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知行教育是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

【作者】 赵兴旭

【机构】 四川省江油市二郎庙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而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形成却滞后,知和行没有得到统一。笔者根据多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认为:知行教育是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
  一、学文明理,以理正行
  思想品德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在于让小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教材所说的道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产生共鸣并指导实践活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这是德育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晓之理”“导之以行”。要使小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得先向小学生传授有关知识,通过思想品德课文的教学,使小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小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教师再及时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其知道应该怎样行动,又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去行动。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文教学——小学生交流感想——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指导小学生行为实践——表彰好人好事。
  二、社会实践,以知导行
  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差,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既容易接受好的思想,又容易形成不好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课文教学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寻找、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焦点问题,用课文的阐明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指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事实,让他们亲身体验,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例如:教学《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先让学生理解、认识课文所讲的“烧香拜佛、抽签算命、问卦求神”是愚昧无知的表现,从而使学生既学会了课文阐明的思想观点又使他们对歪风邪气更加深恶痛绝,进而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相信科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可爱。
  三、借用学科,悟道践行
  思想品德课并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思想,而是寓思想品德于课文内容的教学之中,学会课文内容是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要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要先教好课文内容,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悟出道理,进而形成思想品德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抓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以及朗读、背诵等语文教学方法都值得借鉴。此外,思想品德课文中的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都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联系。当涉及到有关地理环境可适当讲述一些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便对其进行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教育。
  四、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良好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光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责任感的敬业精神,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要按照师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让自己的言行就是学生效仿的楷模。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之说,只有自身有很好的师德,才能在学生中取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如果教师疲疲塌塌,工作马虎,不拘小节,甚至态度粗暴,那么对学生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在和学生们相处中,我一直要求自己平等地对待班上的尖子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同他们交朋友,和他们说悄悄话,不体罚学生,不对他们态度粗暴,遇事冷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说理教育。
  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这对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教育中切勿忽略。人人皆知,影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劣的一面,从教育角度出发,理应避害扬利,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
  1.在学生集体中树立优秀分子。由于学生年龄相近,经历相同,同学之间容易建立亲密的感情,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善于观察,发现学生集体中表现优秀的同学,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公诸于众,以激发其他同学的上进心。
  2.老师自身的言行也是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在学生眼中是权威的,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他们言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本人必须注意自我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课堂上这样做,在课余活动中也必须这样做。
  五、指导训练,知行统一
  要学生有一个可持续终身受益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训练发掘他们的知、情、意、行,规范自己形成相应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
  知——小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鉴别和评价,是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它是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难以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健康心理。小学生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道德认识提高的重要标志。
  情——小学生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小学生在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所引起内心体验。它是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内部升华为理念,外部转化为行为的中心环节。当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与相应的道德情感发生共鸣时,便形成道德理念。理念又是行为的强大动力。可见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小学生克服内部与外部障碍为实现一套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意志与行为的联系非常密切,但两者又有区别。道德意志是产生道德行为“杠杆”。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排除各种困难,坚持实现自己的信念:意志薄弱的人,遇到困难便畏缩不前,这种情况就影响思想道德的迅速形成,教师更应着重指导和培训小学生的意志。
  行——小学生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基础上所采取的行为,是小学生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为上对他人、对社会所做出的反映,是衡量小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要严格的指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只有道德行为成为习惯,才能成为稳定的、一贯的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在发展方向和水平方面,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由不适应到适应由理念到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也是一种丰厚文化的一种积淀。教师在政治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服务于小学生适应、平衡、成长之过程。教师要用创新思想教育观念、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小学生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