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快些走和等一等——语文教学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作者】 包洪先
【机构】 山东省龙口市南山双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像十根手指一样,不能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是一样的,每根手指都有每根手指的功用,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特长。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占优势的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为智力潜能不同的学生设计适应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各种类型的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过分注重“同一性”,而忽视了个性的培养。用用统一目标规范学生,同一标准培养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学生,用统一的试卷操练学生,这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教学,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基于这一理念所传达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粗陋的做法:?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自己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自己”,关照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和思维水平的不同。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在解决问题中策略的多样化,并且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做出适当调整。
1、设计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学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由此,我在制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尽量做到分层次,让教学目标个性化。有了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个体发展指明方向。同时,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既要有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学生达到某一层次的目标后,还要向高层次的目标冲刺,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使目标起到激励的作用,让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例如初二上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对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只限于对文章的初步理解,能背诵默写就算“达标”,“等一等”再学习;而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较高的学生在达到以上目标外,还应该激发他们对文章进一步鉴赏,“快些走”来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学习。
2、根据学生不同情感体验,调整教学内容
在一次课堂教学《我的家乡——龙口》的口语交际训练中,许多学生都用赞美的言辞介绍家乡的迷人风光和丰富的矿藏。我指导学生在说结尾时,可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大多数学生都说“我爱你,我的家乡。”“我爱美丽的家乡!”但是我发现有一位男生表情却不大自然,我便叫他起来说,他吞吞吐吐,“能不能不说?”我心里一怔,走到他的身边说:“为什么呢?”他真诚地看着我说:“家乡的有些地方太脏。”我明白了原来他一直用很现实的眼光观察龙口,这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于是,我对他说:“你可以说说你的感受?”他列举了一些例子,像一些煤矿周围的道路尘土飞扬、乡村的田野边白色塑料袋横飞、许多堆着垃圾的地方充斥着难闻的怪味。从他的话入手,我认为可以引出另外一个话题“环保”,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面对家乡环境的污染,你该怎么办?让学生试着写一些保护家乡环境的标语,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学生们转换思维,各抒己见。正是这位学生的想法,我及时调整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话题更深入,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了家乡,在言语表达中使学生的认识从热爱家乡上升到保护家乡的高度。
3、探究学习,让学习更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要求要有不同。要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比如说,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有些需要读三遍,而有些需要读五遍。老师要做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有的学生喜欢先细读课文,分析题目,然后分析主题;有的喜欢开始了解主要内容,然后细读,边读边画出一些精彩的词句,并批注写下自己的见解,我对这两种读法同样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培养他们将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渐变为个性化的行为。
在新课改的氛围中的教学,教师不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用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思考这样的目标是如何达成的?我应该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通过努力应该达到什么层次,是应该“快点走”还是应该“等一等”。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自己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自己”,关照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和思维水平的不同。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在解决问题中策略的多样化,并且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做出适当调整。
1、设计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学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由此,我在制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尽量做到分层次,让教学目标个性化。有了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个体发展指明方向。同时,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既要有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学生达到某一层次的目标后,还要向高层次的目标冲刺,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使目标起到激励的作用,让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例如初二上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对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只限于对文章的初步理解,能背诵默写就算“达标”,“等一等”再学习;而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较高的学生在达到以上目标外,还应该激发他们对文章进一步鉴赏,“快些走”来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学习。
2、根据学生不同情感体验,调整教学内容
在一次课堂教学《我的家乡——龙口》的口语交际训练中,许多学生都用赞美的言辞介绍家乡的迷人风光和丰富的矿藏。我指导学生在说结尾时,可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大多数学生都说“我爱你,我的家乡。”“我爱美丽的家乡!”但是我发现有一位男生表情却不大自然,我便叫他起来说,他吞吞吐吐,“能不能不说?”我心里一怔,走到他的身边说:“为什么呢?”他真诚地看着我说:“家乡的有些地方太脏。”我明白了原来他一直用很现实的眼光观察龙口,这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于是,我对他说:“你可以说说你的感受?”他列举了一些例子,像一些煤矿周围的道路尘土飞扬、乡村的田野边白色塑料袋横飞、许多堆着垃圾的地方充斥着难闻的怪味。从他的话入手,我认为可以引出另外一个话题“环保”,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面对家乡环境的污染,你该怎么办?让学生试着写一些保护家乡环境的标语,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学生们转换思维,各抒己见。正是这位学生的想法,我及时调整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话题更深入,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了家乡,在言语表达中使学生的认识从热爱家乡上升到保护家乡的高度。
3、探究学习,让学习更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要求要有不同。要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比如说,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有些需要读三遍,而有些需要读五遍。老师要做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有的学生喜欢先细读课文,分析题目,然后分析主题;有的喜欢开始了解主要内容,然后细读,边读边画出一些精彩的词句,并批注写下自己的见解,我对这两种读法同样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培养他们将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渐变为个性化的行为。
在新课改的氛围中的教学,教师不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用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思考这样的目标是如何达成的?我应该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通过努力应该达到什么层次,是应该“快点走”还是应该“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