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音乐在弱智学生心智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 孟 毅 薛 鹏
【机构】 山东省龙口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音乐启智”,这对于智力残疾的孩子无疑是最有效的。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智障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人品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目的性,而且要注重趣味性,因人而异,尽量使每个智障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在唱唱、玩玩、跳跳、动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在快乐的玩耍中各项能力受到熏陶和感化。【关键词】感受美;表现音乐;互动体验
【正文】
一、在音乐欣赏中培养智障学生想象力,在体验中学会感受美的事物
教师让学生仔细地反复地倾听音乐,初步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正确的节奏感、韵律感、美感,发展他们的表现力,还能通过集体的音乐活动,增进他们相互间的友谊,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在学生熟悉音乐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听辨节拍、基本节奏、速度等,体会音乐的情绪。在歌表演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熟悉曲调,而且对歌词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并能初步视唱歌曲,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用飞的动作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流动、优美和起伏;用跳的动作感受音乐所表现的跳跃、活泼的情绪;用拍手、跺脚、点头等动作来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给予充分的表扬。
二、在动作学习中增强智障学生主动交往能力,渗透表达意识
根据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音乐声中作完整、准确的示范,使学生对音乐和动作有一个基本完整的印象。集体舞、律动等的教学亦可通过录像进行示范,使学生学习更为生动有趣。 教师讲解时语言要明确、简洁、形象、生动。例如,在教“翻手腕”的动作时,可用“小镜子在手里,我照照,你照照”的形象动作,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翻手腕”动作和翻腕方向。又如:在教唱《小星星》这首歌时:“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选择简单而又适当的动作,教学生边唱边舞,结合律动以及欢快的音乐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做摘果子与放果子的动作。 在音乐游戏的教学中交代要清楚,让学生明白游戏的内容、方法和规则。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可适当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加强教学效果,教师亲切的笑容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会让学生从自己的各种状态中走出来,感觉自己此时就是主角,自信心及受关注感会得到极大增强,从而投入到课堂的练习中。如此反复,目光躲避的行为也会得到改变。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表现意识
由于弱智儿童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分析、综合能力较差,只能想象一些浅显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而且唱游中的好多动作源于现实生活,如:火车奔跑、动物跑、跳、飞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熟悉的内容进行观察,启发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印象出发,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创编。如:在学习“打鼓”、“吹号”动作前,先带领学生观看鼓号队的训练,再让他们分成小组或独立创编动作。这样学生创编的动作就会比较生动而富有情趣。当学生创编的动作不太确切时,教师不应轻易否定或取而代之,而应引导和启发他们改进动作。在整个创编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及时表扬积极参与创编的学生,同时也要不断鼓励胆怯或能力较弱的学生,注意发扬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初步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给音乐伴奏时,我要求学生先拿好自己的乐器不出声,从第一个学生开始模仿手中乐器的使用方法,然后逐一进行,声响持续到最后一名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要遵守集体的合奏规则,既不能在持续过程中停止,也不能在没有轮到时让手中乐器发出杂乱的声响,其等待、指令、感受、协调、理解、合作的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相信叮叮咚咚美妙的声音会让学生慢慢了解感受到若要使乐曲演奏的秩序不被打乱,只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学会顾及别人有集体意识才能使团队的努力收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引导学生自行创编这两种教学方法,应相辅相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弱智儿童普遍存在身体协调性差的缺陷,所以,对于稍复杂的动作要进行分段练习,其中有一定难度的动作要做重点练习。如手与脚的组合动作,一般先教脚的动作,再教手的动作,待动作熟练后再作组合练习。在进行集体舞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掌握步伐的基本动作,待熟练后再配以其他。例如:游戏性的集体舞《伦敦桥》,先让学生掌握“踏踮步”和“滑步”两种基本步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编“搭桥洞”,“穿桥洞”等动作,最后让学生作各种队形变化,边歌边舞。 在学生熟悉音乐、掌握动作以后,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行完整的表演。表演时,可采用群体的、小组的、个别的、相互观摩的、师生共同参与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表演中既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性,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
音乐是弱智班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用自身的动觉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从而增强群体意识与合作意识。音乐教学有利于矫正弱智儿童的生理缺陷,培养学生的乐感,使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逐渐开发其智力,让每个学生都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到美和欢乐。
参考文献:
[1]王丽龄《技、情、趣统一的音乐教学》
[2]贾 文《浅谈器乐课对孩子意志品质培养的作用》
[3]Temple大学教授K. Bruscia?《音乐治疗定义》
一、在音乐欣赏中培养智障学生想象力,在体验中学会感受美的事物
教师让学生仔细地反复地倾听音乐,初步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正确的节奏感、韵律感、美感,发展他们的表现力,还能通过集体的音乐活动,增进他们相互间的友谊,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在学生熟悉音乐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听辨节拍、基本节奏、速度等,体会音乐的情绪。在歌表演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熟悉曲调,而且对歌词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并能初步视唱歌曲,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用飞的动作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流动、优美和起伏;用跳的动作感受音乐所表现的跳跃、活泼的情绪;用拍手、跺脚、点头等动作来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给予充分的表扬。
二、在动作学习中增强智障学生主动交往能力,渗透表达意识
根据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音乐声中作完整、准确的示范,使学生对音乐和动作有一个基本完整的印象。集体舞、律动等的教学亦可通过录像进行示范,使学生学习更为生动有趣。 教师讲解时语言要明确、简洁、形象、生动。例如,在教“翻手腕”的动作时,可用“小镜子在手里,我照照,你照照”的形象动作,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翻手腕”动作和翻腕方向。又如:在教唱《小星星》这首歌时:“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选择简单而又适当的动作,教学生边唱边舞,结合律动以及欢快的音乐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做摘果子与放果子的动作。 在音乐游戏的教学中交代要清楚,让学生明白游戏的内容、方法和规则。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可适当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加强教学效果,教师亲切的笑容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会让学生从自己的各种状态中走出来,感觉自己此时就是主角,自信心及受关注感会得到极大增强,从而投入到课堂的练习中。如此反复,目光躲避的行为也会得到改变。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表现意识
由于弱智儿童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分析、综合能力较差,只能想象一些浅显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而且唱游中的好多动作源于现实生活,如:火车奔跑、动物跑、跳、飞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熟悉的内容进行观察,启发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印象出发,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创编。如:在学习“打鼓”、“吹号”动作前,先带领学生观看鼓号队的训练,再让他们分成小组或独立创编动作。这样学生创编的动作就会比较生动而富有情趣。当学生创编的动作不太确切时,教师不应轻易否定或取而代之,而应引导和启发他们改进动作。在整个创编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及时表扬积极参与创编的学生,同时也要不断鼓励胆怯或能力较弱的学生,注意发扬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初步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给音乐伴奏时,我要求学生先拿好自己的乐器不出声,从第一个学生开始模仿手中乐器的使用方法,然后逐一进行,声响持续到最后一名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要遵守集体的合奏规则,既不能在持续过程中停止,也不能在没有轮到时让手中乐器发出杂乱的声响,其等待、指令、感受、协调、理解、合作的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相信叮叮咚咚美妙的声音会让学生慢慢了解感受到若要使乐曲演奏的秩序不被打乱,只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学会顾及别人有集体意识才能使团队的努力收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引导学生自行创编这两种教学方法,应相辅相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弱智儿童普遍存在身体协调性差的缺陷,所以,对于稍复杂的动作要进行分段练习,其中有一定难度的动作要做重点练习。如手与脚的组合动作,一般先教脚的动作,再教手的动作,待动作熟练后再作组合练习。在进行集体舞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掌握步伐的基本动作,待熟练后再配以其他。例如:游戏性的集体舞《伦敦桥》,先让学生掌握“踏踮步”和“滑步”两种基本步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编“搭桥洞”,“穿桥洞”等动作,最后让学生作各种队形变化,边歌边舞。 在学生熟悉音乐、掌握动作以后,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行完整的表演。表演时,可采用群体的、小组的、个别的、相互观摩的、师生共同参与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表演中既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性,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
音乐是弱智班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用自身的动觉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从而增强群体意识与合作意识。音乐教学有利于矫正弱智儿童的生理缺陷,培养学生的乐感,使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逐渐开发其智力,让每个学生都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到美和欢乐。
参考文献:
[1]王丽龄《技、情、趣统一的音乐教学》
[2]贾 文《浅谈器乐课对孩子意志品质培养的作用》
[3]Temple大学教授K. Bruscia?《音乐治疗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