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新思路的探索

【作者】 刘兆彪

【机构】 甘肃省临夏县坡头乡坡头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讲解课文从字、词入手,以总结课文中心思想收束。作文指导却恰恰相反,从确立中心思想入手,以遣词造句收束。课文讲解与作文指导相孤立也是致使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方面,鉴于上述问题,本人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即“四步教学法”。
  一、整体入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时,就让学生带着“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去读课文。此时学生的体会可能是感性的、粗浅的、零碎的,但只要跟主题有一点联系的,教师都应当及时地给与肯定。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学生回答“对大榕树的喜爱”、“对小鸟的喜爱”、“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尽管不完整、不准确,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二、找出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在初步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文章主题之后,再看看作者围绕主题安排了哪些材料,是怎样安排的。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如《第一场雪》围绕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以时间顺序,安排了雪前、雪时、雪后、联想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雪后的壮美景色做了重点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原来这跟材料与主题的远近亲疏有关系。从而使学生明白,组织材料要有一定顺序,哪些内容该写,哪些内容不该写,哪些内容应详写,哪些内容应略写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们都受到主题的制约。
  三、交流精彩片断,积累好词好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读完一篇文章总会有一些片断,在心目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有的修辞方法新颖别致,如“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上的积雪震落下来”;有的用词准确,描写形象生动,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有的段落描写方法丰富多样,如“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既有整体描写又有重点描写,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交流这些精彩片断,并在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摘抄、朗读、背诵达到积累的目的,为以后的应用做准备。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享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美,受到了美的陶冶,更使学生对多种多样的表达、描写、修辞方法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从而自觉地学习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四、回归整体,深化主题。
  学生开始体会、感悟到的思想感情往往是粗浅的、不完整的,但随着对课文理解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会步步深化,教师应把握恰当的时机,使学生对主题有一个较为深入、完整地把握。如《第一场雪》学生开始回答“表现了作者爱雪、赞美雪的情感”,这无疑是正确的,通过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发现,作者爱雪不仅是因为雪后的景色壮美,更是因为“瑞雪兆丰年”。再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灾害,棉粮歉收,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此时作者发自内心地对雪的赞美无疑是对祖国、对人民挚爱的流露。从而深化主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四步骤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实质上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的课文、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
  以上是我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思路的一点探索,其目的就在于使课文讲解与作文教学相互结合、渗透、促进,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