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校园暴力事件的归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作者】 张 敏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国外国内校园暴力事件的层出发生,引发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极大关注。大多数专家学者把校园暴力归因于实施暴力者和受害者的个性品质。尽管学校是校园暴力发生的策源地,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事后处理上,对引发暴力的重要成因──校园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却不是很多。所以用社会学的理论深入剖析导致校园暴力成为高发事件的校园环境因素,可以激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引发校园暴力事件的校园因素包括:学校教干教师的以绝对服从为特征的权威性管理管理模式、校园的等级制结构、暴力性校园文化、团体动力、以权力为中心的校园人际关系、缺乏情感交流的疏远化学习模式。
  一、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
  (一)校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暴力侵害行为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目前,校园暴力大面积流行于在校学生群体中,类似这种大面积流行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学中通常是将其作为一个潜在的特殊环境所固有的结构性问题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在社会学中,所谓的结构就是一个系统,包括三个要素,即整体性、转换规律和自身调节性。由于结构自身调节机制所带来的某种程度的守恒性和封闭性,使结构变化限制在一定的边界之内;一旦调节机制失控或外部强力干预,则可能导致原有转换规律的变更,进而改变原有结构并形成新结构。因此结构是依循一定转换规律而变化的动态整体。换句话说,结构性问题总是有边界的或有一个限度的,这个限度决定了个体为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可以做什么。解决问题的基本办法产生于社会自身结构的调整和修正。根据目前校园暴力问题流行的范围和程度,结构性问题的视角对解决这种还没有成熟答案的校园暴力归因问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暴力性校园文化”:校园暴力行为的催化剂
  在一个不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强权支配的师生关系,另一个是“放羊式”的师生关系。在校学生有可能模仿那些有力量而且独裁的教师,譬如个别独裁式班主任、体育教师等往往会成为一些男学生的崇拜偶像。如果学生把这些老师的言行作为自己的榜样对待自己的同学并实施伤害行为其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反之,那些既不严厉又无法控制课堂秩序的教师同样会让学生对校园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憎恶学校,也将因此而导致校园侵害行为的发生。
  (三)“团体动力”:让校园暴力行为更加复杂化
  值得重视的是在学校教室中发生的群殴行为经常会覆盖全班同学。“团体动力”造就了这样的一种恶性氛围:参与的学生越多,侵害行为愈持久,其侵害行为的频率愈高。也就是说观众越多,侵害行为就会越凶狠。相反,如果侵害行为没有覆盖全班而只是发生在一个具有亲密关系的朋友团体之中,效果就变得完全是两个样子。另外,在一个班级里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从属于某一个小的帮派团体,而帮派之间又互相伤害,情况也会非常糟糕。由于害怕被孤立,未被伤害的学生有时也不得不参与到班级里的某一个团体中或者是被某团体中的成员威逼、唆使、拉拢入伙。
  (四)学业上的过度竞争压力和无意义的学习:学习方式有可能是诱致暴力侵害行为的因素
  学习方式也有可能是诱致学生发生暴力侵害行为的因素之一,但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学生对其所学习的课程不感兴趣,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教学过程缺乏必要的激情等也同样是导致学生之间伤害行为因素之一。一方面学生的“挫折感”可能成为他在其他学生身上发泄失败情绪的借口;另一方面,经常失败的学生和自尊心薄弱的学生也极容易成为其他学生伤害的目标。反之,对于那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学生来说却有可能变得更加高傲也有可能去伤害在竞争中失败的弱者。
  (五)权势支配下的校园人际关系:作为隐性课程的师生关系
  权势支配下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受到教师的伤害是一个更加敏感的话题。我国学者季成叶报道:“全球校园暴力躯体施暴者60%来自同学,另外分别有20%来自教职员工和校外人员。”。国外对这一问题的报道的也很多。那么教师伤害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伤害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虽然目前还没有研究对此得出正面的回答,但是我们可以从当前师生关系角色错位所暴露出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对此问题做出种种设想。也正因为一些学校的师生关系所暴露出来的太多问题,促使我国加速了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新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师生关系可能诱致校园暴力行为做出了针对教师的严格规定:“第六十三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下转第56页)(上接第57页)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二、校园暴力的解决途径
  学校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组织机构。如果校园暴力行为作为一个结构性问题的预设而成立,决不纯粹是一个“问题学生”的问题或一个“行为的问题”,那么就有必要对学校自身的社会结构进行审查。即有必要改革学校的传统教育范式,构筑平等而友好的师生关系、重新阐释学习的本质、建设必要的校园秩序等。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改革教育评估和教育评价方式。既然校园暴力侵害行为根深蒂固于学校结构性的社会环境和学校不良风气,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鼓励学校扎扎实实的改善校风,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技巧和师生关系质量,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尊严和学习兴趣等。这一切都需要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办法做出改革:对学校的评估应该侧重于学校中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估;同时教育评估应更加注重学校是否建立健全了全员式的、发展的师生平等、和睦相处的教育关系模式。这种积极的师生关系模式要求对学校的课程改革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二,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应该成为教师能够愉悦工作、学生能够快乐学习的师生共同的家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师生共同创造。对教师来说,要求教师能够努力倾听学生的心语,并把师生之间的这种沟通和交流作为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前提下,不要忘记对他们的文明教育和礼貌教育:要倡导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第三,授之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的挑衅行为。学校里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存在,学生和学生之间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处理和应对一些即将发生的校园暴力侵害行为。譬如西方学者在对中小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针对同伴或同学恶意的挑衅性的行为比较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告诉老师,请求朋友的帮助、不予理会或不做出挑战行为;而无效的或失败率较高的应对措施往往是予以反击、消极承受伤害、无助的行为举止。这说明教师在处理校园暴力问题上是有其独特的作用的。但是教师参与处理校园暴力能否有效还取决于教师的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所以学校领导和有权威性的教师应该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抵抗校园暴力的重任甚至要借助于司法机关、公安等部门的配合对严重的暴力伤害事故做出有效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