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全国卷视域下经济试题特点及应对举措

【作者】 李小燕

【机构】 四川省绵阳中学

【摘要】在四川政治高考迎来全国卷的考试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有效应对全国卷的试题特点及能力要求,这是当前高中一线政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高中一线教学,在综合研究2013-2015年全国政治高考新课标ⅠⅡ卷的基础上,总结了全国卷的客观题、主观题的特点,并针对性提出应对举措。
【关键词】全国卷;经济生活;试题特点;应对举措
【正文】 
  2016年,四川省的政治高考将首次使用全国卷,这对一直考四川卷的学生来讲,是极大的挑战。如何从川卷的思维特点转向全国卷要求的思维特点,这首先需要对政治科目各个模块的试题特点及能力要求进行判断。本文根据政治2016年《考试说明》的要求,在研究2013、2014、2015三年的政治全国ⅠⅡ卷的基础上,总结了《经济生活》的试题特点,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
  一、《经济生活》试题特点
  《经济生活》在政治试卷中占30分,其中客观题16分,主观题14分;经济题的难度系数相比较政治、文化、哲学而言更大,主观题对思维要求很高,需要对经济试题的命题特点进行深度把握。
  (一)经济客观题特点
  1.能力考查:经济试题注重对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15年II卷12题收益率)、分析材料概括能力(15年II卷14题制度意义)、分析材料演绎能力(15年I卷15题经济现象推理型)”等能力的考查。
  2.材料特点:经济试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类材料:社会经济热点材料(试题背景材料以直接显性社会经济热点为主,也会穿插一些隐性热点材料,如15年II卷14题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虚构经济现象(出题人创设的材料,更贴近生活实际,如15年II卷12题老吴购买投资产品),其他材料(如信息技术产业、储蓄存款)。
  3.试题题量:一般都是4个选择题(12-15题)。
  4.试题类型:经济客观题主要涉及以下题型,“计算、曲线、传导性题,表明类、原因意义类”。(1)曲线部分:主要是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如2013年I、II卷);计算题:汇率、利率、利润率、收益率(14年卷I、15年卷II);(2)推断传导性题:一种经济现象引起一系列经济现象,注意抓起点和落脚点;(3)表明类:表明类的题是对材料的概括总结,需要学生有效获取信息概括材料;(4)原因意义类:这类题分为“由果推因”或“由因导果”,无论哪一种都不是从材料中来,而是通过材料提供的信息推断其产生的原因或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这与说明类的题思维方式不一样。
  5.注重新知考查:其做法是,试题引入一个新知(概念、原理等)并解释其含义,要求考生即时学习这一新知,并将这一新知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方式能较好地排除教学资源不均衡对学生造成的不公平,因而获得了命题者的青睐,如2014年全国卷II第15题要求判断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 2014年全国I卷15、16题考查财政转移支付。 
  (二)经济主观题特点
  1.试题类型:经济类主观题分为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办类型。是什么主要是概括总结经济特点(频率很低,见2014全国Ⅱ卷,概括信息消费的特点);为什么类型又有原因、依据、意义、合理性、作用、影响类等(频率高,最近三年共考了5次);怎么办考了2次,分值14分。
  2.试题特点
  (1)能力要求: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演绎推理能力。
  (2)题目组合:经济类题目可以是单独一个问题,也可能一个题目两个问题套在一起,如是什么与为什么结合。例2014-Ⅱ-38(1),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2015-Ⅰ-38(2)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
  (3)背景材料分析 :背景材料的内容:一是依托当年发生的重大社会(国际或国内)热点,选取某些典型反映该热点问题的具体事实(也包括虚构的事例)为试题设计的情境材料;二是试题背景材料一般是由多个具体材料组合而成。从所选取材料的切入口看,趋向于微观化。
  (4)材料与问题的相关度:第一,材料与问题的关联度较大,注重归纳概括能力、语言准确度的表达能力。如2014-Ⅱ-38(1),应对这种类型的题目的思维方式是:“现象分层——理论”。难点在于如何正确解读信息及将其理论化,答案如何分层?针对这两个难点,给大家的建议是:一方面,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对一些基本经济现象的影响、现实原因及意义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积累;另一方面根据材料确定层次,不确定的就尽量分开作答。第二,材料与问题相关度不大,以问题导向为主,注重演绎推理能力(此类考查频率更高)。
  (5)问题设置:第一,设问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开放性较强,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第二,注重问题的落脚点,围绕落脚点展开,从问题本身、材料以及相关的热点思考问题。
  (6)知识考查:突出主干知识和可再生知识的考查,重点主干知识连续考查。第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生产环节: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走出去战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2013-Ⅰ-38(2)公司的取得成功的原因);第三,分配环节:财政、税收(如2015-Ⅰ-38(2)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及如何用好财政资金);第四,交换环节: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释放市场活力(如2014——Ⅰ-38(2)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第五,消费:扩大内需,内生动力(如2014-Ⅱ-38(1)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
  (7)思维方式:第一,注重演绎思维,考查思维深度;如2014-Ⅰ-38(2)中的“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使消费者受益”,其解题思路是: A是什么,即A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本题的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A的每一方面内容怎样对B产生作用或产生什么作用;本题中的三个机制分别如何使消费者收益。A到B注意中间的传导过程。第二,思维方式注重多角度;一般经济角度:国家或政府、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保障制度)。
  (8)答案生成: 第一,答案生成注重逻辑性,即对每个问题可能涉及到的角度之间如何组合,点与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考查清楚;第二,答案语言来源: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第三,要求用规范的语言作答,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
  二、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要破解经济试题,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全国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带领学生转换思维,提升能力。
  1. 厘清知识脉络,夯实基础知识
  首先,注重知识取舍。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可根据2015年的《考试说明》有取舍的讲解知识;二轮复习时,2016年的《考试说明》已经出炉,这时教师更要严格按照本年度的说明展开教学。
  其次,注重知识体系。经济模块的知识主要围绕生产、分配、交换(市场)、消费四个环节展开。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将这个主线融入进来,并且围绕每个环节找到重点知识必考知识,要求学生牢牢掌握,为解题奠定知识基础。
  2.培养学生习惯,加强知识积累
  《经济生活》主观题的问题设置对学生的思维度考查很大,很多热点语言,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频考点和高频答案,学生要学会总结,尤其是一些热点语言,平时加强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3.挖掘学生潜质,转换学生思维
  全国卷以能力立意,教师教学中加强能力训练。具体表现在:
  (1)施分层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运用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思维转变。四川某中学高三年级政治教师对于清北班的学生采用“讲点练”模式,即学生讲解+老师点拨+练习针对试题;火箭班采用“探究合作”教学,即学生四人一组针对某些易混易错问题先行合作探究,自行解决,学生相互间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统一讲解;平行班采取“25+20”模式,即教师主讲25分钟后,由学生记忆或自行消化20分钟。通过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级学生可以培养不同的层次的思维能力。
  (2)注重题型训练。全国卷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要求很高,经济生活部分主观题最容易考“说明关系”类、原因意义类、措施(启示)类、认识类等,需要有针对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并在做题中加强思维训练。
  (3)注重热点、思维拓展。热点是全国卷政治必考内容,但热点只是背景,需要结合背景加强对知识点的考查;四川某中学教师一般给出热点词汇,请学生自己查阅,并对一些重要热点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总结,学生无形中打开了思维。同时,也加强对热点的预测。今年高考热点需注意的热点:生产环节的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与方式转变问题、分配环节的公平问题(精准扶贫);把握经济发展的五大理念,以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为指导,围绕四个环节,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发散能力、演绎思维能力。
  政治全国卷考试对于四川的教师和学生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一线教师唯有勤恳踏实,埋头研究,方能有效把握。全国卷的研究以及如何有效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老师群策群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灵活调整。面对全国卷,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对全国卷的研究,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201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新课标卷)[EB/OL], http://www.yggk.net/zhenti/747/
  [2]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作者简介: 李小燕  (1984——)四川省绵阳中学一级教师。
  本文系课题《全国卷试题特点及学生应对举措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