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行为

【作者】 潘怀举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师生互动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个案教学分析研究,同时采用学生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研究,基本描述新课程语文教育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改革措施。
  一、教师教学行为
  第一,提问行为。当整个课堂被大大小小各个层面的问题笼罩的时候,我们质疑问题的真正价值;当每个学生都能毫无困难地回答每个问题的时候,该问题的质量值得质疑;当每个学生都毫无能力回答大部分提问的时候,这些问题的设计同样遭到质疑。提问的意义在于能促进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思考,或者思维训练或者情感体验或者分享体会等等。因此,我们反思:教师的提问是不是越多越好?教师的提问是不是越难越好?那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提问?
  第二,拓展引导行为。现在的语文课堂流行在原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学习。课堂拓展引导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不同于专题性的“片段式”拓展延伸。比如,同一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赏析;同一个主题其他选文的比较阅读;或者补充课外资料来研究某一个社会现象;古典诗词的翻译现代诗文等等。
  第三,时间管理行为。心理学研究里面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原理。所谓“首因效应”,就是指对最先接触的东西比较容易给以关注,很容易记住。所谓“近因效应”,就是最后接触的那些东西比较容易获得和保持。那么一节课的中间时间段是学生最没有学习状态的时候,因为受到前面和后面的双方的抑制,无论是上课注意力的保持,主动参与投入的维持状况都不是最好的。然而这个心理规律并没有得到大部分老师的重视,在课堂教学安排中往往违背了这个规律。
  第四,情感投入行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大大提高了对教师情感投入的要求。换句话说,一堂课上教师的情绪、情感状态,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获得情绪情感体验,获得与文本的对话。教师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试问一个教师都不喜欢和不投入思考的文本,如何让学生喜欢?如何让学生学习到真知灼见?遗憾的是,我们教师还是把握住语文课堂时展现个人人格魅力的一个舞台,失去了许多很好的契机,没有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五、反馈行为。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合作参与、讨论表现等要正面作出反馈。教师在课堂上的反馈评价行为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火花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还包括教学组织行为、教师启发引导行为、概括归纳行为、强调行为、合作行为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察,都应致力于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恰当地呈现教学内容和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取多种意义的建构,实现有效的学习。这也正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意义所在。
  二、学生学习行为
  在“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死板、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与倡导的学习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各类学习方式的倡导,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程改革以来,过去学生被动地学被主动地学代替,过去被迫地回答被主动地提问代替,过去的一两个优生回答被大部分同学群策群力代替。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里重点从学生学习行为角度来考察其对语文课堂教学效能的影响意义。语文学科的情感体验学习、专题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情感体验、文学修养的形成、文化知识的积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现各类学习方式的掌握和发展却优良差各有不等,值得探讨。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是各有不同的。从学生参与投入的程度来看,分为主动式参与、被动式参与和消极参与。消极参与的类型,表现为对老师的提问、对老师的启发、对老师的课堂组织,根本就不理不睬。这类学生根本不关注老师的信息传递,而是自己顾自己或者开小差浮想联翩或者自己做其他作业。更有甚者对老师的教学开展起到反作用,故意制造课堂突发事件捣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
  被动式参与的类型,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去学习。比如对老师的提问,不点名不会主动回答;一些重要的问题,老师不提示不会主动去思考;语文作业老师不布置,就不会主动去预习、复习;对语文阅读过程遇到的困惑和疑难也不会主动咨询老师;老师要求做的课堂笔记、课外知识摘记等,不检查就不认真完成。这些都是被动式参与学习的表现。如果整个班级都在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氛围下,那么课堂发言往往表现为一潭死水,老师的启发吹不起一点儿涟漪。
  主动式参与的类型,表现为积极主动地安排自己的语文学习。主动式参与学习的学生往往都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勇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且敢于向老师的说法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是主动参与学习和获取知识为主的建构意义学习的表现。在课外,主动从诗词名句积累,成语熟语整理,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整理归纳,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写作表达能力的锻炼等多个层面主动加强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从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到,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内容和参与程度。老师根据消极参与、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等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来调动教学设计,同时大量地减少消极参与和被动参与的学生数量。另一个方面,除了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行动起来,还要致力于研究如何让学生在思维力和情感体验方面得到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