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
【作者】 杨富春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本文从青春期身心发展要求的角度分析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从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灵活驾驭教材、引导异性交往、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等方面总结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青春期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词】青春期;生物教学;健康教育
【正文】
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年龄阶段,也是一个人的性功能由萌发到成熟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以性发育为主要特征的。这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与生理上的发育产生严重失衡。由于心理发育远远赶不上生理发育的速度,许多孩子对所发生的生理现象产生害羞、忧郁、焦虑、烦恼等消极情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而我国当前还没有把青春期的性教育单列为一门基础课程。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应该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责无旁贷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潜移默化地把性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身心也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青春期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首当其冲,学科及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生物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优势和心理学知识,使这个任务的完成,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借助初中生物教材和生物课堂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
1.教育者要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呼唤人性的教育。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思想就包含了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要善于扬长补短,开阔自己的眼光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老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人的生殖和青春期发育教育闪烁其辞,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学生就有可能通过其它不健康的途径获得不可靠的信息,青春期教育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生物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必须不懈地更新观念,充实完善自我,才能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现理想的育人效果。
2.灵活驾驭教材,营造科学、宽松的课堂氛围
青春期身心健康是其它各科顺利学习的重要保证。高素质的教师善于根据课标的需要对教材做出合理调整和组合。在讲到“青春期”这一节内容时,我主要发动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写一写自己青春期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以及青春期的一些困惑。一些学生,不愿口头表达,用书面形式却很配合,有啥说啥,毫不顾忌,对掌握青春期学生的真实资料很有帮助。然后结合课本,讲述早恋,月经、遗精都是青春期的正常生理表现,要正确对待,学生很容易接受。在讲授生理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感恩教育。如在进行胚胎发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回家对家长进行访谈,了解父母的感受,通过观看胚胎发育录像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父母,学会感恩。
3.正确引导异性交往,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会与异性交往也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懂得男女之间的友谊、懂得互相尊重、懂得青春期道德规范,在他们尚在朦胧之中及时用科学道理给以正确的超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大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是帮助中学生顺利通过“危险期”,完善他们人格的基础,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教师还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性病及传播途径,尤其是有关爱滋病的知识,如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对社会的危害及如何预防等知识,使学生对爱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进行有效地预防。
4.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对于生物学教师来说,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是不够的,也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总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未必都能涉及到,而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问题都羞于启齿,不愿与家长和老师交谈,最终导致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健康和学习。那么,作为生物学教师该怎样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呢?首先,生物学教师主动和学生拉近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与学生的亲密交往,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困惑,并接受教师的帮助。对于特别内向,不愿直接向教师吐露心声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立“信箱”的方式,让学生在信中提出自己遇到的性问题和内心困惑,是否留姓名,取决于学生自便,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采用适当的时机在课堂上加以解答,对于留了姓名的同学,教师就用书信的形式回复给学生。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有许多学生在信中向我吐露了内心的疑惑,如手淫有无危害?经常遗精会不会影响健康?对某个学生有好感,总想接近他(她)怎么办?等等。我都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解答,及时解除了学生的疑虑和困惑,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吴阶平院士曾说过:在青春期教育中,如果不把性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则其他方面的教育也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青春期是每个人都要走过的一条长长的隧道,也被学者们称为“心理断奶期”,在这个时期,是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指引下顺利地走过,还是在黑暗中摸摸索索地爬过?我认为,作为生物学教师,应该为学生点燃引路的“灯塔,”以开放式的教育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向学生进行健康的青春期性教育,对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性问题给予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尽全力让他们轻松顺利地渡过人生的“非常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年龄阶段,也是一个人的性功能由萌发到成熟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以性发育为主要特征的。这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与生理上的发育产生严重失衡。由于心理发育远远赶不上生理发育的速度,许多孩子对所发生的生理现象产生害羞、忧郁、焦虑、烦恼等消极情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而我国当前还没有把青春期的性教育单列为一门基础课程。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应该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责无旁贷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潜移默化地把性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身心也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青春期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首当其冲,学科及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生物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优势和心理学知识,使这个任务的完成,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借助初中生物教材和生物课堂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
1.教育者要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呼唤人性的教育。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思想就包含了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要善于扬长补短,开阔自己的眼光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老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人的生殖和青春期发育教育闪烁其辞,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学生就有可能通过其它不健康的途径获得不可靠的信息,青春期教育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生物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必须不懈地更新观念,充实完善自我,才能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现理想的育人效果。
2.灵活驾驭教材,营造科学、宽松的课堂氛围
青春期身心健康是其它各科顺利学习的重要保证。高素质的教师善于根据课标的需要对教材做出合理调整和组合。在讲到“青春期”这一节内容时,我主要发动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写一写自己青春期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以及青春期的一些困惑。一些学生,不愿口头表达,用书面形式却很配合,有啥说啥,毫不顾忌,对掌握青春期学生的真实资料很有帮助。然后结合课本,讲述早恋,月经、遗精都是青春期的正常生理表现,要正确对待,学生很容易接受。在讲授生理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感恩教育。如在进行胚胎发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回家对家长进行访谈,了解父母的感受,通过观看胚胎发育录像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父母,学会感恩。
3.正确引导异性交往,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会与异性交往也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懂得男女之间的友谊、懂得互相尊重、懂得青春期道德规范,在他们尚在朦胧之中及时用科学道理给以正确的超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大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是帮助中学生顺利通过“危险期”,完善他们人格的基础,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教师还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性病及传播途径,尤其是有关爱滋病的知识,如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对社会的危害及如何预防等知识,使学生对爱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进行有效地预防。
4.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对于生物学教师来说,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是不够的,也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总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未必都能涉及到,而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问题都羞于启齿,不愿与家长和老师交谈,最终导致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健康和学习。那么,作为生物学教师该怎样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呢?首先,生物学教师主动和学生拉近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与学生的亲密交往,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困惑,并接受教师的帮助。对于特别内向,不愿直接向教师吐露心声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立“信箱”的方式,让学生在信中提出自己遇到的性问题和内心困惑,是否留姓名,取决于学生自便,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采用适当的时机在课堂上加以解答,对于留了姓名的同学,教师就用书信的形式回复给学生。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有许多学生在信中向我吐露了内心的疑惑,如手淫有无危害?经常遗精会不会影响健康?对某个学生有好感,总想接近他(她)怎么办?等等。我都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解答,及时解除了学生的疑虑和困惑,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吴阶平院士曾说过:在青春期教育中,如果不把性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则其他方面的教育也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青春期是每个人都要走过的一条长长的隧道,也被学者们称为“心理断奶期”,在这个时期,是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指引下顺利地走过,还是在黑暗中摸摸索索地爬过?我认为,作为生物学教师,应该为学生点燃引路的“灯塔,”以开放式的教育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向学生进行健康的青春期性教育,对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性问题给予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尽全力让他们轻松顺利地渡过人生的“非常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