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堂中的培养
【作者】 吕卫凤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中心小学
【摘要】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但是,就目前农村的数学课堂教学状况来看,小学生愿意或者能够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差的原因,大力培养他们的数学问题意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小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主动性
【正文】
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育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下面,就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产生“问题”问题的根源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作一个浅略的阐述。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类活动中,个体面对情境提供的已知条件,依据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基础,对条件、未知的结论或已知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产生一种探究、怀疑、猜测的心理状态或思维习惯。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促进个体积极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师方面: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这一目标还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许多教学仍是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2、是教师没有把培养问题意识作为教学任务,很少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不能鼓励学生提问题或发表不同意见;3、是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是什么”的问题比较多,“为什么”、“怎样办”、“还可以怎样办”的问题比较少,给学生研究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比较少。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真正会学、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学习和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学生方面:处于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课堂学习中处于传统的学习模式,问题意识的提出基本没有想法。究其原因:1、学生认为课本上、老师讲的总不会错;自己胆怯,没有自信心,怕老师指责自己上课没认真听讲,怕同学笑话自己,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明白是不聪明的表现,并担心自己所提的问题没有探讨的价值。2、在上课时,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对学生所提问题没有予以积极的鼓励,学生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只好随大流。3、不能或不善提出问题,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长期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总是被要求去解决教师、教材所提出的问题,一味地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善思考,思维僵化,问题意识淡漠甚至没有,导致学生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1、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千方百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对于那些能提出有价值、有意义问题的同学,应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并抓住这些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思考,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起来就会更专心、更有效。
如:在一次上课我提出问题后,发现有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举手了,于是我让他回答,结果由于太紧张,他结结巴巴,没能说完。有的学生在下面偷偷说:不会还举手;老师我知道问题……他脸通红,低下了头。于是我对他说:“别着急,慢慢说,你一定可以的!”不一会,他就把问题回答出来了。看来只有对学生多表扬对鼓励,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2、细化学习目标,制定作业内容和预设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有目的和依据。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在教学设计上,既考虑到教学目标的细化,同时也要研究教学目标的即时生成性;在课堂中,要结合目标预设问题,让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灵活多变。以下是我在教学一年级数一数、比大小拟定的学习目标、作业内容和预设问题。
3、利用预习的前置性作业,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先行。
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也是学生问题意识强烈产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预习性作业称为前置作业。前置作业是学生学习前导,学生在预习中可以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初步的学习,找到哪些是已经会的,哪些是不会的,自己生成了哪些问题。课堂上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更有目的的去学习文化知识。学生对预习性作业兴趣很高,参与度高,有很多有价值的思考。这些作业把学生带入了研究学习的广阔天地,问题的广泛产生境界。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过程中。
4、尝试微课作业,让信息技术走进学生的学习。
微课程是以简短、完整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半结构化、情景化、可动态生成与交互的课程资源。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学习资源和形式,对于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把微课程纳入到家庭作业中来,一方面老师录制微课程布置作业,围绕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在家中多次学习,打破了面对面学习的时空限制。同时,我们又想到,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录制微课的工作中来,把这项工作作为家庭作业的一个项目,让学生在家中针对某个具体的内容录制自己的微课,运用网络传送给其他学生学习。
5、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1)情境激趣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动手实践策略: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动手实践,从而发现问题。
(3)时时质疑策略:每一课时都留出探究创新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不要把每一课时的时间安排过满,否则学生就没有思考问题的空间。
6、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有促生深刻思考的意识。
有了前置作业的的设置,使课堂学习的起点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学习更加深刻。
学生在预习中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二月份只有28天?这是在关于年月日的研究中学生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反映出孩子对历法的好奇,体现出孩子探究未知的精神。由这个问题引发了课堂上的大讨论:一年365天,12个月,你认为每个月几天怎更合适?
还有的学生提出了看似可笑的问题:能不能读作一分之二?围绕这个问题,师生间展开了讨论。
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举个例子?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占这个苹果的。
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占这个苹果的。
师:是啊,表示的是2份中的一份啊。你觉得读作二分之一好,还是读作一分之二好?我们看着这个分数,用两种方法读一读,想想哪种读法更适合它所表示的意思?
生:(读了三遍后)还是读作二分之一,一听就是2份中的1份。
通过以上方法的引入,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他们的数学素养明显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课堂展示和科技活动中频频获奖,同时也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艺术。精彩的问题使教学有声有色,拙劣的问题使教学黯然失色,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给孩子一双充满探索欲望的眼睛,让他们以地理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设置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索,成为舞台的主角,教师要用热情的微笑、耐心的等待、巧妙的指点、热烈的掌声,促进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由“不想问”、“懒于问”到“勤问”、“善问”“乐问”,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育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下面,就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产生“问题”问题的根源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作一个浅略的阐述。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类活动中,个体面对情境提供的已知条件,依据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基础,对条件、未知的结论或已知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产生一种探究、怀疑、猜测的心理状态或思维习惯。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促进个体积极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师方面: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这一目标还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许多教学仍是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2、是教师没有把培养问题意识作为教学任务,很少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不能鼓励学生提问题或发表不同意见;3、是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是什么”的问题比较多,“为什么”、“怎样办”、“还可以怎样办”的问题比较少,给学生研究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比较少。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真正会学、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学习和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学生方面:处于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课堂学习中处于传统的学习模式,问题意识的提出基本没有想法。究其原因:1、学生认为课本上、老师讲的总不会错;自己胆怯,没有自信心,怕老师指责自己上课没认真听讲,怕同学笑话自己,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明白是不聪明的表现,并担心自己所提的问题没有探讨的价值。2、在上课时,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对学生所提问题没有予以积极的鼓励,学生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只好随大流。3、不能或不善提出问题,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长期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总是被要求去解决教师、教材所提出的问题,一味地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善思考,思维僵化,问题意识淡漠甚至没有,导致学生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1、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千方百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对于那些能提出有价值、有意义问题的同学,应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并抓住这些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思考,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起来就会更专心、更有效。
如:在一次上课我提出问题后,发现有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举手了,于是我让他回答,结果由于太紧张,他结结巴巴,没能说完。有的学生在下面偷偷说:不会还举手;老师我知道问题……他脸通红,低下了头。于是我对他说:“别着急,慢慢说,你一定可以的!”不一会,他就把问题回答出来了。看来只有对学生多表扬对鼓励,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2、细化学习目标,制定作业内容和预设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有目的和依据。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在教学设计上,既考虑到教学目标的细化,同时也要研究教学目标的即时生成性;在课堂中,要结合目标预设问题,让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灵活多变。以下是我在教学一年级数一数、比大小拟定的学习目标、作业内容和预设问题。
3、利用预习的前置性作业,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先行。
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也是学生问题意识强烈产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预习性作业称为前置作业。前置作业是学生学习前导,学生在预习中可以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初步的学习,找到哪些是已经会的,哪些是不会的,自己生成了哪些问题。课堂上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更有目的的去学习文化知识。学生对预习性作业兴趣很高,参与度高,有很多有价值的思考。这些作业把学生带入了研究学习的广阔天地,问题的广泛产生境界。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过程中。
4、尝试微课作业,让信息技术走进学生的学习。
微课程是以简短、完整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半结构化、情景化、可动态生成与交互的课程资源。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学习资源和形式,对于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把微课程纳入到家庭作业中来,一方面老师录制微课程布置作业,围绕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在家中多次学习,打破了面对面学习的时空限制。同时,我们又想到,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录制微课的工作中来,把这项工作作为家庭作业的一个项目,让学生在家中针对某个具体的内容录制自己的微课,运用网络传送给其他学生学习。
5、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1)情境激趣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动手实践策略: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动手实践,从而发现问题。
(3)时时质疑策略:每一课时都留出探究创新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不要把每一课时的时间安排过满,否则学生就没有思考问题的空间。
6、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有促生深刻思考的意识。
有了前置作业的的设置,使课堂学习的起点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学习更加深刻。
学生在预习中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二月份只有28天?这是在关于年月日的研究中学生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反映出孩子对历法的好奇,体现出孩子探究未知的精神。由这个问题引发了课堂上的大讨论:一年365天,12个月,你认为每个月几天怎更合适?
还有的学生提出了看似可笑的问题:能不能读作一分之二?围绕这个问题,师生间展开了讨论。
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举个例子?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占这个苹果的。
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占这个苹果的。
师:是啊,表示的是2份中的一份啊。你觉得读作二分之一好,还是读作一分之二好?我们看着这个分数,用两种方法读一读,想想哪种读法更适合它所表示的意思?
生:(读了三遍后)还是读作二分之一,一听就是2份中的1份。
通过以上方法的引入,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他们的数学素养明显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课堂展示和科技活动中频频获奖,同时也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艺术。精彩的问题使教学有声有色,拙劣的问题使教学黯然失色,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给孩子一双充满探索欲望的眼睛,让他们以地理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设置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索,成为舞台的主角,教师要用热情的微笑、耐心的等待、巧妙的指点、热烈的掌声,促进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由“不想问”、“懒于问”到“勤问”、“善问”“乐问”,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