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从高一(11)班读书报告会谈起

【作者】 冉卫生

【机构】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中学

【摘要】读书报告会的开展激发笔者思考如何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附录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必修教材1–5中的“名著导读”模块,可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的有力参照。其次,组织开展阅读活动,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机会,为学生搭建起交流展示的平台,倡导学生竭力拓展涉猎范围,养成尽最大可能多读课外书的好习惯。第三,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第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第五,教师还应重视教给学生读书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读书报告会;高中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正文】 
  2016年4月13日星期三晚自习,笔者任教的高一(11)班举行了一场端庄而热烈的读书报告会,目的是检验开学一个多月来的课外阅读成果,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推动学生课外阅读持续良性发展。
  读书报告会的议程如下:一、明确开会目的——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经验,分享读书心得,推荐读书目录;二、交待会议要求——严肃认真、规范高雅、开放真诚;三、师生汇报交流——老师带头示范,学生自由发言;四、教师评价总结。
  师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做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我做了题为《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汇报,分享了开学这个月阅读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和岩井俊二《情书》的感悟,表达了自己对这两部作品的认识。告诉学生自己正在读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初步感知到柏杨先生所言的中国人的“丑陋”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国民的“劣根性”,深味柏杨先生对国人“爱之深,恨之切”的崇高责任感。提出自己的疑惑:如何平衡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
  学生们踊跃登台,回顾了本期开学以来的读书历程,精心选择其中的感动点、精彩处与老师同学交流,大方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热情推荐自己喜欢的经典作品,互通个人认为实用有效的阅读方法,由衷表达自己对课外阅读的拥护和热爱。青年学子是富有创造力的,他们在汇报中表示当代人不应反对电子阅读,教者不能视电子阅读为“洪水猛兽”,完全予以禁绝。出于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难的原因,有的学生建议抽时间采取用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听读的方式做课外阅读,并介绍了一些优质的APP给大家。
  读书报告会让师生都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让我进一步意识到本期实行每周一专门辟一节课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做法是正确的。我们一致决定:不管学习任务多么紧张,我们都要在高一高二坚持上课外阅读课;为了不断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增大课外阅读收益,我们坚持一月做一场读书报告会。二者合称“一节一会”,希望藉此支撑起高中阶段课外阅读的这片美丽蓝天。
  我在读书报告会的总结发言中,激动地肯定了学生开学以来为课外阅读所付出的努力,表扬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投入和思考,赞美他们在读书报告会上的出彩和创新。我和学生认定:开健康卷,开经典卷,就对人生有益,一定能让我们的内在生命逐渐变得充实而丰盈。我们约定:一直走在阅读的路上,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那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标中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所以,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并非教师和学生想做就做,不想做就算了的事,要想达到新课程“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目标,没有课外阅读是不行的。这就给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附录中关于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的建议指出高中生应该读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当代文学作品,由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必修教材1–5中都有“名著导读”模块,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设置相关问题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可以作为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的有力参照,当然,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自己的喜好和学生情况拓展,多向学生推荐好书。
  其次,组织开展阅读活动。比如前述的“一节一会”,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机会,为学生搭建起交流展示的平台,倡导学生竭力拓展涉猎范围,养成尽最大可能多读课外书的好习惯。教师不要怕占用上课的时间,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倾情投入。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举办契合学生需求,让学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的读书活动。如“4·23”全民读书日,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契机,教者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或到更广泛的社区里开展师生、市民读书情况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判,思考寻找改善现状的对策办法。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用行动引领和感召学生,切不可口头上喊学生爱上阅读,而自己根本不读除教参之外的其他书。
  第三,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关心支持教育的校外人士,都可成为我们做课外阅读的资源。学校图书馆是一个必须使用好的资源,除鼓励学生经常到那里借阅课外书之外,还要支持他们多参加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到更大的舞台上去锻炼和展现自己,提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班级里可以创建图书角,添置图书柜,倡议学生捐献或借出图书,教师可适当买书送给学生,用优秀的课外读物作为奖品奖励语文学习优异的同学。教师时常在学习墙报中展示读书心得,在随笔训练的讲评中特别表扬读后感佳作,将好的读书报告辑录成集,供学生传阅欣赏,在班上评出“书香学子”,树立读书榜样。教师还可动用学校和自己的人脉资源,去校内校外请来专业人士为学生做读书报告,指导学生正确高效地阅读。联系书店为学生募集图书,进行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网络上的资源十分丰富,教师也可将一些媒体做的关于读书的节目和活动视频,利用教室“班班通”向学生发布播放,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第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老师在任教高一高二年级时,要求学生做读书札记。即读书之后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乃至篇章皆摘抄下来,为写作积累材料。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还可批注摘抄的理由,培养提高鉴赏能力,提倡个性化阅读。坚持每天读一点,每天抄一些,设若不读书,学生就没有可摘抄的内容。如此这般,两年下来,学生不但不知不觉读了许多书,还成就了好几本读书札记。札记上的东西运用到随笔和作文中,就完成了吸收到输出的生产过程,有长期的阅读吸纳供给书面表达的产出,学生作品的质量当然就有了一定的保障。反过来,学生要想表达交流顺畅无阻,自然知道得加强阅读,增加积淀,方能挥洒自如,左右逢源。读与写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阅读作为写作活水之源,写作促使阅读开源放流,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所以,教师在“写”上可下更多更大的功夫,如师生共写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读后感,师生同时针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补写(如《老人与海》中老人的肖像描写),师生共同为作品续写或改写结尾等等,来敦促学生更好更深地阅读著作。面对作品时,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不能居高临下地指使学生怎样怎样,而应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创作,共同分享,平等沟通。
  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读”。高中生读书多采用默读的方法,一是教室和阅览室的环境所致,二是考场阅读习惯养成的要求。但像诗歌散文这些精短的作品,我们亦可建议学生找一个恰当的地方进行朗读,领会它们的音韵和意蕴之美。喜欢音乐的同学,还可将自己喜欢的诗歌和古文套上流行歌曲或大家熟悉戏曲的旋律,实施唱读,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它。至于什么作品精读,什么作品略读;哪些作品可以不求甚解,哪些作品应该反复咀嚼:笔者主张不必一概而论。学生阅读的基础、爱好有较大差异,我认为在高一年级宜着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只要不是不健康的书,学生读什么都可以。阳春白雪的经典巨著,下里巴人的时尚小文,甚至生活所需的报纸杂志,都允许带到阅读课堂上来。高二年级的阅读则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一些研究性的工作,帮助确立阅读方向,以利个体的深度阅读。在广泛接触兼容并包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主要阅读某一类型的书籍,争取有一点自己的感受和创见。关注现实人生的多读哲学和社会学,喜欢艺术的多读美学,爱好文学的多读文学作品,热爱戏剧的多读剧本,……,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具个性,更能发挥他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课外阅读更易出成果,在写作中的运用也有望更恰切,更能展示学生特长。高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为了对接高考,建议学生多读一些“素材积累”方面的刊物,活学活用,短时间高效益地写成完整的考试作文。
  课外阅读的指导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考验教师的硬功夫,为人师者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在教学改革的浪潮推挤之下,我们要敢于做弄潮儿,勇立潮头,劈波斩浪,用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为自己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开创出一条的通天大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此共勉!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
  [2]叶圣陶 夏丏尊《文心》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