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洗净语文课上的浮华浅议
【作者】 廖 静
【机构】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完小
【摘要】要洗净语文课上的浮华,要了解语文课是干什么的;公开课给谁听,谁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言;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公开课真的不能上成家常课吗?【关键词】课堂语言;课堂活动
【正文】
最近几年,在一些大型公开课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浮华之风。授课者极尽“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极力追求奢华,轰动、“精彩”、“艺术”的课堂效应,使课堂呈现了一种类似于流行歌曲演唱的“盛况”,使课堂成了时装式展品。
一、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课程标讲得很明确,三维目标作了更具体的规定,这里不再重复。在所有的学科里除语文外其他学科都是要学习语言的内容,只有语文课是学习语言形式——语言本身的。因此,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篇篇的选文。每一篇选文,文只是二个学习语言的例子,学生就是凭这个例子来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并使用自己的语言得到积累。学习到课文的语言文字,透彻地理解了本文内容,学会了广本的表达形式,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自在其中了。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有些课堂过度渲染,张扬所谓人文性,笔者以为弄颠倒了。语言工具的训练和其人文性的效益是教学这一矛盾运动过程对立统一的整体。语言文字中已经蕴涵了深刻活泼的情感和意趣蕴含了广博丰厚的文化积淀。学好了语言字,学生自然就能领悟和接受其人文的熏陶和文化的营养,根本用不着脱离文本,脱离语言去摘什么“心灵洗礼”。否则、除了增加课堂虚幻观赏性没任何价值。难怪有人说,新课改以来,人文性弄玄乎了,工具性弄模糊了。
二、 公开课给谁听,谁是课堂的主人
这一问题似乎不用回答,但就是这“不用回答的问题,却出了不少问题。公开课虽然要老师们一起来听,但也是要听,执教者怎样上课,因此公开课也是上给学生的,学生仍然是课堂的主人。然而有的教师却真的忘记了这一点——他们的公开课不是上给学生,而是上给评委,上给听课的老师看的,因此难免滋生取锐观众的心理。学生只不过是老师表演的“道具”,最多是讲课教师的内容衬或配角。这样课堂看不到对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耐心细致的辅导,看到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看似“精彩纷呈”,学生却是并无真正受益的“装饰品”。为了让听课教师确有收获,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开课的示范和研究价值,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克服炫耀思想,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上好每一节公开课,使公开课更具有生命活力,真正成为老师们喜爱的教学研究形式。
三、 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言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清晰准确、通俗易懂、亲切生动、有情、有趣、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和感染性。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最好的教学语言是口语化的语言。口语生动自如,亲切易懂,学生有新近感,教师也便于操作,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不过有人嫌口语太平常、不精彩,于是备课时就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全部预先设计好,课堂再一句句地背给学生听,但背出来的全是书面语,学生听了或许句句精彩,但有一种疏远感,甚至听不懂。
以此种种,都是为了营造课堂上的“精彩”用意虽不错,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真正感人有效的教学语言,还是规范的、亲切自然的口语。
四、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笔者向来认为语文的问题应该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语文,应该用中国的方法来教,既强调本色,又主张继承传统。归纳起来,就是强调母语本体的回归。中国语言是随着中国人的生命发展而发展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它在世界上独占一席。“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当代的语文教育的根基,回味、积累等,体现出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活泼的读、写说、更需要文文静静的思考,揣摩,潜移默化。但在我们的有些课堂上为了活跃气氛动辄游戏、绘画、表演、欢声雷动……我们并不反对适当的肢体活动,但语文课上的活动都应学习语言文字服务,一定要去除课堂上边多的“非语文”现象,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这设有问题,关键要看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活跃和用什么手段追求活跃。我常想,我们不应该把课堂的活跃等同于热闹,不能把课堂变成简单的闹闹哄哄,还是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文本。
五、 公开课真的不能上成家常课吗
的确,公开课与常态课是有很大区别的,如环境不同,学生生疏,时间有限、有特定要求、听课者众多,执教者心情紧张等等。所以有人为公开课不能上成常态课找了不少理由。但是不管有多少区别,有个要本点是永远相同的——都是给学生上课。既然都是给学生上课,就理应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就应该效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就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就应该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我们的分开课太重形式,太重课堂表面效果,执教者太顾忌自己的形象,以至于学生收获甚微;听课,教师可看不可学,从而失去了公开课的示范性,研究性的价值。因此有人怀疑;这此老师回自己班里上课不知是不是这样上?如果自己日常都不这样上,怎样拿来示范、研究?
其实,仍然有不少老师的公开课混到了日常课堂上讲,这样的公开课完全可以以上成家常课,至少可以尽量接近家常课。这样的坚持就会使我们的公开课真正起到引领,启发的作用,希望每一位公开课的执教者能实实在在,安安静静地去上语文课,洗净公开课的浮华,让我们的公开课更好地为课改服务。
最近几年,在一些大型公开课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浮华之风。授课者极尽“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极力追求奢华,轰动、“精彩”、“艺术”的课堂效应,使课堂呈现了一种类似于流行歌曲演唱的“盛况”,使课堂成了时装式展品。
一、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课程标讲得很明确,三维目标作了更具体的规定,这里不再重复。在所有的学科里除语文外其他学科都是要学习语言的内容,只有语文课是学习语言形式——语言本身的。因此,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篇篇的选文。每一篇选文,文只是二个学习语言的例子,学生就是凭这个例子来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并使用自己的语言得到积累。学习到课文的语言文字,透彻地理解了本文内容,学会了广本的表达形式,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自在其中了。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有些课堂过度渲染,张扬所谓人文性,笔者以为弄颠倒了。语言工具的训练和其人文性的效益是教学这一矛盾运动过程对立统一的整体。语言文字中已经蕴涵了深刻活泼的情感和意趣蕴含了广博丰厚的文化积淀。学好了语言字,学生自然就能领悟和接受其人文的熏陶和文化的营养,根本用不着脱离文本,脱离语言去摘什么“心灵洗礼”。否则、除了增加课堂虚幻观赏性没任何价值。难怪有人说,新课改以来,人文性弄玄乎了,工具性弄模糊了。
二、 公开课给谁听,谁是课堂的主人
这一问题似乎不用回答,但就是这“不用回答的问题,却出了不少问题。公开课虽然要老师们一起来听,但也是要听,执教者怎样上课,因此公开课也是上给学生的,学生仍然是课堂的主人。然而有的教师却真的忘记了这一点——他们的公开课不是上给学生,而是上给评委,上给听课的老师看的,因此难免滋生取锐观众的心理。学生只不过是老师表演的“道具”,最多是讲课教师的内容衬或配角。这样课堂看不到对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耐心细致的辅导,看到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看似“精彩纷呈”,学生却是并无真正受益的“装饰品”。为了让听课教师确有收获,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开课的示范和研究价值,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克服炫耀思想,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上好每一节公开课,使公开课更具有生命活力,真正成为老师们喜爱的教学研究形式。
三、 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言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清晰准确、通俗易懂、亲切生动、有情、有趣、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和感染性。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最好的教学语言是口语化的语言。口语生动自如,亲切易懂,学生有新近感,教师也便于操作,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不过有人嫌口语太平常、不精彩,于是备课时就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全部预先设计好,课堂再一句句地背给学生听,但背出来的全是书面语,学生听了或许句句精彩,但有一种疏远感,甚至听不懂。
以此种种,都是为了营造课堂上的“精彩”用意虽不错,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真正感人有效的教学语言,还是规范的、亲切自然的口语。
四、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笔者向来认为语文的问题应该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语文,应该用中国的方法来教,既强调本色,又主张继承传统。归纳起来,就是强调母语本体的回归。中国语言是随着中国人的生命发展而发展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它在世界上独占一席。“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当代的语文教育的根基,回味、积累等,体现出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活泼的读、写说、更需要文文静静的思考,揣摩,潜移默化。但在我们的有些课堂上为了活跃气氛动辄游戏、绘画、表演、欢声雷动……我们并不反对适当的肢体活动,但语文课上的活动都应学习语言文字服务,一定要去除课堂上边多的“非语文”现象,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这设有问题,关键要看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活跃和用什么手段追求活跃。我常想,我们不应该把课堂的活跃等同于热闹,不能把课堂变成简单的闹闹哄哄,还是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文本。
五、 公开课真的不能上成家常课吗
的确,公开课与常态课是有很大区别的,如环境不同,学生生疏,时间有限、有特定要求、听课者众多,执教者心情紧张等等。所以有人为公开课不能上成常态课找了不少理由。但是不管有多少区别,有个要本点是永远相同的——都是给学生上课。既然都是给学生上课,就理应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就应该效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就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就应该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我们的分开课太重形式,太重课堂表面效果,执教者太顾忌自己的形象,以至于学生收获甚微;听课,教师可看不可学,从而失去了公开课的示范性,研究性的价值。因此有人怀疑;这此老师回自己班里上课不知是不是这样上?如果自己日常都不这样上,怎样拿来示范、研究?
其实,仍然有不少老师的公开课混到了日常课堂上讲,这样的公开课完全可以以上成家常课,至少可以尽量接近家常课。这样的坚持就会使我们的公开课真正起到引领,启发的作用,希望每一位公开课的执教者能实实在在,安安静静地去上语文课,洗净公开课的浮华,让我们的公开课更好地为课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