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在校自理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 涛

【机构】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长期在外打工,有的一年回来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来一次,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
  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据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30% 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呈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可见,一个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等于失去安全感,心里有苦无法诉说。我曾对类似的学生作问卷调查: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最需要谁的帮助?A老师 B同学 C父母 D爷爷或叔、伯,其中选C的占96.5﹪。这说明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失去父母的关爱,就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羊羔孤独无助,长期以来就变得沉默寡言。父母不在身边,心有苦无法诉说。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的扭曲,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怨恨,甚至会产生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和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无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亩多的田地,租田地种又赚不了几个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成问题,只能孩子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了。”甚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给孩子物质上的鼓励,缺失精神上支柱,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很大的惑。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2)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具体说,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3)在压力应对方面,留守儿童倾向于对挫折事件的结果做外部归因,并较多采用幻想、合理化、退避等不合理的应对方式;(4)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5)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比较内向,受欺负或攻击现象突出;(6)在学业学习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较多有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7)在社会适应方面,留守儿童有较多的违纪和违法行为,表现为抽烟、酗酒、不服管教,甚至出现赌博、偷窃、抢劫等违法本次调查一方面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另一方面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存在以下?9?个突出问题:(1)遭受意外伤害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2)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不良行为较突出;(3)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弱,情感支持欠缺,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4)留守女童的负面情绪更加明显,经常感到烦躁、闷闷不乐和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男童;(5)留守男童迟到、逃学、受老师惩罚等问题行为较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和受到的欺负也较多;(6)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小学四年级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影响更明显,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被歧视、性格比原来内向、胆小的比例最高;(7)与其他年级的学生相比,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与父母的关系更差;(8)寄宿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学校表3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总的来看,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心理着手,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
  二、从心理着手,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1、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2、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了精神上父母的爱,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理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心中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3、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4、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加深。必要时开通网络,让他们近距离与父母视频聊天。5、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及培养,让他们远离毒品,学会用钱,还教会他们身心健康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让犯罪份子有机可趁,特别是性侵害。
  此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不正确的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我相信有了父母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有了学校的温暖关怀和帮助,学生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树起信心。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很重要,它不仅能减轻家长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能使小学生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具有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懂得尊重别人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小学生逐渐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三、从小处,抓细节,积点滴入手,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新学期开学我都发现有不少学生书包里乱七八糟,学习用具、零食、水杯饭盒什么都有。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装书包,居然把所有的课本都装来了。找本书要费很长时间,作业本被塞得皱皱的。有时明明作业拿来的,可就是找不到,最大的原因就是不会整理书包。于是,我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学生为自己做一件事──整理书包。先教他们认识课程表,并告诉孩子们玩具和零食是不能带到学校里来的。然后给他们讲怎样清理书包才有条理,使课本不零乱,看谁整理得最整齐、最美观。话一说完,同学们就紧张地开始整理起自己的书包来,虽然刚开始同学们整理的书包并不是很美观,但经过几次练习,有一部分同学的书包已经整理的有模有样了。然后,我又找出几个整理得比较好的书包给同学们看。并教育学生养成每晚整理书包的好习惯。平时还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如上学、放学自己背书包,要求学生学会跟家长说:我已经是小学生了,我会自己背书包,自己走进教室。这样家长也就不好意思再帮背书包了。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自己整理书包,并且整理得井井有条。
  四、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
  现在很多的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里的劳动更与他们无缘。在学校里进行劳动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劳动意识,不会劳动,对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很缺乏,如扫地、拖地、擦窗台等。刚开学的一段时间里,教室里总是弄得很脏、很乱,没有人主动收拾。一个整洁的环境也是有教育作用的,而整洁的课堂环境要由学生自己来创造,这对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极为重要。于是我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午放学打扫卫生时,我把要做的事明确地告诉学生,比如扫地、拖地、抹窗台等。在劳动过程中我边做示范边让学生做,边检查,打扫完以后,总结一下打扫情况,对干得好的小组或个人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他们的成绩,指出以后打扫时还需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值日时,我经常和他们一起劳动,对不正确的再进行指导。开始叫他们做比我自己一个人做还要吃力,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到值日时,学生一个个都干得有模有样,学会了如何把教室打扫干净,动作也熟练了。连在旁边等的家长看了都惊讶地说,没想到自己的孩子还会劳动。
  六、做好家校沟通,最大限度取得家长的支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要靠家长的支持与督促。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子女,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于是,我经常写一些“小纸条”让学生带给自己的家长,鼓励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让孩子自己能穿衣、洗脸、洗脚,不会的要慢慢学着做,家长的任务是在旁边进行指导督促。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自理能力,并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我还告诉家长爱孩子有许多的表现方法,但不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其中转变家长的观念十分重要。
  七、巧妙运用“伙伴教育法”,促进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形成。
  一个小伙伴就是一位小老师,小伙伴的勤劳、能干会启发激励学生,一个小伙伴也是一面镜子,小学生从小伙伴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应该改正的缺点。我从班里找出能力较强的学生或某个方面自理得比较好的学生,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表扬、宣传,让他们给同学们树立榜样,让自理能力差的学生有所触动。并把这些学生选为班干部,让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然后在班里实行干部岗位责任制和轮流值周的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组长每天收发作业本,管好自己组的纪律,抓好每天的卫生工作。班长每天负责收发全班的作业本,管好全班的纪律、卫生等。然后我让他们每天向我汇报一次,对做得好的予于肯定,做得不够好或不大胆做的给予指导,并授以具体的工作方法,鼓励其再大胆工作。班干部在自己学习、生活、自治、自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了管理班级。由于有坚强的班委会和集体核心,班干部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大家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班级事务井井有条。
  总之,在学校要加强常规训练、教育。学生自然学会了许多的本领,自理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有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对自己要完成的学生任务不放在心上,有的学生缺乏耐心,对于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不能坚持到底等等,要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责任心强、自理能力强、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学习的人,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