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师生互动 轻松课堂

【作者】 高 锐

【机构】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从事了十六年的音乐教学工作,深深地感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并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首要位置,师生互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现在的音乐教材更富时代感,而审美教育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弘扬民族艺术,喜爱世界的多元音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教学中,我除了基本的吹、拉、弹、唱外,还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与学生随时沟通的语言技能,又怎么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一)下放“权利”
  备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布置任务,让大家献计献策。结果常常让我眼前一亮:我的学生真行啊!
  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第一课时的教学准备中,我调动全体学生搜集有关藏族的各类资料,鼓励学生用信息技术寻找所需的内容,互相交流。课堂上,我“穿针引线”地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战果,大家非常兴奋,积极发言。还有的学生自发分成小组,演唱藏族歌曲,一些同学即兴闻歌打节奏。大家的精心准备让我欣喜,我请学生再次歌唱,随着音乐,我跳起藏族舞,学生喝彩之余,也参与进来,为我随后的课堂教学成功导入,吸引了他们的视线。第二课时我趁热打铁,教了学生几个藏族的基本动作,让学生自发分组,进行艺术实践。表演交流时,对有创意的一些动作,我立刻提出表扬,鼓励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创作和学习。这样,几个文艺骨干和我一起,使课堂内容在课外得到了延伸,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以藏族歌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艺术,也悄悄地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为他们以后学习其他民族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想象
  由于音乐具有语言无法概括的抽象性,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而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又可以在音乐实践中提高。因此,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音乐创造的空间,能自由运用多种方法创新并锻炼自己。
  在欣赏七年级上册唢呐曲《百鸟朝凤》时,我没有告诉学生曲目名称,而是让大家边聆听,便联想音乐情境,展开想象,并为曲子命名。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投入音乐中认真思索,并兴奋地小声讨论。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让我惊叹不已。乐曲名字竟然有七八个:《喜庆》、《盛大的节日》、《鸟歌会》、《节日欢歌》……看到他们在音乐实践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很欣慰。这时,一个平常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王月鹏大声说:“过河!”,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一愣,赶紧用目光制止大家的哄笑。看他有些尴尬又有些不服气,我真诚、和蔼的请他阐明理由。他理直气壮,觉的歌曲中热烈欢快的旋律,百鸟和鸣的欢快情景。我立即肯定了他的新奇想象。看着大家疑惑的目光,我笑着解释:音乐带给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我不能要求大家具有千篇一律的感想,只要我们都能为乐曲中表达的真善美所吸引,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喜爱这个作品,就可以了。从那以后,我发现王月鹏表现的更积极了,并带动了其他后进生学习。我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受表扬能激发人的上进心。所以,我从不吝惜对学生的表扬,只要学生有了点滴进步,我立刻表扬,使他们深深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没有歧视他们。千万不要让学生暂时的“不对”、“不好”而影响了他们终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激情渗透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能是空洞的说教,也不能是教师生硬的灌输。教师科学、技巧的诱导,适当渗透,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充满热情,感染学生
  教师要以音乐动人心魄的音响美以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以及结构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优美的画”,从心灵深处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
  如教八年级上册《青春舞曲》时,我先引导学生交流新疆维吾尔族的相关信息。接着,我请他们欣赏新疆优美景色的音像资料,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而我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达坂城的姑娘》,使学生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激发“我要学”的兴趣。在教唱歌曲时,我启发学生用竞赛的形式识谱学歌。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歌也学会了,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处理歌曲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找到最佳的演唱方式。讨论中,同时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此时,我优美的范唱,又使学生比较出他们演唱中的不足,用更准确的歌声表达出情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课堂小结时,我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与作品有了情感共鸣。以这种形式,学生乐于接受,也会更感兴趣。无形中,学生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点到为止,心领神会
  教师的语言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想说的话让学生用心去领悟。在八年级下册《万马奔腾》教学时,学生掌握了歌曲基本旋律后,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蒙古歌是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放牧时唱的,久而久之形成了悠远的“长调”,被誉为蒙古文化的“活化石”。2005年时,中、蒙两国为此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认可。我们也会为此骄傲吧!“学生一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不需要我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如何热爱少数民族艺术,一切尽在不言中。接着的歌曲二度创作,学生也就有了浓厚的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