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法初探

【作者】 王金桂;仇凤良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庙山镇初级中学;山东省郯城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摘要】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它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在问题教学中,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和解决,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成果。本文结合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问题教学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实施
【正文】 
  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重心,通过引入问题,让学生从分析、探讨问题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和发现,同时这也是展现学生自我体验、主体性能以及发现真理的过程。问题设计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它要求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问题发现与探讨中,直到创新性思维促使各个问题解决。随着教育发展以及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历史教学,对于问题设置方式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从各方面完善教学过程,保障教学效率。
  一、将问题教学引入初中历史的必要性
  问题教学作为教育部门对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现代教育和人才选择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的发展过程来看,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能满足新型人才要求它要求不仅富有良好的劳动、体育、智力、德育基础,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适应与创造能力。从实际例子来看:问题教学对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当下的教育体系来看,问题教学不仅能适应中学历史教学要求,还能满足中学历史高考。这一点在全国高校招生试卷中就可以看出,改革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它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与此相反,如果继续使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虽然也能讲各种知识传输给学生,但是效果不太理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创新问题教学模式,从根本上适应时代发展,保障教学成果。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教学的实施
  问题情境作为问题教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问题情景、问题分类、问题设置、发展水平与评价效果等。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方面创设问题情景,在精心设置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良好的回答问题。
  (一)强化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知识储备状况,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通过为问题创设知识储备,给相关问题更多的思考与创新空间,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与发现。如:在抗日战争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抗日步骤、侵华策略、西安事变以及和平解决内容进行研究和复习,通过带着:在抗日战争这一严酷的环境下,国共两党的选择?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加速学习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抗日统一战线和后续发展。
  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创设的情境,老师不仅用巧用“步白”,还必须充分应用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进入需要解释的实例和情境中,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主动思考,加深学生对问题探讨的过程。另外,老师还可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实物、模型与声音等展示效果,进一步呈现教学内容和情境。例如:在进行北京人这个章节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北京人形象设计,让学生感受现代人与北京人的区别。
  (二)强化问题设置过程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情境设置,为了保障教学效率和成果,必须把握好问题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设计和安排。也就是根据初中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和经验,创设难易程度相当的问题。在问题设置上,不仅要有弹性限制,更要有思考空间,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过发杂,不管是过简还是过难,都会影响思维价值和学习成果。一旦不能及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很难提高学习进度和效率,最后影响学习成果,让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都受到约束。
  另外,在问题设置中,有针对性与启发性也是重要的方面。问题设置有针对性,要求相关问题根据内容难点与重点,从根本上保障相关问题顺利进行和解决,并且根据教学重点,保障教学目标和有效性。问题提出作为掌握教材的关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统领作用,所以必须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启发性,要求问题能够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在自主思维的过程中,从根本上保障教学效率和成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避免记忆性问题,在增强问题启发性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三)增强问题解答过程
  在问题解答中,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兴趣,老师应该尽量采纳和肯定学生问答,提高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采纳学生的回答,其实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和尊重,这样不仅能保障师生交流过程,还能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提升教学效率。
  另外,由于思维观念和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答案,所以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层次化和差异性教学,在不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问题回答与思考,就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新性回答和学习;通过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在学生自主回答的过程中,也是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结束语:
  将问题教学应用在初中历史中,作为一项新型的教学过程,除了要认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认知水准外,还必须注重情境创设,设置有启发性与代表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和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李红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张斌.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8):24-25.
  [4]王美云.初中历史教学实施策略探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