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议
【作者】 周晓丽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五中学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令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一个问题。随着时代和课程自身的发展,学生需要更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本文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立足点、基础、难点、重点和关键等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正文】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问、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初中学生需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立足点。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它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提示学生怎样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与测量等作用。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例如:在教《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我这样设计课时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过程,体会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数学知识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感受创造和发现的乐趣;2.体验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同时,我结合教学流程,将总目标细化设计为二个分目标:1.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利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初步感知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的关系,建立感性思维。在交流合作中锻炼实践能力。(时间:10分钟);2.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利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关系,并能运用之一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感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时间:30分钟)。
二、重视深入钻研教材
新课标中体现了教育理念上的变化,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以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用教材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透彻理解教材,包括:例题、练习、问题的安排意图,掌握哪里是本节课中知识的深度、重点、难点等,教师要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第二层含义是,教师要活学活用教材,不能照本宣科,根据初中校情、班情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与改造,使教材转换成适合本班学生的好教材,而学生也能正确理解“用教材学”的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中数轴一课的教学中对数轴的引入,我将情境调整为:我校门前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乡村公路,校门处记为0,向南走2米记为+2,向北走5米记为-5,放学后,小云、小华、小千三位同学回家,小云向南走了3米,小华向北走了5米,小千要等她的姐姐,还站在校门前。请在数轴上标出他们三位同学现在的位置。由于放学回家是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所以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个问题,都迅速标出了小云、小华、小千三个同学的位置。为进一步讲解数轴的相关知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充分理解关注学生
充分理解关注学生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难点。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容忽视。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从以往教师的“满堂讲、全程练”变成了“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参与”,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教学活动主体的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等,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能使学生享受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如:在几何教学中,我们学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后,让学生考虑从学校到公园去,怎样设计路程最短?学过“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概念后,让学生亲自量一下自己立定跳远的成绩等等。。
四、成功把握课堂动态
教学不是一种强制灌输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把握课堂动态,把课堂教学转换成“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重要教学阵地。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请班上的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然后由4个小组长和老师组成评委为这位小歌手打分。同学们看到5位评委评定的分数各不一样,该按谁的分数作为这位同学的最后成绩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求平均数应用题”,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兴趣高涨,同时在情境中揭示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让学生以渴求的心理进入新知学习。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进行智慧启迪、思维点拨和价值引导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情绪,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分层施教,充分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初中学生在课堂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最多的知识,这永远都是任何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思考的。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对书情、学情进行充分地了解,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课堂动态,一定会让初中数学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达到双赢的效果。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初中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乐教、会教和学生展示热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焕发数学课堂应有的生命活力。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问、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初中学生需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立足点。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它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提示学生怎样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与测量等作用。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例如:在教《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我这样设计课时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过程,体会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数学知识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感受创造和发现的乐趣;2.体验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同时,我结合教学流程,将总目标细化设计为二个分目标:1.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利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初步感知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的关系,建立感性思维。在交流合作中锻炼实践能力。(时间:10分钟);2.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利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关系,并能运用之一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感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时间:30分钟)。
二、重视深入钻研教材
新课标中体现了教育理念上的变化,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以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用教材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透彻理解教材,包括:例题、练习、问题的安排意图,掌握哪里是本节课中知识的深度、重点、难点等,教师要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第二层含义是,教师要活学活用教材,不能照本宣科,根据初中校情、班情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与改造,使教材转换成适合本班学生的好教材,而学生也能正确理解“用教材学”的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中数轴一课的教学中对数轴的引入,我将情境调整为:我校门前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乡村公路,校门处记为0,向南走2米记为+2,向北走5米记为-5,放学后,小云、小华、小千三位同学回家,小云向南走了3米,小华向北走了5米,小千要等她的姐姐,还站在校门前。请在数轴上标出他们三位同学现在的位置。由于放学回家是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所以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个问题,都迅速标出了小云、小华、小千三个同学的位置。为进一步讲解数轴的相关知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充分理解关注学生
充分理解关注学生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难点。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容忽视。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从以往教师的“满堂讲、全程练”变成了“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参与”,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教学活动主体的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等,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能使学生享受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如:在几何教学中,我们学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后,让学生考虑从学校到公园去,怎样设计路程最短?学过“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概念后,让学生亲自量一下自己立定跳远的成绩等等。。
四、成功把握课堂动态
教学不是一种强制灌输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把握课堂动态,把课堂教学转换成“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重要教学阵地。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请班上的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然后由4个小组长和老师组成评委为这位小歌手打分。同学们看到5位评委评定的分数各不一样,该按谁的分数作为这位同学的最后成绩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求平均数应用题”,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兴趣高涨,同时在情境中揭示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让学生以渴求的心理进入新知学习。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进行智慧启迪、思维点拨和价值引导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情绪,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分层施教,充分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初中学生在课堂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最多的知识,这永远都是任何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思考的。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对书情、学情进行充分地了解,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课堂动态,一定会让初中数学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达到双赢的效果。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初中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乐教、会教和学生展示热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焕发数学课堂应有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