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节数学课留给我的思考
【作者】 姜 丽
【机构】 新疆博州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2015年11月20日,自治州教育局送教下乡活动在我校举行。活动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送交学校教师上研讨课、州级兼职教研员上示范课;二评课互动;三针对研讨课指导形成二次备课。其中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解决问题,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更需要学生的探究。李富荣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了独特的教学艺术,课堂充满了活力,打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一、数学素材贴近生活实际。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手指之间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一排花盆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学生排队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一排路灯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一列彩旗间隔数以点数的关系等,先让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研究本课内容——植树问题。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在探求植树问题中的“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的问题时,李老师为了让学生探究植树问题的规律,先把题目中的较大数据变成较小的10米,15米,20米,25米,每隔5米栽一棵,求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树?在总长度变化而间隔数不变的情况下,先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准确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画线段图、列算式等途径,探究出“点数=段数+1”的规律,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探究过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图文并茂的板书,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再加之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地演示,学生在头脑里清晰的建立了数学知识的模型。
三、注重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渗透。新课程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李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制定了一项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复杂问题—简单问题—找出规律,再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用简单的事例,通过学生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寻求规律找出解决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这些教学环节中不难看出,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是在学习兴趣的诱发下,主动地探究出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充分体现了思维训练的特点。
四、注重解决问题、逆向思维的训练。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老师应充分发挥灵气、精彩亮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本节课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点数=段数+1,段数=点数-1规律的基础上,李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了逆向思考问题,总长=段数×间隔米数的问题,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了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导航,新的教法更是一种大胆尝试的过程,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听了这节植树问题,我感悟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李富荣老师注重给学生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注重了知识过程的体验。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就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节课中借助图形帮助理解题意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希望通过这次送教下乡活动的开展,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都要树立一种信念,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多研究课堂教学,多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从而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素材贴近生活实际。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手指之间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一排花盆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学生排队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一排路灯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一列彩旗间隔数以点数的关系等,先让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数与点数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研究本课内容——植树问题。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在探求植树问题中的“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的问题时,李老师为了让学生探究植树问题的规律,先把题目中的较大数据变成较小的10米,15米,20米,25米,每隔5米栽一棵,求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树?在总长度变化而间隔数不变的情况下,先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准确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画线段图、列算式等途径,探究出“点数=段数+1”的规律,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探究过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图文并茂的板书,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再加之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地演示,学生在头脑里清晰的建立了数学知识的模型。
三、注重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渗透。新课程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李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制定了一项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复杂问题—简单问题—找出规律,再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用简单的事例,通过学生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寻求规律找出解决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这些教学环节中不难看出,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是在学习兴趣的诱发下,主动地探究出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充分体现了思维训练的特点。
四、注重解决问题、逆向思维的训练。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老师应充分发挥灵气、精彩亮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本节课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点数=段数+1,段数=点数-1规律的基础上,李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了逆向思考问题,总长=段数×间隔米数的问题,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了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导航,新的教法更是一种大胆尝试的过程,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听了这节植树问题,我感悟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李富荣老师注重给学生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注重了知识过程的体验。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就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节课中借助图形帮助理解题意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希望通过这次送教下乡活动的开展,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都要树立一种信念,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多研究课堂教学,多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从而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