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许昌永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伏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后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程围绕“阅读与鉴赏”及“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设置了《必修1》到《必修5》五个模块,要在高一至高二上半学期完成;选修课程也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文化论著研读、小说与戏剧、语言文字应用、新闻与传记,每个系列又设计为若干模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学校开设五个必修模块课程,学生要获得10个必修学分,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同时规定“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要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10个学分的基础上,从五个选修系列中选修4个模块获得8个学分,共计18个学分(对兴趣浓厚、学有余力者,建议再选修3个模块,获得24个学分)。可见,选修课占据了高中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选修课因课时紧、容量大、师资条件等原因,不选不修,遭遇冷落,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对照《课程标准》,直面新课程实践,高中语文选修课到底该怎样开展教学呢?
  一、厘清理念,实现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标准》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及理念,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旨在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位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选修课虽然也体现基础性,但是它主要致力于学生在基础性、均衡性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寻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是选修课程的核心价值。基于此,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方式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即得法于必修课,用武于选修课,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以及陆游的《书愤》等诗歌时,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诵读、相互探究和讨论、自主搜集资料以及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尝试写诗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而不是教师篇篇精讲,条分缕析,把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
  二、先选后修,实现学生高考与个性发展的最大契合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必然会染上了升学的功利色彩,“既然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因此在选修教材的选择上,仍然要着眼高考考纲,首选与高考考点相关的选修教材,比如《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论语》、《孟子》、《庄子》选段,与高考考点关系不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课余自学,比如《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演讲与辩论》等,这种选择,有利于实现学生高考成绩与个性发展的最大契合。选修课由于容量大、内容多,教师更应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有选择的进行教学。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如《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内容多,量很大,篇篇都讲、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除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并精读一些重要篇目使学生获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熏陶外,对那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篇目,也通过作业、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成学习。
  三、大胆放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彰显
  由于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在课堂上充分保障了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充分地加以理解和运用,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比如学习古代诗歌,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就是翻译和朗读。对于翻译,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的能力,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相互纠错,取长补短,力求让学生自己弄懂整首诗的意思。对翻译中的难点和疑点,教师只要点拨一下即可。对于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涵咏,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歌的节拍和用韵,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作者的情绪变化,读出轻重缓急的语调。例如,在教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就能够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读出李煜过着亡国屈辱生活的愁闷;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读出李煜因故国不在、身份不再而产生的难熬和悲伤的情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千万不能代替学生,侵噬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反而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绝知此事要躬行”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
  四、指导学法,实现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部分一共有三个单元,这三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赏析好这三个单元的诗歌,教师必须重点上好三个单元的“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学法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和效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在“赏析指导”时讲清了学习方法,在“赏析示例”中作好了赏析示范,那么学生在“自主赏析”诗歌的时候,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效率。
  五、有效整合,实现教师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在选修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大有用武之地,更可以尽显其才情,这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驾驭、对主题的确立,对教法的选择上。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既可以按教材编排的单元依次进行,也可以根据同类型的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同特点进行阅读赏析,也可以打破原来单元或专题界限,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也可以对单元内部教学顺序进行调整,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如在教学《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虞美人》时,可以重构一个“李煜词赏析”新专题,让学生自己挑李煜的作品;可以建构“婉约词比较赏析”,组织学生自由选择李煜、柳永、晏殊、秦观、周邦彦、姜夔、李清照等作家的作品组成单元;还可以把李煜的《虞美人》与贺铸的《青玉案》、秦观的《江城子》、李清照的《武陵春》、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一起重组以形成“古代诗词愁思描写手法的继承与发展”的新专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巨大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就是正确的方向,我们共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