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政治全国卷的特点与破解路径
【作者】 廖先虎
【机构】 四川省绵阳中学
【摘要】2016年四川政治高考将第一次采用全国卷,这对于长期习惯于做四川卷的学生来讲,是一个莫大的挑战。这需要透彻研究政治全国卷的特点、学生现有解题能力与全国卷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本文从政治全国卷的总特征、学生在应对全国卷中存在的困境、学生应对政治全国卷的路径探析等三个维度展开,旨在为学生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关键词】政治;全国卷特点;破解路径
【正文】
2016年四川政治高考将第一次采用全国卷,这对于长期习惯于做四川卷的学生来讲,是一个莫大的挑战。但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全国卷对于四川学生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把握好全国卷带来的机遇,需要明确全国卷试题的特点,对症下药,才能有所突破。
一、政治全国卷的总体特征
1.问题设置特点
(1)题型特点:政治全国卷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其中客观题多以“说明题(表明、体现、展示、表现等)、原因或意义(有利于……)”为主,主观题主要有“说明关系类(说明A与B的关系、说明A对B的作用或意义、A与B……的作用或意义)、原因(意义)类、措施(启示)类、评价类、影响类、认识类、赞成或不赞成类、体现类、图表类、探究性题型等10类;2
(2)问题设置特点:全国卷与四川卷的“材料导向型”不同,而是问题导向型,并且经济设问大角度,政治以主体展开,文化和哲学多以小角度为主。
2.试题材料特点
(1)材料与答案的相关度:第一,材料与问题的关联度较大,注重归纳概括能力语言准确度的表达能力;一般38题2小问会对应材料一或材料二,其答案与材料相关度比较大;第二,材料与问题相关度不大,以问题导向为主,注重演绎推导能力(此类考查频率更高)。39题3小问题一般是共用材料,其问题的答案与材料相关度不大,需要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分析。
(2)材料的时效性:热点材料分为及时热点和长效热点。第一,及时热点:一般全国卷时政材料按照《考试说明》是关注上一年4月份至当年3月份,但实际真正入选的材料往往是上一年11月份至本年3月份,当然不排除上一年8月份过后的关系国家重大问题的时政热点。第二,长效热点:包括前几年已经提出,但现在仍有很多后续措施在继续进行的,这种热点也必须关注。例如2015-Ⅱ-38法定税收原则与支持小微企业的措施。(2)38题2个小问分别对应材料分一、材料二;39题3个小问共用材料。
3.主观题知识板块组合
一般来讲,38题是经济与政治知识的组合,共计26分,其中经济14分、政治12分;39题是文化、哲学、开放型试题的组合,共计26分,其中文化10分、哲学10-12分,开放型试题4-6分。
4.答案生成特征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2)注重能力与活学活用;(3)注重思维发散、逻辑与层次(思维演绎、思维辩证、思维个性);(4)体现时代性与人文关怀;(5)注重准确性与完整性;(6)注重主体,体现多样性。经济主体和对象主要涉及国家或政府、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主体涉及公民、政府、党、人大、人大代表、政协成员、社会组织(主要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文化主体主要涉及每一课的标题,文化对社会、对人、对文化交流与传播、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对文化创新、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传统美德等;(7)宣扬国家意志,体现教育引导功能。近三年试题的选材贯穿科学发展的理念,紧扣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及方针政策,注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巧妙设题,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了体现政治试题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
二、学生在应对全国卷中存在的困境
2016年四川政治高考使用全国卷,但2016届的学生从高一至高二,都是在四川卷的考试方向指导下进行训练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答题习惯都是带有明显的四川卷印记。从四川卷模式向全国卷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学生存在以下困境:
1.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忽略理解
四川卷强调“理论+分析”,即对知识点的注重考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针对某些问题尽可能全面地为学生总结很多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一到考场上学生会将所记知识点进行一一罗列,这样还会得比较高的分数。但全国卷更注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一些小角度问题,需要学生拓展思维,加深对某一具体知识的理解。如,2013-Ⅱ-39(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答案要点: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3分);科技创新带来更快捷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文化交流;(3分)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3分)实际这是对“科学技术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对于这段话,若在四川卷的背景下,同学们只是需要把这段话记住即可,但在全国卷的背景下,需要对这段话进行深入理解,剖析层次,得出“科技对文化的保护、传播、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上面这个试题就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
2.思维方式习惯归纳而忽略演绎思维
四川卷背景下,学生做题时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根据一段材料的描述,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与材料对应的知识点;但全国卷更多要求是演绎思维,即从问题的中心词出发,进行演绎推理到落脚点为止。例如,“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第一,有利于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第二,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第三,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第四,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维方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增加——收入增加——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围绕问题的中心词,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注意内在的逻辑推理和演绎。
3.审题习惯以材料导向忽略问题本身
四川卷背景下,更多注重材料,现在学生在审题时一般只是看一下题就马上看材料,而忽略对问题本身的理解;但全国卷往往是问题导向型,需要对问题本身展开多方位思考。例如,全国卷2013-Ⅰ-39(2),“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答案要点:“第一,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第二,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错误;第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需要不同看法予以交流和碰撞;第四,争论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对问题本身的审查:“问题本身是什么(争论是什么)——为什么(争论为什么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在回答为什么时,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展开。”
4.答案生成重理论堆积忽略逻辑推理
全国卷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要求学生在组织答案过程中,注重答案与答案之间的逻辑联系。但学生应长期适应四川卷的考试模式,在做题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知识点的堆砌,常常思维混乱,导致答案杂乱无章,甚至卷面也比较糟糕。
三、学生应对政治全国卷的路径探析
根据全国卷关于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的知识点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针对性提出学生在学习中要具备的具体能力:
1.具备判断、演绎、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
(1)对问题本身和材料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本身的主旨意思作出正确判断,明确题目本身要求的层次和知识范围;其次,对材料与问题的相关度做出判断,结合问题本身的层次拓展思维;
(2)综合运用演绎、推理能力;学生在对问题本身及材料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就要运用演绎或推理的方式,层层递进,从问题的出发点到落脚点,找到其传递过程。
(3)适时运用归纳能力;对于材料与问题相关度很大的题目,需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尤其要注意全国卷的材料与四川卷材料在格式上一个最大的不同:四川卷材料往往一个分号对应一个知识点,但全国卷往往是一个分号的材料对应几个知识点或者几个分号的材料对应一个知识点,这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归纳总结能力。
2.提高对问题和材料的审察能力
①审问题本身:审知识范围,审主语,审题型——是什么、为什么(必要性,包括现实依据、规律依据、理论依据;重要性,包括作用、意义、价值等)、怎么办、怎么样(事情的未来变化发展趋势),审落脚点(强调点)——这是破题与答案生成的关键。
②注重审材料:在对问题本身明确的前提下,看材料与问题本身的相关度,如果材料很紧密,就结合材料一一作答;如果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就马上回到问题本身再将问题落脚点继续挖掘。
3.学会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生成的语言一般来自教材知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尤其重大时政知识);这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主干知识,夯实基础。全国卷万变不离其宗,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累积热点材料。政治高考题中很多答案来自时政热点,要求学生多关注时政,针对新名词、新材料,新说法,学生需要主动查阅资料,了解背景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过程、结果、达到的目的等方面,这样搞清楚新问题的来龙去脉,预防下次再考。
4.注重精练层次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要使答案语言精练、有层次、逻辑性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审题和审材料过程中,就要写出答案的角度和关键词;第二,审问题要学会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思维方式,层层推进,明确答案的层次性;第三,平时要多做练习,并多总结反思,学习相关语言。
总之,学生从四川卷的思维方式转向全国卷试题的思维方式是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不断积累,以实现质变。
参考文献:
[1]201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新课标卷)[EB/OL],http://www.yggk.net/zhenti/747/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1.廖先虎,四川绵阳人,四川省绵阳中学高级教师,绵阳中学政教处主任。2.关于具体题型的试题特点及解题思路,参见课题组成员黎涛文章《主观题题型及解题思路》。
2016年四川政治高考将第一次采用全国卷,这对于长期习惯于做四川卷的学生来讲,是一个莫大的挑战。但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全国卷对于四川学生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把握好全国卷带来的机遇,需要明确全国卷试题的特点,对症下药,才能有所突破。
一、政治全国卷的总体特征
1.问题设置特点
(1)题型特点:政治全国卷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其中客观题多以“说明题(表明、体现、展示、表现等)、原因或意义(有利于……)”为主,主观题主要有“说明关系类(说明A与B的关系、说明A对B的作用或意义、A与B……的作用或意义)、原因(意义)类、措施(启示)类、评价类、影响类、认识类、赞成或不赞成类、体现类、图表类、探究性题型等10类;2
(2)问题设置特点:全国卷与四川卷的“材料导向型”不同,而是问题导向型,并且经济设问大角度,政治以主体展开,文化和哲学多以小角度为主。
2.试题材料特点
(1)材料与答案的相关度:第一,材料与问题的关联度较大,注重归纳概括能力语言准确度的表达能力;一般38题2小问会对应材料一或材料二,其答案与材料相关度比较大;第二,材料与问题相关度不大,以问题导向为主,注重演绎推导能力(此类考查频率更高)。39题3小问题一般是共用材料,其问题的答案与材料相关度不大,需要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分析。
(2)材料的时效性:热点材料分为及时热点和长效热点。第一,及时热点:一般全国卷时政材料按照《考试说明》是关注上一年4月份至当年3月份,但实际真正入选的材料往往是上一年11月份至本年3月份,当然不排除上一年8月份过后的关系国家重大问题的时政热点。第二,长效热点:包括前几年已经提出,但现在仍有很多后续措施在继续进行的,这种热点也必须关注。例如2015-Ⅱ-38法定税收原则与支持小微企业的措施。(2)38题2个小问分别对应材料分一、材料二;39题3个小问共用材料。
3.主观题知识板块组合
一般来讲,38题是经济与政治知识的组合,共计26分,其中经济14分、政治12分;39题是文化、哲学、开放型试题的组合,共计26分,其中文化10分、哲学10-12分,开放型试题4-6分。
4.答案生成特征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2)注重能力与活学活用;(3)注重思维发散、逻辑与层次(思维演绎、思维辩证、思维个性);(4)体现时代性与人文关怀;(5)注重准确性与完整性;(6)注重主体,体现多样性。经济主体和对象主要涉及国家或政府、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主体涉及公民、政府、党、人大、人大代表、政协成员、社会组织(主要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文化主体主要涉及每一课的标题,文化对社会、对人、对文化交流与传播、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对文化创新、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传统美德等;(7)宣扬国家意志,体现教育引导功能。近三年试题的选材贯穿科学发展的理念,紧扣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及方针政策,注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巧妙设题,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了体现政治试题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
二、学生在应对全国卷中存在的困境
2016年四川政治高考使用全国卷,但2016届的学生从高一至高二,都是在四川卷的考试方向指导下进行训练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答题习惯都是带有明显的四川卷印记。从四川卷模式向全国卷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学生存在以下困境:
1.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忽略理解
四川卷强调“理论+分析”,即对知识点的注重考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针对某些问题尽可能全面地为学生总结很多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一到考场上学生会将所记知识点进行一一罗列,这样还会得比较高的分数。但全国卷更注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一些小角度问题,需要学生拓展思维,加深对某一具体知识的理解。如,2013-Ⅱ-39(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答案要点: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3分);科技创新带来更快捷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文化交流;(3分)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3分)实际这是对“科学技术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对于这段话,若在四川卷的背景下,同学们只是需要把这段话记住即可,但在全国卷的背景下,需要对这段话进行深入理解,剖析层次,得出“科技对文化的保护、传播、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上面这个试题就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
2.思维方式习惯归纳而忽略演绎思维
四川卷背景下,学生做题时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根据一段材料的描述,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与材料对应的知识点;但全国卷更多要求是演绎思维,即从问题的中心词出发,进行演绎推理到落脚点为止。例如,“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第一,有利于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第二,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第三,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第四,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维方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增加——收入增加——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围绕问题的中心词,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注意内在的逻辑推理和演绎。
3.审题习惯以材料导向忽略问题本身
四川卷背景下,更多注重材料,现在学生在审题时一般只是看一下题就马上看材料,而忽略对问题本身的理解;但全国卷往往是问题导向型,需要对问题本身展开多方位思考。例如,全国卷2013-Ⅰ-39(2),“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答案要点:“第一,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第二,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错误;第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需要不同看法予以交流和碰撞;第四,争论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对问题本身的审查:“问题本身是什么(争论是什么)——为什么(争论为什么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在回答为什么时,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展开。”
4.答案生成重理论堆积忽略逻辑推理
全国卷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要求学生在组织答案过程中,注重答案与答案之间的逻辑联系。但学生应长期适应四川卷的考试模式,在做题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知识点的堆砌,常常思维混乱,导致答案杂乱无章,甚至卷面也比较糟糕。
三、学生应对政治全国卷的路径探析
根据全国卷关于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的知识点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针对性提出学生在学习中要具备的具体能力:
1.具备判断、演绎、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
(1)对问题本身和材料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本身的主旨意思作出正确判断,明确题目本身要求的层次和知识范围;其次,对材料与问题的相关度做出判断,结合问题本身的层次拓展思维;
(2)综合运用演绎、推理能力;学生在对问题本身及材料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就要运用演绎或推理的方式,层层递进,从问题的出发点到落脚点,找到其传递过程。
(3)适时运用归纳能力;对于材料与问题相关度很大的题目,需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尤其要注意全国卷的材料与四川卷材料在格式上一个最大的不同:四川卷材料往往一个分号对应一个知识点,但全国卷往往是一个分号的材料对应几个知识点或者几个分号的材料对应一个知识点,这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归纳总结能力。
2.提高对问题和材料的审察能力
①审问题本身:审知识范围,审主语,审题型——是什么、为什么(必要性,包括现实依据、规律依据、理论依据;重要性,包括作用、意义、价值等)、怎么办、怎么样(事情的未来变化发展趋势),审落脚点(强调点)——这是破题与答案生成的关键。
②注重审材料:在对问题本身明确的前提下,看材料与问题本身的相关度,如果材料很紧密,就结合材料一一作答;如果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就马上回到问题本身再将问题落脚点继续挖掘。
3.学会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生成的语言一般来自教材知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尤其重大时政知识);这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主干知识,夯实基础。全国卷万变不离其宗,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累积热点材料。政治高考题中很多答案来自时政热点,要求学生多关注时政,针对新名词、新材料,新说法,学生需要主动查阅资料,了解背景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过程、结果、达到的目的等方面,这样搞清楚新问题的来龙去脉,预防下次再考。
4.注重精练层次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要使答案语言精练、有层次、逻辑性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审题和审材料过程中,就要写出答案的角度和关键词;第二,审问题要学会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思维方式,层层推进,明确答案的层次性;第三,平时要多做练习,并多总结反思,学习相关语言。
总之,学生从四川卷的思维方式转向全国卷试题的思维方式是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不断积累,以实现质变。
参考文献:
[1]201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新课标卷)[EB/OL],http://www.yggk.net/zhenti/747/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1.廖先虎,四川绵阳人,四川省绵阳中学高级教师,绵阳中学政教处主任。2.关于具体题型的试题特点及解题思路,参见课题组成员黎涛文章《主观题题型及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