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 陈维艳

【机构】 山东省平邑县赛博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大多是隐形目标,在教学中不易落实。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提出从生物学教学联系生产实际、生物学教学提高实验能力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正文】 

  生物教学是一门丰富多采,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学生对此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探索积极性是颇高的,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教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的难点、重点,也很容易应对考试,得到理想的分数。但这并不是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我想,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穿插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发挥所学的才能。本人结合从教数年的经验,提出如下看法: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把课堂放在生活中
  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从生活中提取了知识,但我们的学生却不能把我们的知识再回归于生活,主要原因是我们老师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隔离,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产生断裂带。对于于这种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搞好校园绿化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校园的绿地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校园的绿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园绿地是以绿色植物为主体构成的绿色空间,不仅是创造教学所需优美舒适环境的重要设施,而且也是广大师生亲近自然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植物物种保护的重要场所。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合理配置,通过美丽的花坛、花架、草坪、树木等构建多样景观。木本植物表现个体美,装饰性弱,展示的是立体美,如银杏、雪松、杏树、桃树、月季等;草本植物表现群体美,装饰性强,色彩丰富多展示平面美,如一串红、鸡冠花等,也可以在这些植物的空地上种植一些低矮的草本像三叶草等,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也增加了绿意;对于藤本植物可以提供季节性的叶、花、果实变化如紫藤、牵牛花等。搞好了校园的绿化就要充分发挥各种物种的作用,老师可以把课堂设在我们的校园中,让学生认领植物,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认领树木专门写了倡议书,发动每个班级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认领树木,使学校的每棵树每棵花草都做到有人管理、有人爱护、而且认领班级还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观察记录所认领植物在每一年中的变化。既能达到美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到作用,比如在讲解《开花结果》这一节时,我便充分利用了学校花园中那几棵桃和杏树来介绍花的结构,让学生亲眼观察到花到果实的变化过程,把课堂放在花园中,既增加了学生的上课兴趣,又可以利用现实实物来讲解知识难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2、让学生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
  如今这个时代的学生已经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生活,充塞与他们大脑的是电脑、游戏,古时的笑话秀才不能分辨小麦和韭菜,可我们的学生不是能不能分辨的问题而是认识不认识。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学生,他们都不出门又怎么能认识各种生物?几个星期前,正值我们这秋收的季节,我带了几个学生到农村体验了一把,掰玉米,刨花生,刨地瓜,并在干活的过程中给他们讲解了玉米与花生在根、叶和种子上的区别,结果他们一下子就总结出了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区别。我想那一次的劳动收获的不仅是玉米、地瓜 ,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课堂上死记硬背好几天都不理解的知识点,这样的知识点会印在他们脑海一辈子。我们的许多学生不知道蒸馒头是用发酵的面,你又怎么去让他们处理“面引子”的问题。说到这里,似乎该提及一句人们常常批评生物教学的话:“把生物教成了死物”,话的含义是很笼统的。我的理解是我们单纯地教了学生生物学知识,并没有把知识放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没有达到综合实践的目的。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多给我们的学生创造体验生活、体验自然的机会,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来让我们学生自己试图解决。记得我们生物组有个老师所过一句话:“培养能力很简单,但培养意识却很难。”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能力和意识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综合实践能力问题。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生物实验按其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类: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前两类着重为生物学实验打基础,即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基础能力的,而后者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学研究能力。对于我们的很多学生前三个能力都不具备,又怎么能具备生物学研究能力。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人教版生物初一下学期有个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能量》,这个实验很简单,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不是把水加多了就是忘了记下初始温度,更可笑的是有个学生举手跟我说:“老师,我从小没点过火柴,我(下转第60页)(上接第61页)不敢点。”当时我真的很无语,我们的学生差在实践能力上,他们不敢动手操作,以至于不会动手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以初级的简易的实验入手,使学生在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再逐步深化,完成由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开学初,考虑到有的学生从未使用过显微镜,故首先要排“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实验,让学生学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下面有关实验打好基础。在进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这一实验时,教师向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后,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完成从擦→滴→ 撕→展→ 盖→染  吸的全过程,有的同学因没有观察到清晰的细胞图像,便主动要求课后继续做,直到实验成功为止。通过一系列实验,逐步训练、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开足开好实验,充分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 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生物教师应根据大纲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几个实验,如葫芦藓的采集和观察、甜酒的制作等,很多情况下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进行,然后再把实验的成果带到学校,分组讨论过程、结果,每次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过程,都作好精心、充分的安排,使每位学生都明确实验目的、要求,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等,确保其较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保证了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操作,还增加了群体间的凝聚力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是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以上是我的体会,如果不能让学生来联系实际生活,把知识的学习深入到生活中去,就很难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那就更无从谈起进行实践;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过程。当然生物教学不是多几个实验,多接触自然界的生物,或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就能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点滴的积累而又长期的过程。如果能这样,在课堂上,有的肯定不会只是凝重,而是一种充满幸福感与欢快感的轻快,讲台这个舞台不再只是厚重,也不再生冷,有的是丰富多彩与绚烂魅力,有的是艺术化的群体表演……结果便是学生吸收了基础的文化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实践发展中又有一片天地!
  为了这样的结果,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