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 孟 欣
【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九幼儿园
【摘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对传统健康概念的否定。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渐加强,健康,不再只是单纯的身体健康,人们开始注意心理健康对学前儿童的影响,通过对儿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途径,阐述了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一些认识。【关键词】学前儿童;健康;健康教育
【正文】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对传统健康概念的否定。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也影响了儿童的生活。于是我国学前教育界依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界定,提出了幼儿健康教育概念。
一、健康教育和体育的关系
谈到幼儿健康教育,人们会问:健康教育和体育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有人认为,幼儿体育是以发展幼儿动作,增强幼儿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通过幼儿参加各项活动来实现,而幼儿健康教育除此之处还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培养幼儿多种健康行为作为主要任务,因此,幼儿体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现状——常常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当然也应该以幼儿健康行为的确立为主要目标。但是,我们在幼儿园常常发现老师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时遇到许多烦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培养
(一)通过感知提高认识水平
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健康的积极态度,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健康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幼儿健康教育相关的信息,教师要树立生活即课程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善于运用周围环境中各种有教育意义、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纳入幼儿感知、关注的范围。
(二)通过练习获得行为方式
幼儿通过感知讨论知道了为什么做,应怎样做,要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才能获得相应的行为方式。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幼儿的兴趣与正确的规则相结合,才能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对健康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
(三)通过强化巩固健康行为
巩固和强化良好的健康行为是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的关键环节,幼儿通过感知和练习可以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并产生一些与教育要求相符的健康行为,然而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这些行为和认识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对于良好的健康行为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加以强化,否则这些良好的行为就难以得到巩固。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生理健康
幼儿健康教育的三大目标是: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健康和卫生知识水平,树立健康信念或态度,采纳并形成健康的行为和掌握保健技能,从而有能力自觉地保护自已和他人的健康,预防各种处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
1.提高幼儿健康状况与卫生知识水平
健康指向于身心的状况、影响因素、标准等,通过各种健康活动向幼儿传授健康和卫生科学基本知识,使幼儿建立现代健康的观念,保键的原理和保键知识,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正确的科学的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自已和他人的健康,这是幼儿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2.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和公众健康状况与卫生的态度
幼儿对健康和卫生的态度是通过健康和卫生知识的学习及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幼儿对待健康和卫生的态度一旦形成,改变就比较困难。
(二)心理健康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许多临床经验证明,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逆朔至幼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针对幼儿个体,设立专门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是对个体智力,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测试后编制成档,并作为教育依据的参考材料。为幼儿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进行追踪记录并邀请专家教师分析讨论,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2.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人格
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使之成为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要求教师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起即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
3.优化环境设置,创设良好心理氛围
幼儿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幼儿园的环境对影响幼儿心理十分重要,我们应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4.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同伴关系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时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会让成人吃惊,不同年龄的同伴群体就是一种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孩子不仅巩固并重新思考了已有的经验,而且还发展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家园互动
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一种稳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因此要求家长做到;尽力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志向、兴趣、能力;尊重理解孩子,彼此沟通意见,家庭气氛自由而富有弹性,不娇宠幼儿;多进行正面教育,减少严厉的惩罚措施;和幼儿园密切配合,共同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2] 刘蕊.浅谈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6(4).
[3] 王作瑞.幼儿卫生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 黄世勋.幼儿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5] 徐亚妮.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探析[J].兰州学刊,2002(3).
[6]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刘珍艳.幼儿健康行为培养初探[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3).
[9]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对传统健康概念的否定。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也影响了儿童的生活。于是我国学前教育界依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界定,提出了幼儿健康教育概念。
一、健康教育和体育的关系
谈到幼儿健康教育,人们会问:健康教育和体育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有人认为,幼儿体育是以发展幼儿动作,增强幼儿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通过幼儿参加各项活动来实现,而幼儿健康教育除此之处还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培养幼儿多种健康行为作为主要任务,因此,幼儿体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现状——常常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当然也应该以幼儿健康行为的确立为主要目标。但是,我们在幼儿园常常发现老师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时遇到许多烦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培养
(一)通过感知提高认识水平
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健康的积极态度,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健康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幼儿健康教育相关的信息,教师要树立生活即课程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善于运用周围环境中各种有教育意义、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纳入幼儿感知、关注的范围。
(二)通过练习获得行为方式
幼儿通过感知讨论知道了为什么做,应怎样做,要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才能获得相应的行为方式。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幼儿的兴趣与正确的规则相结合,才能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对健康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
(三)通过强化巩固健康行为
巩固和强化良好的健康行为是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的关键环节,幼儿通过感知和练习可以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并产生一些与教育要求相符的健康行为,然而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这些行为和认识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对于良好的健康行为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加以强化,否则这些良好的行为就难以得到巩固。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生理健康
幼儿健康教育的三大目标是: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健康和卫生知识水平,树立健康信念或态度,采纳并形成健康的行为和掌握保健技能,从而有能力自觉地保护自已和他人的健康,预防各种处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
1.提高幼儿健康状况与卫生知识水平
健康指向于身心的状况、影响因素、标准等,通过各种健康活动向幼儿传授健康和卫生科学基本知识,使幼儿建立现代健康的观念,保键的原理和保键知识,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正确的科学的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自已和他人的健康,这是幼儿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2.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和公众健康状况与卫生的态度
幼儿对健康和卫生的态度是通过健康和卫生知识的学习及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幼儿对待健康和卫生的态度一旦形成,改变就比较困难。
(二)心理健康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许多临床经验证明,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逆朔至幼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针对幼儿个体,设立专门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是对个体智力,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测试后编制成档,并作为教育依据的参考材料。为幼儿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进行追踪记录并邀请专家教师分析讨论,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2.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人格
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使之成为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要求教师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起即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
3.优化环境设置,创设良好心理氛围
幼儿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幼儿园的环境对影响幼儿心理十分重要,我们应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4.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同伴关系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时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会让成人吃惊,不同年龄的同伴群体就是一种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孩子不仅巩固并重新思考了已有的经验,而且还发展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家园互动
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一种稳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因此要求家长做到;尽力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志向、兴趣、能力;尊重理解孩子,彼此沟通意见,家庭气氛自由而富有弹性,不娇宠幼儿;多进行正面教育,减少严厉的惩罚措施;和幼儿园密切配合,共同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2] 刘蕊.浅谈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6(4).
[3] 王作瑞.幼儿卫生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 黄世勋.幼儿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5] 徐亚妮.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探析[J].兰州学刊,2002(3).
[6]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刘珍艳.幼儿健康行为培养初探[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3).
[9]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