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 杨振华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九龙小学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培养兴趣
【正文】
一、以开放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孩子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现数学应用的成功。在《角和直角》一课中,我这样设计: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学生汇报后,发现圆中没有直角,师趁机引导:“那你能否在圆中创造出直角呢?”这时,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纸片,“折”,“画”等方法呼之欲出,学生情绪高涨,哪怕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乐意去发现,去探索,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和快乐。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潜力,教学自然水道渠成了。
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如:教学“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许多学生都纷纷说:“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这时我抓住契机说:“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多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再如,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一学生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又一学生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
四、明晰概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但是也不能背离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不能让概念性的问题模凌两可。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但是,在让学生学习图形的归类时,小学生对于平面和立体这两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我们要慎重的选择讲解的词语,使得学生明白“球与圆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一样,每次我教我外孙图形分类,总是问他:你确定球是圆形的吗?他是毫不犹豫的说:“是的,老师说的。”我相信:老师不会这么讲,但是是什么问题使得学生认为球就是圆呢?应该值得我们老师好好思考一下:不能让定义不清不楚,一定要明明白白,但是如何讲解呢?老师是要好好商榷一下的。
小学数学教学对我们整个数学教学的影响非常深刻,不是每个人都能教小学数学,但是,教小学数学的老师一定要把握以上几点,包括平时在对小朋友的课后作业辅导时,家长不能乱加数学知识给学生,毕竟,家长的数学是生活的,而学校数学是生活升华之后的数学,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教育从小开始,兴趣从小开始培养,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充满创造性,充满乐趣的。
参考文献:
[1]李华;改变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6期
[2]胡春香;打造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3]殷世东;学习方式的社会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7期
一、以开放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孩子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现数学应用的成功。在《角和直角》一课中,我这样设计: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学生汇报后,发现圆中没有直角,师趁机引导:“那你能否在圆中创造出直角呢?”这时,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纸片,“折”,“画”等方法呼之欲出,学生情绪高涨,哪怕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乐意去发现,去探索,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和快乐。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潜力,教学自然水道渠成了。
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如:教学“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许多学生都纷纷说:“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这时我抓住契机说:“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多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再如,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一学生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又一学生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
四、明晰概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但是也不能背离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不能让概念性的问题模凌两可。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但是,在让学生学习图形的归类时,小学生对于平面和立体这两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我们要慎重的选择讲解的词语,使得学生明白“球与圆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一样,每次我教我外孙图形分类,总是问他:你确定球是圆形的吗?他是毫不犹豫的说:“是的,老师说的。”我相信:老师不会这么讲,但是是什么问题使得学生认为球就是圆呢?应该值得我们老师好好思考一下:不能让定义不清不楚,一定要明明白白,但是如何讲解呢?老师是要好好商榷一下的。
小学数学教学对我们整个数学教学的影响非常深刻,不是每个人都能教小学数学,但是,教小学数学的老师一定要把握以上几点,包括平时在对小朋友的课后作业辅导时,家长不能乱加数学知识给学生,毕竟,家长的数学是生活的,而学校数学是生活升华之后的数学,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教育从小开始,兴趣从小开始培养,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充满创造性,充满乐趣的。
参考文献:
[1]李华;改变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6期
[2]胡春香;打造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3]殷世东;学习方式的社会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