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教学

【作者】 戴孝军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特别是语文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语文新课程的变化,语文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关键词】互动;课程实施;创新
【正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按“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长期依赖于教师的安排,被动地接受,形成“学过的东西会用,没学过的东西就不会用”这种机械操作现象。常此以往,养成了学生等、靠、要的懒惰的学习习惯,没有主动性,没有创新。在小学及初中的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不外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课文分析、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老师教,学生记,然后拼命背,一旦忘却了,就抓耳挠腮,无从下手,遇到课外内容更是束手无策,学生处在被动的机械记忆之中,最终导致教学者的思维惯性,被教者的思想僵化。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标、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结合课文命题。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的,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情节有明显的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出出来,所以,我认为结合课文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象的良好途径。从心理角度讲,创造想象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表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作为教师应放弃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索欲望,敢于不尽信书,做出独立思考和判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应予以鼓励、肯定,既是学生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教师也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引导,以保护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我曾尝试鼓励学生写“评语观后”,让他们大胆对老师评语评分发表看法。由于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发展较快,继而扩展到班级管理,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开展这方面的训练既有利于语文教学本身,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精神所需要的健康的人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