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作文教学的归宿
【作者】 张永彩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青云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集中体现小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必须渗透于小学生作文之中,创设小学生作文的第一阶梯,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归宿。近年来,我在指导学生作文中坚持从“课前有观察”、“课上有要求”、“课堂有渗透”、“课外有活动”、“课余有阅读、记录”这六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求作文的妙招,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观察;体验;创设情境;日记;课外阅读
【正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源泉就是作文,而作文教学恰好令老师发愁,令学生望而生畏。为此,要让学生不害怕作文,喜欢作文,创设小学写作第一阶梯,就必须尊重学生自我,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让学生找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充分放松自我,投入写作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近年来,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归宿:
一、指导学生作文的第一阶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创造欲望。
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是人们发展问题和作出创造发明的首要步骤;观察是智慧的能源,一个正常人90%的知识来源于视觉的观察。所以,在每次说写之前,老师要提前两三天布置,只提一些要求,放手让学生去观察、了解事物,目的在于减缓坡度,消除学生害怕说写的心理障碍。比如:写一次劳动。让学生在放学后或周末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组织学生在校内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劳动。这不仅让学生亲自实践获取真情实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和劳动的技能。再如:写动物。让学生有序有问,认真仔细地观察其外形特征,了解生活习性。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选择生活中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叙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说后教师及时讲评、指导,多鼓励,激发学生的说写兴趣,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从怕说到敢说,从敢说到想说,从想说到想写。这样学生就相信自己——我能行!这样,由“老师给定一个题目让学生来写”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就变“活”了,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促进了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
二、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确立中心。
中年级学生,作文常常文不对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刻地掌握要求,确立中心。所以,在每次作文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写作要求的基础上,确立本次作文中心。或者明白什么道理,或者得到什么启发……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不枯燥,有丰润的内容。这不仅使文章有了新意,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道德品质,陶治着学生的生活情操。
三、指导学生作文的有效方法——渗透于课堂,创设情境,训练说写。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带学生走入课堂。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方法之一。鼓励学生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切忌目瞪口呆,一言不发。教师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老师就似节目主持人,用画龙点睛的精炼语言来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有话要说,不吐不快。在训练说的同时,还要把学生引入课文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借助于秋天的雨这一大自然的美丽天使写出了秋天叶黄果熟的特点,但写作方式很新颖,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秋天的到来,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果实,萧瑟的秋风预告冬天的到来。”这几方面的内容;语句活泼,展现出秋天的美丽;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学习后,用心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结构层次和方法,图文结合,作文与生活结合,体会怎样把秋天的美丽写具体、写生动的,感受秋天的美。在理解、欣赏课文中,学生情感浪花被激起。我便乘机引导学生找出秋天的替代“春天、夏天、冬天”,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经过比较明白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随后再深化到“小河的水、树林的风”等有关风景的描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景物描写。再如:《荷花》一文,学了以后用同样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学会写各种植物。这样,将课文教学与写作联系起来,学生就能自主学习,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淋漓尽致。
四、指导学生作文的动力——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教学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的确如此,现在小学生生活环境一般比较稳定:学校、家里,外加一些娱乐游戏,他们感到生活比较单调。而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对此,我便把学生带入多姿多彩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有计划地参观浏览、设计游戏、编小品、演讲、打扫公共场所……学生亲自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过程、经验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例如:我先后带领他们春游,参观家乡的公园、田野、松林……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因而写出了《美丽的田野》、《可爱的松林》、《奇特的断渠》等充满幽幽乡情的文章。通过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长了见识,又增添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趣。因而写出来的文章比较有条理,语言较优美、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达到“自能写作”的境地。
五、指导学生作文的潜在力——坚持日记。
孩子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天地里,周围的一切人与事都值得孩子们去留心。从二年级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坚持记周记,(不在于长与短,哪怕一句话也行。)三年级要求学生记半周记,四年级要求学生记日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记下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记下眼中的美景,记下心中的爱与恨。让学生在日记中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倾诉心理话;在日记中寻找乐趣。教师一定要定期检查、评比,对于优秀者给予奖励。有力地激发学生对日记的爱好,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六、指导学生作文的有力后盾——多读课外书籍,化人为己有。
单靠书本上的知识,实践太少;只靠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缺乏辞藻的华丽和表达的弹性。所以,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并把丰富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摘录下来,常常体味、琢磨,理解在心。这样让学生的作文日益丰盈。
总之,课前有观察,课上有要求,课堂有渗透,课外有活动,课余有阅读,作文就不会成为学生的敌人,反而是学生的闺蜜,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甚至达到不写不罢休的境地。这样,通过听、说、读、写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个性,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源泉就是作文,而作文教学恰好令老师发愁,令学生望而生畏。为此,要让学生不害怕作文,喜欢作文,创设小学写作第一阶梯,就必须尊重学生自我,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让学生找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充分放松自我,投入写作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近年来,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归宿:
一、指导学生作文的第一阶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创造欲望。
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是人们发展问题和作出创造发明的首要步骤;观察是智慧的能源,一个正常人90%的知识来源于视觉的观察。所以,在每次说写之前,老师要提前两三天布置,只提一些要求,放手让学生去观察、了解事物,目的在于减缓坡度,消除学生害怕说写的心理障碍。比如:写一次劳动。让学生在放学后或周末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组织学生在校内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劳动。这不仅让学生亲自实践获取真情实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和劳动的技能。再如:写动物。让学生有序有问,认真仔细地观察其外形特征,了解生活习性。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选择生活中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叙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说后教师及时讲评、指导,多鼓励,激发学生的说写兴趣,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从怕说到敢说,从敢说到想说,从想说到想写。这样学生就相信自己——我能行!这样,由“老师给定一个题目让学生来写”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就变“活”了,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促进了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
二、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确立中心。
中年级学生,作文常常文不对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刻地掌握要求,确立中心。所以,在每次作文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写作要求的基础上,确立本次作文中心。或者明白什么道理,或者得到什么启发……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不枯燥,有丰润的内容。这不仅使文章有了新意,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道德品质,陶治着学生的生活情操。
三、指导学生作文的有效方法——渗透于课堂,创设情境,训练说写。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带学生走入课堂。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方法之一。鼓励学生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切忌目瞪口呆,一言不发。教师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老师就似节目主持人,用画龙点睛的精炼语言来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有话要说,不吐不快。在训练说的同时,还要把学生引入课文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借助于秋天的雨这一大自然的美丽天使写出了秋天叶黄果熟的特点,但写作方式很新颖,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秋天的到来,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果实,萧瑟的秋风预告冬天的到来。”这几方面的内容;语句活泼,展现出秋天的美丽;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学习后,用心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结构层次和方法,图文结合,作文与生活结合,体会怎样把秋天的美丽写具体、写生动的,感受秋天的美。在理解、欣赏课文中,学生情感浪花被激起。我便乘机引导学生找出秋天的替代“春天、夏天、冬天”,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经过比较明白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随后再深化到“小河的水、树林的风”等有关风景的描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景物描写。再如:《荷花》一文,学了以后用同样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学会写各种植物。这样,将课文教学与写作联系起来,学生就能自主学习,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淋漓尽致。
四、指导学生作文的动力——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教学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的确如此,现在小学生生活环境一般比较稳定:学校、家里,外加一些娱乐游戏,他们感到生活比较单调。而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对此,我便把学生带入多姿多彩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有计划地参观浏览、设计游戏、编小品、演讲、打扫公共场所……学生亲自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过程、经验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例如:我先后带领他们春游,参观家乡的公园、田野、松林……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因而写出了《美丽的田野》、《可爱的松林》、《奇特的断渠》等充满幽幽乡情的文章。通过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长了见识,又增添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趣。因而写出来的文章比较有条理,语言较优美、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达到“自能写作”的境地。
五、指导学生作文的潜在力——坚持日记。
孩子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天地里,周围的一切人与事都值得孩子们去留心。从二年级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坚持记周记,(不在于长与短,哪怕一句话也行。)三年级要求学生记半周记,四年级要求学生记日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记下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记下眼中的美景,记下心中的爱与恨。让学生在日记中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倾诉心理话;在日记中寻找乐趣。教师一定要定期检查、评比,对于优秀者给予奖励。有力地激发学生对日记的爱好,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六、指导学生作文的有力后盾——多读课外书籍,化人为己有。
单靠书本上的知识,实践太少;只靠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缺乏辞藻的华丽和表达的弹性。所以,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并把丰富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摘录下来,常常体味、琢磨,理解在心。这样让学生的作文日益丰盈。
总之,课前有观察,课上有要求,课堂有渗透,课外有活动,课余有阅读,作文就不会成为学生的敌人,反而是学生的闺蜜,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甚至达到不写不罢休的境地。这样,通过听、说、读、写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个性,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