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方法的探讨
【作者】 蒋 焱
【机构】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单纯的“实践性”、“操作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而是更加注重良好职业精神、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了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相融合的方法,介绍了实践探索个人经验,希望能与同行分享,达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方法
【正文】
近日,教育部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
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之具备社会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和道德基础,以及自我提升的发展能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将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融合方法:
一、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前提。坚决摆脱传统高职教育培养理论技术人才的模式,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即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区别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理论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所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方法的首要。
二、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培养专业人才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2],必须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如何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其素质为出发点,从系统培养专业人才角度出发确定一条主线,形成新的高职课程体系[3]。我们可以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基础和引领作用:将公共基础课定位成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方面起着基础和引领作用,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要体现职业精神要求,思想政治课要增加职业精神相关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可以突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精神培养目标,将职业精神内容渗透到全部专业课程标准中,落实到教学环节中。把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纳入到课程成绩评定中。我们还可以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入学教育军训、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及社会实践的真实或仿真环境中,感受和尝试履行相关岗位职业精神要求,在职业实践中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认识,提高对职业精神的认同,增强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自觉性。
三、构建考核评价方法
正确的考核评价方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导向和动力的保证。考核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考核: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存在着护士师德考核、忽视过程监督、忽视多元化、忽视帮扶助长等若干问题。所以构建考核评价也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方法之一,不仅能在师德、教学业绩、激励机制等方面与教育培训结合,完善教学体系[4],教学过程中也能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效融合起来。另一个是学生考试评价:学生成绩评价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课程成绩评价方法和学生操行分评定办法,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将职业精神的行为表现纳入到每门课程成绩考核和学生操行评价中,实施教学和操行评价过程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作业、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平时操行表现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评价;课程成绩评价主体由教师、企业技术员、学生组成。操行分成绩评价主体由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组成。
四、营造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所谓高职校园文化[5]就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又包含物质层面(如校园的基础设施)和精神层面(如校园文化氛围),贯穿和体现着“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合。我们营造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也能营造具有培养人、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规范人的文化氛围;提高通讯么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情商教育。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橱窗、广播、学校网站等进行职业精神方面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宣传,营造育人环境。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如校企共同开展技能大赛、文艺表演、专题报告、讲座等。建立仿真实训室,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实行与企业接轨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营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及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各种社团组织,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小结
总之,职业院校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和方式方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按照未来职业人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我们教育者应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着眼于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可靠的动力,提升学生对职业认可的信心,从而为树立职业理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兵,王微.紧扣产业发展 探索高职专业建设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9):32-34.
[2]李贤政,王学东,路建彩.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5):10-11
作者简介:蒋焱(1976-),回族,党员,女,四川成都人,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化学徒制教学。
近日,教育部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
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之具备社会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和道德基础,以及自我提升的发展能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将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融合方法:
一、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前提。坚决摆脱传统高职教育培养理论技术人才的模式,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即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区别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理论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所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方法的首要。
二、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培养专业人才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2],必须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如何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其素质为出发点,从系统培养专业人才角度出发确定一条主线,形成新的高职课程体系[3]。我们可以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基础和引领作用:将公共基础课定位成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方面起着基础和引领作用,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要体现职业精神要求,思想政治课要增加职业精神相关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可以突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精神培养目标,将职业精神内容渗透到全部专业课程标准中,落实到教学环节中。把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纳入到课程成绩评定中。我们还可以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入学教育军训、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及社会实践的真实或仿真环境中,感受和尝试履行相关岗位职业精神要求,在职业实践中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认识,提高对职业精神的认同,增强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自觉性。
三、构建考核评价方法
正确的考核评价方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导向和动力的保证。考核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考核: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存在着护士师德考核、忽视过程监督、忽视多元化、忽视帮扶助长等若干问题。所以构建考核评价也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方法之一,不仅能在师德、教学业绩、激励机制等方面与教育培训结合,完善教学体系[4],教学过程中也能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效融合起来。另一个是学生考试评价:学生成绩评价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课程成绩评价方法和学生操行分评定办法,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将职业精神的行为表现纳入到每门课程成绩考核和学生操行评价中,实施教学和操行评价过程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作业、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平时操行表现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评价;课程成绩评价主体由教师、企业技术员、学生组成。操行分成绩评价主体由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组成。
四、营造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所谓高职校园文化[5]就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又包含物质层面(如校园的基础设施)和精神层面(如校园文化氛围),贯穿和体现着“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合。我们营造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也能营造具有培养人、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规范人的文化氛围;提高通讯么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情商教育。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橱窗、广播、学校网站等进行职业精神方面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宣传,营造育人环境。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如校企共同开展技能大赛、文艺表演、专题报告、讲座等。建立仿真实训室,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实行与企业接轨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营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及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各种社团组织,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小结
总之,职业院校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和方式方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按照未来职业人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我们教育者应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着眼于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可靠的动力,提升学生对职业认可的信心,从而为树立职业理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兵,王微.紧扣产业发展 探索高职专业建设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9):32-34.
[2]李贤政,王学东,路建彩.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5):10-11
作者简介:蒋焱(1976-),回族,党员,女,四川成都人,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化学徒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