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如何提高中职生心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作者】 张 晶
【机构】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摘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性,增强中职生心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导入环节和提问与反馈环节这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提高中职生心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关键词】中职生;课堂教学;有效性
【正文】
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中职生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具有以下特点:文化基础较差,缺乏理想目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是初中学校里、班级中的“落后生”。一直以来在学习上基础较差,中职生感到学习吃力,无法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借以充实自己。这种习得性无助一旦形成,致使产生恶性循环,这就容易滋生厌学情绪,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另外,由于没有学习目标,这就容易使中职生思想懈怠,从而引发多种消极心理。
面对中职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遇到了挑战。如何避免课程枯燥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性,增强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导入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心理健康课的开始部分就成功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那么在这样一种已经成功营造的心理氛围之下,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后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容易实施一些,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在导入环节,可以采用团体辅导中的小活动。团体辅导中的小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它需要每一位成员积极活动起来参与,寓教于乐,让参与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从游戏活动中获取人生感悟。现在普遍的授课方式无外乎教师理论式的讲授、填充,当中也许可以适当运用案例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各种教学方式,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中职生本身求知欲就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对理论方面的内容往往不感兴趣,因此,对于教师的此类授课方式难以接受,最终往往以瞌睡告终。如果能在课堂的开始环节采用团体辅导的小活动,那么通过他就能活跃心理课堂的气氛,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课程的学习,建立具有生命活力的心理课堂。
第二,提问与反馈环节。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中职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情绪情感丰富热烈,情绪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此阶段情绪的冲动性,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刺激情境比较敏感,容易受情境气氛的感染。轻微的刺激会引起他们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和体验,不大的情境变化也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情绪波动。二是情绪表现成开放状态,喜怒哀乐忧惧常形于色,有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因而从他们的情绪状态较容易推测其内心的变化,预测其行为的去向。最明显的例子是批评会使他们情绪沮丧、表扬会使他们喜笑颜开。总之,中职生远不及成年人经验丰富,头脑冷静,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渴望独立,希望像成人一样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但他们还不是成年人,他们的经验、情感、意志、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因此,涉及到“我”或者与“我”相关的许多事情,都会在学生的心头引起轩然大波,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表现出较多的不稳定性。在情绪体验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的同时,情绪出现文饰性、内隐性、闭锁性,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就给教育者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心理健康课是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敞开心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想法,让学生在体验、分享与交流中有所感悟。只要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心理教师都应当加以肯定并给予及时反馈,避免用预设的答案去否定学生的回答,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心理课堂上,首先,要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心理健康课特别重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通过一些与主题各环节相符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与感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的欲望,并将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提问应尽量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不要太封闭,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涉及到学生比较难以敞开心胸回答的问题时,教师不妨先进行自我暴露,做一个示范,让学生降低自身的防御性,那么整个课堂的氛围自然就达到了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和谐气氛了。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积极的反馈。当然,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不能过于单调,如果除了空洞的“非常好”、“不错”之外,没有实质性的评价,那就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激励效果。如果在肯定时能点出学生的具体表现,那么这样的回应会更加实际、贴心,更能激发学生交流与分享问题的热情。
其实,不能否定的是教师积极的人格力量是促成中职生积极心理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劳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须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知识、真诚的情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培育中职生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第一教育力量。教师的任何一个声音、表情、动作都可以在中职生的心理世界里掀起波澜,留下痕迹,并对中职生现有的知识学习产生影响。教师积极的心理状态(如热情、好奇、主动、愉悦等)和良好的心理气氛(如活泼、平等、民主、融洽等)对中职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思想品德与审美素质的形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心理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心理健康课不像其他的数理化课程一样强调知识点的讲解,灌输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体验。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提高中职生心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变得十分有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黄牡丹.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新生心理课堂中的运用[J].职业时空, 2010.
[3]冯宪萍.中专学校德育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 2004.
[4]朱丽娜. 浅谈高中课堂教学机智及其养成[J].山东师范大学, 2007.
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中职生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具有以下特点:文化基础较差,缺乏理想目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是初中学校里、班级中的“落后生”。一直以来在学习上基础较差,中职生感到学习吃力,无法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借以充实自己。这种习得性无助一旦形成,致使产生恶性循环,这就容易滋生厌学情绪,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另外,由于没有学习目标,这就容易使中职生思想懈怠,从而引发多种消极心理。
面对中职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遇到了挑战。如何避免课程枯燥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性,增强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导入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心理健康课的开始部分就成功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那么在这样一种已经成功营造的心理氛围之下,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后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容易实施一些,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在导入环节,可以采用团体辅导中的小活动。团体辅导中的小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它需要每一位成员积极活动起来参与,寓教于乐,让参与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从游戏活动中获取人生感悟。现在普遍的授课方式无外乎教师理论式的讲授、填充,当中也许可以适当运用案例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各种教学方式,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中职生本身求知欲就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对理论方面的内容往往不感兴趣,因此,对于教师的此类授课方式难以接受,最终往往以瞌睡告终。如果能在课堂的开始环节采用团体辅导的小活动,那么通过他就能活跃心理课堂的气氛,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课程的学习,建立具有生命活力的心理课堂。
第二,提问与反馈环节。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中职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情绪情感丰富热烈,情绪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此阶段情绪的冲动性,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刺激情境比较敏感,容易受情境气氛的感染。轻微的刺激会引起他们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和体验,不大的情境变化也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情绪波动。二是情绪表现成开放状态,喜怒哀乐忧惧常形于色,有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因而从他们的情绪状态较容易推测其内心的变化,预测其行为的去向。最明显的例子是批评会使他们情绪沮丧、表扬会使他们喜笑颜开。总之,中职生远不及成年人经验丰富,头脑冷静,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渴望独立,希望像成人一样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但他们还不是成年人,他们的经验、情感、意志、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因此,涉及到“我”或者与“我”相关的许多事情,都会在学生的心头引起轩然大波,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表现出较多的不稳定性。在情绪体验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的同时,情绪出现文饰性、内隐性、闭锁性,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就给教育者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心理健康课是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敞开心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想法,让学生在体验、分享与交流中有所感悟。只要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心理教师都应当加以肯定并给予及时反馈,避免用预设的答案去否定学生的回答,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心理课堂上,首先,要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心理健康课特别重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通过一些与主题各环节相符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与感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的欲望,并将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提问应尽量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不要太封闭,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涉及到学生比较难以敞开心胸回答的问题时,教师不妨先进行自我暴露,做一个示范,让学生降低自身的防御性,那么整个课堂的氛围自然就达到了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和谐气氛了。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积极的反馈。当然,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不能过于单调,如果除了空洞的“非常好”、“不错”之外,没有实质性的评价,那就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激励效果。如果在肯定时能点出学生的具体表现,那么这样的回应会更加实际、贴心,更能激发学生交流与分享问题的热情。
其实,不能否定的是教师积极的人格力量是促成中职生积极心理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劳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须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知识、真诚的情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培育中职生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第一教育力量。教师的任何一个声音、表情、动作都可以在中职生的心理世界里掀起波澜,留下痕迹,并对中职生现有的知识学习产生影响。教师积极的心理状态(如热情、好奇、主动、愉悦等)和良好的心理气氛(如活泼、平等、民主、融洽等)对中职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思想品德与审美素质的形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心理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心理健康课不像其他的数理化课程一样强调知识点的讲解,灌输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体验。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提高中职生心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变得十分有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黄牡丹.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新生心理课堂中的运用[J].职业时空, 2010.
[3]冯宪萍.中专学校德育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 2004.
[4]朱丽娜. 浅谈高中课堂教学机智及其养成[J].山东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