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三种课型重现语文的人文魅力
【作者】 丁小勤
【机构】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逐渐重视语文的人文熏陶作用,虽然把语文的“人文性”提到了日程,但是内容却是十分空洞,实质的教学内容依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只有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人文情怀,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具有一定审美的人格品质。在语文教学中,三种课型可以重现语文的人文魅力:一、抓住意象内涵,拓展文化外延;二、深入研究心理,刻意模仿创作;三、善抠文本细节,关注作者意图。【关键词】人文性意象;心理;细节
【正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手段。语文是一门讲解语言文字应用的学科,身上自然承载着传播人文精神,构建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的使命。
一、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单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视并冷落了语文的陶冶性作用。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逐渐重视语文的人文熏陶作用。于是,教师们有事没事把“人文性”拿出来亮一亮,喊几句口号;更有甚者把“人文性”当做是一块金字招牌,实质上内容却是极其空洞,游离在语文的表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不重视品读。语文是一门重在品味的学科,很多知识是需要耐心读,细心品,才能够有深刻的体会。而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品读的时间,语文教师把各个知识点肢解开来,硬塞给学生,学生在课上课下缺少了消化的时间,把语文学成了简单的“1+1=2”,这样怎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2.作业不重视体会。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巩固和延伸,更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升华。现在的高中语文作业以客观题为主,重理性,轻感性。这些作业的资料清一色地按照考试的格式编排设计,几乎没有真正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准备的。
语文的教学如果缺少了人文的熏陶,就像一个只有肉体,没有灵动的精神的人一样无趣。这样的教学必然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
二、“人文魅力”的重要性
“人文性”应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发展的东西,包括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其实质即是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要凸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一种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离开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了没有灵魂和内核的文字游戏。只有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人文情怀,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具有一定审美的人格品质。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三种课型重现语文的人文魅力
笔者设计了三种课型,想让语文的课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重现人文魅力,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滋养灵魂,陶冶情操的真正舞台。
(一)抓住意象内涵,拓展文化外延。
“抓住意象内涵”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文本(多为诗歌和散文)解读中,抓住关键的意象内涵,深入分析。“拓展文化外延”是指教师再将关键意象拓展,以求从一些个别感悟中寻找一些普遍的知识。“抓住意象,巧妙拓展”是对文本中关键意象的文化延伸,在文化延伸中引导感受作品传达出的人文情怀,同时学生也获得人文熏陶。
下面将以《声声慢》课堂设计(部分)为例。
教学目标:从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过程:……
1.抓住意象,赏析诗歌
……
2.赏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雁”这一意象。
(1)在这里词人能不能不用“雁”这个意象?为什么?
明确:一定要用雁。“雁”这一意象身上有这样三层含义: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令人伤心;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原来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现在丈夫已逝,以无信可带,寄托了无限的思念丈夫之情;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2)此处的“雁”和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雁”涵义相同吗?
明确:这两只“雁”都寄托了词人的思念之情,《一剪梅》中说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见感情还有喜悦的一面,而《声声慢》中的情感却是无尽的悲伤。
(3)拓展阅读,比较下列诗句中“雁”的情感。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温庭筠的《瑶瑟怨》“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4)小结“雁”的意象内涵。
……
这堂课对“雁”这一意象进行了深刻的挖掘。通过“能不能不用‘雁’”带出了“雁”的三层内涵。再把李清照前后时期的两首词中的“雁”的的情感内涵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时能够联系其他的意象,关注到意境。最后拓展阅读,分析其他诗词当中的“雁”这一意象的情感内涵,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雁”身上的文化内涵。
“抓住意象内涵,拓展文化外延”课型必须对“意象”的内涵分析到位。当一个物象进入诗文作品后,它就不再是那个纯粹的物象了,它身上已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的痕迹。由于民族习俗和作家之间互相影响,这个物象就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物象就是意象。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分析如下三层内涵:这个物象的自然意义;民族文化积淀的意义;作者为表达主题所临时赋予的意义。这三个内涵,也是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近意象内涵的关键步奏。
意象在诗歌和散文中较多被用,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结合,意象身上承载着作者的人文情怀,有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痕迹,是作者的情感外露。抓住作品的意象,对于领悟作者创造的意境,深究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艺术表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能够找到意象作为突破口,并且把它拓展延伸,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和散文的情感内涵,而且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抓住意象内涵,拓展文化外延”课型适合诗歌和散文的课堂。
(二)深入研究心理,刻意模仿创作。
“深入体会心理”是指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慢下来,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信息,以自己深入体会感知作品中人物心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刻意模仿创作”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灵感受情感体悟,加以模仿;而且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再创作演绎。“深入研究,刻意模仿”正是学生沉入作品体会,再浮出作品表现作品,并最终转化为自己对作品体现的人文内涵的独特理解。
下面将以《雷雨》课堂片段为例。
选择的对话如下: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
学生自己尝试模拟角色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周朴园的台词体现的心理。
教师:周朴园为什么会冒汗?
生1:因为周朴园在30年前所做的事情被鲁侍萍一一说了出来,他没有料到,这些最隐秘的事情居然还会被翻出来讲,这将影响周朴园的名声。
教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后来他他抬起头来,问:“你姓什么?”如何理解“抬起来”这个动作和这个问题?
生2:周朴园,前面周朴园紧张害怕,他怕鲁侍萍看出来,所以低下头。现在听到了眼前之人居然能够清楚地叫出名字,他想看清眼前之人到底是谁,于是抬起了头。
生3:“你姓什么”其实不是周朴园真的想知道眼前之人到底姓什么,而是感到很意外,很疑惑,对方怎么知道地这么多,她到底是谁?
教师:同学们分析地很有好,后来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这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生4:周朴园听到鲁侍萍说“姓鲁”,暂时解除了对他的威胁,所以松了一口气。
教师:这里的“侍萍,侍萍,对了”应该怎么读?
生5:应该把语调拉长,虽然周朴园暂时送了一口气,但是语气中应该带有紧张害怕后的疲惫感,这三句话的声音应该是逐渐转轻的,看出周朴园在沉思。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太棒了,我们深刻挖掘了了周朴园的心理,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
……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品读了话剧的语言,感受了话剧语言的魅力。老师想让同学们尝试着创作话剧。每一个讨论小组创作一个小剧本,表演时间大概控制在5分钟左右。并且把它排练好,给大家一周的时间,下周的语文课上表演。(学生们满脸兴奋)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话剧语言的兴趣,做到了让学生沉入作品中深刻体会人物,再浮出作品表现人物。遗留的创作话剧并且表演的作业,并没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创作话剧的乐趣,这样就把课内的知识拓展到了课外。学生们有了创作、表演的经历,对话剧不再陌生,也是对话剧这种文化样式的传承。
“深入探究心理,刻意模仿创作”的课型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深入探究和创作的时间。新课程改革高中选修课增加后,语文课时开始紧张,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赶进度,拼效率,加快了课堂的节奏。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并且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体会感悟探究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探究文本的时间,或者是这些感悟和体会由老师代劳,这样就无法让学生沉入到作品中,对作品浮于表面的理解,只会让学生觉得语文是一门无趣的功课。看来,语文的课堂节奏不应该过快,要适当让语文课堂慢下来,让语文的人文魅力在课堂上舞动起来。
“深入探究心理,刻意模仿创作”这样的课型适合像戏剧、小说这类的课文。
(三)善抠文本细节,关注作者意图。
“善抠文本细节”是指善于抓住文本中的有价值的细节之处,深入挖掘,感知课文。“关注作者意图”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文本细节的基础上,去除揣摩创作者的意图。“善扣文本细节,关注作者意图”是引导学生从细处品读作品,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对细节的把握不仅停留在文本内容本身,还要上升到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解读。这样的解读,能够让学生在精细化处理文章的基础上,增强探究文本的兴趣。
下面将以《鸿门宴》课堂片段为例。
……
教师:《鸿门宴》是一篇充满刀光血影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细节往往会被我们所忽视,但是这恰恰是窥探当时刘邦和项羽双方实力的很好的途径。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读到这里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项羽让让赐给樊哙彘肩,但是却给了他一个生彘肩。大家想一想:给他一个生彘肩是谁的主意?为什么要给他一个生彘肩?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大致行成了三种意见:仆人擅自做主给了一个生彘肩,项羽授意给一个生彘肩,范增要求给一个生彘肩。
教师带领学生抽丝拨茧,排除了其中两项。
学生:仆人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擅自做主;项羽性格豪爽,自矜攻伐,不应该有这样的心机。所以,范增要求给一个生彘肩的可能性最大。
教师:范增为何要给樊哙一个生彘肩呢?
学生:范增为了激化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他料定如果给樊哙一个生彘肩,樊哙是一介武夫,必定生气冲撞项羽,这样就趁乱杀死刘邦。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看来当时确实双方力量悬殊。但是樊哙却欣然接受,这大概是范增所想不到的。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谋士却不好好利用,而刘邦却能够善用像张良、樊哙这样的人才。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司马迁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细节?
学生讨论后各种声音响起:为了更加传神地塑造人物;为了表明自己的情感立场、爱好憎恶;为了吸引读者……
……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法,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作者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往往能起到“借一斑而知全豹,任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细节处最难把握,细节处也最易把握。最难把握是指学生在解读文本信息时常常会忽略细节;最易把握是指只要学生能够找到细节处,加以揣摩研究,就能得到来自文本的第一信息,在揣摩中有自己深沉的体会。对《鸿门宴》的细节解读,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了主要人物的性格优点和弱点;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是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再次解读文本,拓展了文本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善抠文本细节,关注作者意图”课型需要以文本细读作为切入口,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找到可以研究的文本信息,再深入挖掘内涵。这样的课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慢慢品读。朱光潜就非常欣赏“细细品读,咀嚼,慢慢走,欣赏”。细读文本是一个方法,也是一种心态。快了就像走马观花,慢了就能细细咀嚼。
2.还原场景。文本细读要读出文本背后的内容,要读出语言引申的含义。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一种阅读的方法,最终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寻找“缝隙”。寻找“缝隙”也就是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我们可以发现作品自身的“矛盾”,也可以去发现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
“善扣文本细节,关注作者意图”这样的课型适合用在古代经典作品的阅读中。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实现语文教学认知、审美的复合功能,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魅力下,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教学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 曹明海主编 2007年4月第一版
[2]《语文教学本体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 曹海明主编 2007年4月第一版
[3]《情景教学操作全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冯卫东主编
2010年6月第一版
[4]《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7月出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手段。语文是一门讲解语言文字应用的学科,身上自然承载着传播人文精神,构建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的使命。
一、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单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视并冷落了语文的陶冶性作用。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逐渐重视语文的人文熏陶作用。于是,教师们有事没事把“人文性”拿出来亮一亮,喊几句口号;更有甚者把“人文性”当做是一块金字招牌,实质上内容却是极其空洞,游离在语文的表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不重视品读。语文是一门重在品味的学科,很多知识是需要耐心读,细心品,才能够有深刻的体会。而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品读的时间,语文教师把各个知识点肢解开来,硬塞给学生,学生在课上课下缺少了消化的时间,把语文学成了简单的“1+1=2”,这样怎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2.作业不重视体会。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巩固和延伸,更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升华。现在的高中语文作业以客观题为主,重理性,轻感性。这些作业的资料清一色地按照考试的格式编排设计,几乎没有真正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准备的。
语文的教学如果缺少了人文的熏陶,就像一个只有肉体,没有灵动的精神的人一样无趣。这样的教学必然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
二、“人文魅力”的重要性
“人文性”应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发展的东西,包括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其实质即是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要凸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一种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离开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了没有灵魂和内核的文字游戏。只有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人文情怀,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具有一定审美的人格品质。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三种课型重现语文的人文魅力
笔者设计了三种课型,想让语文的课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重现人文魅力,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滋养灵魂,陶冶情操的真正舞台。
(一)抓住意象内涵,拓展文化外延。
“抓住意象内涵”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文本(多为诗歌和散文)解读中,抓住关键的意象内涵,深入分析。“拓展文化外延”是指教师再将关键意象拓展,以求从一些个别感悟中寻找一些普遍的知识。“抓住意象,巧妙拓展”是对文本中关键意象的文化延伸,在文化延伸中引导感受作品传达出的人文情怀,同时学生也获得人文熏陶。
下面将以《声声慢》课堂设计(部分)为例。
教学目标:从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过程:……
1.抓住意象,赏析诗歌
……
2.赏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雁”这一意象。
(1)在这里词人能不能不用“雁”这个意象?为什么?
明确:一定要用雁。“雁”这一意象身上有这样三层含义: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令人伤心;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原来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现在丈夫已逝,以无信可带,寄托了无限的思念丈夫之情;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2)此处的“雁”和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雁”涵义相同吗?
明确:这两只“雁”都寄托了词人的思念之情,《一剪梅》中说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见感情还有喜悦的一面,而《声声慢》中的情感却是无尽的悲伤。
(3)拓展阅读,比较下列诗句中“雁”的情感。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温庭筠的《瑶瑟怨》“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4)小结“雁”的意象内涵。
……
这堂课对“雁”这一意象进行了深刻的挖掘。通过“能不能不用‘雁’”带出了“雁”的三层内涵。再把李清照前后时期的两首词中的“雁”的的情感内涵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时能够联系其他的意象,关注到意境。最后拓展阅读,分析其他诗词当中的“雁”这一意象的情感内涵,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雁”身上的文化内涵。
“抓住意象内涵,拓展文化外延”课型必须对“意象”的内涵分析到位。当一个物象进入诗文作品后,它就不再是那个纯粹的物象了,它身上已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的痕迹。由于民族习俗和作家之间互相影响,这个物象就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物象就是意象。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分析如下三层内涵:这个物象的自然意义;民族文化积淀的意义;作者为表达主题所临时赋予的意义。这三个内涵,也是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近意象内涵的关键步奏。
意象在诗歌和散文中较多被用,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结合,意象身上承载着作者的人文情怀,有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痕迹,是作者的情感外露。抓住作品的意象,对于领悟作者创造的意境,深究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艺术表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能够找到意象作为突破口,并且把它拓展延伸,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和散文的情感内涵,而且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抓住意象内涵,拓展文化外延”课型适合诗歌和散文的课堂。
(二)深入研究心理,刻意模仿创作。
“深入体会心理”是指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慢下来,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信息,以自己深入体会感知作品中人物心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刻意模仿创作”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灵感受情感体悟,加以模仿;而且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再创作演绎。“深入研究,刻意模仿”正是学生沉入作品体会,再浮出作品表现作品,并最终转化为自己对作品体现的人文内涵的独特理解。
下面将以《雷雨》课堂片段为例。
选择的对话如下: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
学生自己尝试模拟角色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周朴园的台词体现的心理。
教师:周朴园为什么会冒汗?
生1:因为周朴园在30年前所做的事情被鲁侍萍一一说了出来,他没有料到,这些最隐秘的事情居然还会被翻出来讲,这将影响周朴园的名声。
教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后来他他抬起头来,问:“你姓什么?”如何理解“抬起来”这个动作和这个问题?
生2:周朴园,前面周朴园紧张害怕,他怕鲁侍萍看出来,所以低下头。现在听到了眼前之人居然能够清楚地叫出名字,他想看清眼前之人到底是谁,于是抬起了头。
生3:“你姓什么”其实不是周朴园真的想知道眼前之人到底姓什么,而是感到很意外,很疑惑,对方怎么知道地这么多,她到底是谁?
教师:同学们分析地很有好,后来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这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生4:周朴园听到鲁侍萍说“姓鲁”,暂时解除了对他的威胁,所以松了一口气。
教师:这里的“侍萍,侍萍,对了”应该怎么读?
生5:应该把语调拉长,虽然周朴园暂时送了一口气,但是语气中应该带有紧张害怕后的疲惫感,这三句话的声音应该是逐渐转轻的,看出周朴园在沉思。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太棒了,我们深刻挖掘了了周朴园的心理,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
……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品读了话剧的语言,感受了话剧语言的魅力。老师想让同学们尝试着创作话剧。每一个讨论小组创作一个小剧本,表演时间大概控制在5分钟左右。并且把它排练好,给大家一周的时间,下周的语文课上表演。(学生们满脸兴奋)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话剧语言的兴趣,做到了让学生沉入作品中深刻体会人物,再浮出作品表现人物。遗留的创作话剧并且表演的作业,并没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创作话剧的乐趣,这样就把课内的知识拓展到了课外。学生们有了创作、表演的经历,对话剧不再陌生,也是对话剧这种文化样式的传承。
“深入探究心理,刻意模仿创作”的课型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深入探究和创作的时间。新课程改革高中选修课增加后,语文课时开始紧张,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赶进度,拼效率,加快了课堂的节奏。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并且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体会感悟探究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探究文本的时间,或者是这些感悟和体会由老师代劳,这样就无法让学生沉入到作品中,对作品浮于表面的理解,只会让学生觉得语文是一门无趣的功课。看来,语文的课堂节奏不应该过快,要适当让语文课堂慢下来,让语文的人文魅力在课堂上舞动起来。
“深入探究心理,刻意模仿创作”这样的课型适合像戏剧、小说这类的课文。
(三)善抠文本细节,关注作者意图。
“善抠文本细节”是指善于抓住文本中的有价值的细节之处,深入挖掘,感知课文。“关注作者意图”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文本细节的基础上,去除揣摩创作者的意图。“善扣文本细节,关注作者意图”是引导学生从细处品读作品,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对细节的把握不仅停留在文本内容本身,还要上升到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解读。这样的解读,能够让学生在精细化处理文章的基础上,增强探究文本的兴趣。
下面将以《鸿门宴》课堂片段为例。
……
教师:《鸿门宴》是一篇充满刀光血影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细节往往会被我们所忽视,但是这恰恰是窥探当时刘邦和项羽双方实力的很好的途径。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读到这里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项羽让让赐给樊哙彘肩,但是却给了他一个生彘肩。大家想一想:给他一个生彘肩是谁的主意?为什么要给他一个生彘肩?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大致行成了三种意见:仆人擅自做主给了一个生彘肩,项羽授意给一个生彘肩,范增要求给一个生彘肩。
教师带领学生抽丝拨茧,排除了其中两项。
学生:仆人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擅自做主;项羽性格豪爽,自矜攻伐,不应该有这样的心机。所以,范增要求给一个生彘肩的可能性最大。
教师:范增为何要给樊哙一个生彘肩呢?
学生:范增为了激化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他料定如果给樊哙一个生彘肩,樊哙是一介武夫,必定生气冲撞项羽,这样就趁乱杀死刘邦。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看来当时确实双方力量悬殊。但是樊哙却欣然接受,这大概是范增所想不到的。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谋士却不好好利用,而刘邦却能够善用像张良、樊哙这样的人才。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司马迁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细节?
学生讨论后各种声音响起:为了更加传神地塑造人物;为了表明自己的情感立场、爱好憎恶;为了吸引读者……
……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法,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作者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往往能起到“借一斑而知全豹,任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细节处最难把握,细节处也最易把握。最难把握是指学生在解读文本信息时常常会忽略细节;最易把握是指只要学生能够找到细节处,加以揣摩研究,就能得到来自文本的第一信息,在揣摩中有自己深沉的体会。对《鸿门宴》的细节解读,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了主要人物的性格优点和弱点;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是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再次解读文本,拓展了文本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善抠文本细节,关注作者意图”课型需要以文本细读作为切入口,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找到可以研究的文本信息,再深入挖掘内涵。这样的课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慢慢品读。朱光潜就非常欣赏“细细品读,咀嚼,慢慢走,欣赏”。细读文本是一个方法,也是一种心态。快了就像走马观花,慢了就能细细咀嚼。
2.还原场景。文本细读要读出文本背后的内容,要读出语言引申的含义。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一种阅读的方法,最终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寻找“缝隙”。寻找“缝隙”也就是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我们可以发现作品自身的“矛盾”,也可以去发现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
“善扣文本细节,关注作者意图”这样的课型适合用在古代经典作品的阅读中。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实现语文教学认知、审美的复合功能,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魅力下,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教学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 曹明海主编 2007年4月第一版
[2]《语文教学本体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 曹海明主编 2007年4月第一版
[3]《情景教学操作全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冯卫东主编
2010年6月第一版
[4]《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