那种积极态度和热情用于练琴中,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一定是很不错的,甚至是非常好的。学习钢琴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点滴积累的过程。当学习者对学琴、练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一旦找到学习的快乐,带着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欲望,走进学习的兴趣里,在他身上隐蔽的智慧之门便会在突然间窦然洞开。犹如能源与之发动机,是一种促使其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兴趣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那么如何找到这种兴趣,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使这种如帆船般风行水上的动力长久地保持下去呢?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学习兴趣
1、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由于初学者对钢琴专业术语的接受与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琴者相互沟通的关键。教师要应尽可能地讲“通俗化语言”,即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全都能听懂的,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幽默风趣,语速要慢,语调要抑扬顿挫。总之,要能使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话语,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赏识教育的作用
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即作为教师必须对受教育的对象要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好的老师不但要敬业负责专业水平高而且还要懂儿童心理学懂教学,利用孩子普通喜欢表扬的特点,老师可通过表扬孩子学琴态度等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候可以很夸大的表扬,有时候需要建立一种表彰制度。
3、丰富多采的示范演奏
教师的示范演奏,对于学琴有着及其重用的启发引导作用。我自身认为亲身观摩要比听音响资料效果更好,理解领会得比教师单单用口诉要好,也感兴趣得多。教师用琴声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以描绘、表达出来,再加上少许的注释,学生常常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和曲子所表现的内容,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音乐。除了要示范教学内容外,还要多演奏一些通俗好听的乐曲和儿童喜欢的儿歌,歌曲等,以培养儿童的兴趣及音乐素质。从他听我弹奏,到自己想弹并努力地去实现这一过程,不但锻炼了意志,并大大增强了用钢琴弹奏音乐,表现音乐的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多示范、演奏,用琴说话”,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作用使得所教的音乐“形象化”、“简单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三、调动学生自主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1、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喜悦”
对于初学者,要启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其自己充分感受音乐的“喜悦”。上课时,老师可以弹一些短小精悍、形象鲜明的小曲,并让学生“猜”乐曲的形象,以体验“聆赏音乐的喜悦”;尔后可以鼓励他唱一两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富于表情地边唱边表演,从而体验“歌唱的喜悦”;紧接着选择一首短小活泼的小曲教学,并鼓励学生边弹边唱给自己伴奏,这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学琴是有用的,才能体验到学琴的快乐。家长尽可能地积极参与其中,或与孩子同唱一首歌,或大人唱让孩子伴奏。增加学琴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有助于保护孩子学琴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怀着对音乐的“喜悦”,培养音乐趣味,使每次下课都怀着对音乐愉快的满意的心情离开,并翘首期待着何时再上下一课。只有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去学习。
2、互相观摩学习以增进其学习热情
让那些缺乏兴趣或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观摩水平相近的孩子的钢琴弹奏。听到了弹得比自己好的,会激发起“争强好胜”的上进心来;而听到弹奏水平不如自己的,会产生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这也能转化成练琴的兴趣。还有时,几个学生正在学弹同一首作品或这个学生正在练习的曲子是另一个曾经弹过的,这时大家在一起交流,那必定格外的有兴趣,说说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碰到的问题,彼此一定都能互有启发。在互相观摩学习当中,有时会受到不同于老师那里得到的特殊的启示,也会无形中增强相互间有益的竞争心。从而增强学琴者对自己的信心,并诱导学生们良性的学习竞赛。
四、注重家长的“纽带”作用,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纽带”,那就是家长。在成长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做好引导孩子叩开兴趣之门的优秀导师,家庭对形成兴趣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1、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学习气氛
音乐的耳听目染的影响,对于学琴兴趣的培养,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中,家长可以常放些孩子感兴趣音乐,如童话音乐剧、音乐故事、歌曲等,有条件的也可以带孩子到音乐厅去听音乐,并在看演出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从而使学琴者能够在音乐的环境中不断的成长起来。而良好学习气氛的创造,如每天的练琴时间段最好是严格地固定下来,而且轻易不要变动。这样,可以借助规律的作用,使孩子逐渐养成习惯:练琴,是每天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这虽然不等同于兴趣,却可以“习惯成自然”,保持练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在练琴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与学钢琴有关的一切事情中,凡属孩子本身能力范围之内的,都要他们自己去做,家长不应代劳。家长不要成为儿童学琴过程中的“拐杖”,成为其依赖。因此在家中练琴的过程里回想老师的要求,弹奏中出现了差错,都要先让他们自己回忆,自己解决。家长可以提示、启发、协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没有了依赖性,需独立思考,学习也勤动脑筋,进步就更大。并且自己投身于学习之中,那些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喜悦及趣味,都是由家长直接告知效果所不能比拟的。
3、家长不能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
事事都要求儿童按家长的意志办,甚至使用“武力”,时间久了,不但使孩子学琴的信心、兴趣全无,还很容易产生逆反抵触心理。静心想来,弹钢琴并不简单:又是技术,又是艺术,手、眼、脑并用,要求孩子协调好这一切,够复杂的了。有缺点是正常的,一个缺点克服了,另一个又出来了;新的缺点刚克服,旧的缺点又回来了,因当说,这都不足怪。只要认真克服缺点,哪怕步子慢一点,但始终会积少成多,取得可观的进步的。而强制、使用“武力”,是要损害孩子艺术才能的,有时,也许能训练出好的手指运动,却很难培养出兴趣爱好和音乐感觉。
4、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比较这个月与前两个月的情形,帮助他们体验进步、体验成功、体验学琴的快乐,让孩子对自己学琴充满信心,这是保护学琴的热情和兴趣的最佳、最积极也最有效的方法。兴趣是最宝贵的资源,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记孩子的兴趣不是完全天生的,它离不开后天的引导、培养、保护和发挥。
家长尤其不要因为为孩子学琴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就认为自己有权利急功近利,紧逼不舍,逼迫孩子跳入练习曲的海洋。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很快就会耗掉孩子学琴的热情和兴趣。
在整个钢琴学习兴趣的产生、培养、保持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教师、学生、家长这三个重要的环节。只有这三方面融洽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当然,上述提到的一些情况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情况问题因人而异,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来适应不同学琴者的身心特点。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让教师、家长共同的耐心启发和正确指导,使学琴者能够自然地亲近钢琴从而充满兴趣地演奏钢琴,并在优美的琴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宁建 何存道《普通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李俊 《儿童钢琴教学刍议》 广西教育 2004年Z1期
[3]曹艺峰《浅谈幼儿钢琴教学》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