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丁章敏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流动,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文章首先分析了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留守儿童
【正文】 

  城乡一体化即通过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统筹规划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使农民由农村向城镇集中,工业由分散向园区集中,耕地由一家一户经营向规模经营集中,公共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由城市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由城市向农村传播,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洪流越来越强烈的态势,据中国社科院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预测,到2030年,农村每年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工数量将达到3.5亿。从上个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工问题及其伴生的诸如农民工子女教育,家园感、归属感的丧失,家族社区的瓦解,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被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人口变动总是与重大的社会变革相伴而行。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换言之,社会的转型与教育的转型,使得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或者说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为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作为未成年的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完整造成的监护不力以及教育缺失而产生的诸多失调现象。当然,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上位概念,它的涵盖范围远超过教育问题,但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儿童群体而言,他们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于教育问题,也就是说,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在于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共性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向城市倾斜,示范校、达标校都集中在市区教育机会选择向城市倾斜,优质生、保送生也都集中在市区教育激励举措向城市倾斜,教学名师、高级教师也都集中在市区教育氛围营造向城市倾斜,文明校、先进校都集中在市区只要是稍微有点办法的,肯定都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了,生源流失严重,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这也带来了乡村教育之痛。凡此种种可见,城市学校因义务教育不均衡而“锦上添花”,而农村学校却函须“雪中送炭”。
  2、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农村教育人事管理权呈现显性或隐形的集中趋势,致使许多地区的基层管理权力配置也出现向上集中的趋势,县委政府直接管理,将学区、乡镇中心学校校长的任命权集中县委组织部门,教师调动权由县政府控制,致使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或“学区”甚至县教育局缺失必要权力来支配教育资源义务教育负债累累,这些债务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工程欠款,三是向教师及个人借贷,四是向学生滚动借资,五是欠新华书店等单位及个人的款项。借款主要用于历年的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发放教师工资等。由于义务教育学校无筹款还债渠道,县、乡财政也几乎没有还债的经费投入,造成不少学校债台高筑教育资源整合不力,致使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较好的利用,有的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学校校舍设施异用。就教师来说,城郊结合部的乡镇教师超编,而偏远贫困地区教师严重不足,由于县与乡镇是财政包干的,且一定三年不变,前几年是进不了,现在是不愿要,致使本来就难于进人的偏远乡镇聘用临时代课教师现象增加。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衔接
  家长不好好管教孩子,却希望老师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不好好管教孩子,却化重金为孩子择师、择校等等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一周,难以抵挡家庭、社会消极教育一天某些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产生偏激的思想,否认教师的教育方式,无论是非对错,总以蛮横的态度或找老师吵闹、或找领导告状学校周边环境比较复杂,留守儿童很容易与辍学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经常出没于网吧,染上网瘾,面对家长、老师谎话连篇,受人为以及网络色情暴力的双重影响,认为“以暴制暴”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最为有用,内心情感封闭,情感冷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1、源头上保证城乡儿童公共服务均等化
  于留守儿童教育而言,政策重点理应落在城乡儿童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即城乡儿童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指出的是只有保障了留守儿童父辈的权益,才有可能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也就是说,首先需要为农民工创造在城市工作与生活的正常条件,然后,制定、实施系列配套措施,使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及其子女享有与城镇人口平等的权利,从而为农民工将孩子带着身边学习和生活,完成对其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创造条件,这是改变留守状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项有效途径。现在农民工在城市的分布倾向于在城市边缘地区或者郊区。但郊区一般是财政收入比较低的地区,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也是相对薄弱。所以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人均财政收入和义务教育经费水平有很大差距,差距可以达到一倍,造成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城市内部有一个区县之间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确保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增加农村教育的公共财政支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从长远来看,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最终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发展的主要举措,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目前,更多的农村儿童依然由于经济原因,无法随迁而只能留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隶属于农村教育这个大系,脱离这个大系,其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的解决。而且,从经济学视角,“木桶理论”揭示,水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一块木板的长短,增加最短木板的长度,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程度地增加水桶的容量。同理,最大程度地缩小教育差距,必须要从改善最低水平的教育条件入手。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和国家财政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中央财力的加强,这就为保障不同地区最低限度的基础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了可能。中央财政应当有能力在农村教育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发挥更大的宏观调控、协调和统筹作用,应当有能力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财政的支持。
  3、保证未成年人权益,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实质上也可以被看作是儿童权益保护问题,改善福利政策以促进社会公平,比临时性的关爱行动更能有效地帮助农村临时儿童。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现金援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主要内容有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社会福利的对象是弱势群体人员,未成年人属于弱势群体,而未成人中的留守儿童更属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因而,国家或社会主体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个人必须根据法律规定,按照相关程序和标准,向因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或者无力维护其权益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援助与支持。从社会福利制度的角度来看,差别原则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平等,而不只是简单地消除贫困,满足基本生存需要。
  参考文献:
  [1]高闰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
  [2]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R]教育研究.2004
  [3]蒋笃君.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创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