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作者】 周培英

【机构】 甘肃省临夏市第一中学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把优秀的传统教育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灵活选用与教材、施教对象相符合的教学方法。要“巧”教,要教“活”,努力做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语文;活
【正文】 

  语文教学改革的脚步一直未停止,但无论怎么改,转变教育思想、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的总趋势不会变。而这其中教学方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制约着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怎样上课才能充分调动和启发学生的悟性、灵性和积极性?如何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呢?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有人把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学方法的新旧等同起来,以为方法“新 ”了就能教出好学生,就能取得好成绩。唯恐上课用了“传统教学法”,成了“满堂灌”、“填鸭式”,整天冥思苦想,追求教学方法的新奇时髦。一般地说,教学方法本身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要说有,那也是使用者在理解运用上存在着偏差。吕叔湘先生说:“各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效果不尽相同,这并不是由于这些方法本身有多大高低差别,而是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方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教育教学的传统肯定是有的,但说教学方法过时,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作为一名基层的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到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改活动中,但如何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语文教育教学传统,更值得我们思考。顾黄初先生把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优秀传统总结为五个方面:
  一、 学语文与学做人紧密结合。
  二、 以汉字认读、书写和积累为基础。
  三、 以诵读、熟读范文为基本途径。
  四、 在熟读的同时,必伴之以“精思”。
  五、 在“精读”的同时必辅之以“博览”。(《原于传统,汇于新流》)
  经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我深有感触,这些优秀传统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阅读并比较以前的《教学大纲》与现在的《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写增删,不难发现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扬从未停止,而且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那么,如今的语文教改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优秀传统;不是让语文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取胜于一时,昙花一现。而是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的“活”起来。
  我国的语文传统教育是成功的,是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传统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丰富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其实质仍不失为一个“活”字。这已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孔子主张知行联系、学思结合,主张教学要贯彻启发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还主张学生自学时要将“努力”与“兴趣”相结合,也就是今人所谓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墨子更主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荀子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张“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我国第一部教学专著《学记》就教与学的方法:“及时而教”,“问答式教学”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这些基本的教学思想、方法的实质,就是如何使教师更灵活地利用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高效、灵活地学习,以更有效的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千百年来,历代教育工作者贯彻继承,并加以充实丰富,形成了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优秀传统。 
  语文课如何才能做到教“活”,活教活学,关键在于把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当今教育教学的改革结合起来;在于施教者对教学内容的钻研驾驭;在于对学生实际的深入分析和教学方法的理解运用上。
  其一,要准备充分,处理灵活。深入钻研教材要对教材烂熟于心,这是教活的前提。熟悉学生实际,掌握学生知识基础,是制定教学内容,编写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和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对这一切考虑得越周全,准备得越充分,施教的把握性、灵活性就越大。 
  其二、授课内容要灵活。教师要重视教案的编写,依教案授课,这样既可以减少上课的随意性、盲目性,也可以使授课有条理、有主次。但要真正做到教活,还不能依赖教案,要依课堂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太难了,学生接受有困难,要降低难度;内容太多,要适当精减;课堂气氛沉闷,要及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趣味性。总之授课要做到精要、有用、有效、灵活的准则。
  其三、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直接手段,好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更是达到目的要求,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捷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如:讲述法、谈话法、提问法、探究法、练习法、观察法、诵读法、摘记法、多媒体运用法、欣赏讨论法、归纳比较法等等。对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材、施教对象的不同而不同,要想办法把课教活。“活”了,教的自如灵活,学的顺心愉悦,教与学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总之“学生不懂就要换一种方法,直到学生懂了为止。要“巧”教,要教“活”,做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的双赢。
  其四、要敢于放开学生。叶苍岑先生说:“有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朗读,还向学生提问,有时还叫学生复述课文等,但所有的重要东西都是老师自己讲,不讲就不放心。这样的语文课乍看有许多学生活动,实质上还是注入式。”所以,要敢于放开,敢于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质疑、分析、鉴赏,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可以平等的讨论对话。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老师“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一个“引导”,一个“多种方法”,实质上就强调课堂要“活”教“活”学。因为语文中的人文、情感、审美、思想等,教师不能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主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思考,才能有所得。敢于放开学生,就是要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去灵活地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而言,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教”不等于“讲”,不能把课堂变成“讲”堂。尤其是现在多媒体的运用,课堂上五彩缤纷、眼花缭乱,学生手忙脚乱、注意力分散,一堂课下来不知道究竟学了什么。这里我所说的“活”,是有充分准备、有明确目的的灵活驾驭,让学生由心动到行动的高效学习。如果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也就无法灵活施教,把课教“活”了。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所以,我们倡导教师追求教学的个性化,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