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小学阅读教学实现欣赏与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 苏彩灵

【机构】 福建省安溪县慈山学校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不能走向偏颇,要让学生在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不同维度上有全面发展。欣赏,是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分享;评价,是对事物价值高低的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欣赏和评价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认知升华,需要强化相关认知。
【关键词】语文阅读;欣赏;评价;途径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阅读教学中的感受,体现的是阅读的初读感知,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是有直观感知向理性认知的自然过渡,而欣赏和评价,是建立在感受、理解之上的认知升华。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欣赏和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从朗读切入、从经典语言展开认知欣赏和评价,实现阅读欣赏评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全面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一、朗读切入,直观感知文本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欣赏和评价有明确要求,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时,要根据学生不同学力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应对举措。以教材为载体,以朗读为突破口,这应该是小学阅读欣赏的重要选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文本一旦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自然会对文本经典内容形成美感体验,阅读欣赏自然生成,阅读评价也会随之萌生。
  在学习《金色的草地》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让学生听范读音频,教师给出朗读指导:朗读需要掌握作者情感方向,要读出文本情感因素,找准朗读语气、语调和语速,特别是抑扬顿挫朗读技巧的把握,需要从文本细微之处做起。教师组织学生自由仿读,再进行小组内朗读展示。教师给出思考练习问题:①为什么说草地是金黄色的?②找出文本最经典描写,体味其内涵。③根据文本填空:早晨,花朵(),是(),草地是()。中午,花朵(),是(),草地是()。傍晚,花朵(),是(),草地是()。学生继续朗读文本,找到文本相关内容,解决这些思考练习题。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设计具体思考练习题目,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文本形成理性认知。学生通过朗读文本,大多能够顺利解决这些问题。这些训练任务看似简单,但学生需要整理思维,对各种感知信息进行整合归类处理,这样才能形成阅读认知。如找出课文经典描写,进行品味体验,这已经是标准的文本欣赏了。
  二、体味经典,理性解读文萃精华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大多选自名家名篇,经典之处随处可见,这些精美的语言、深邃的内涵、炽烈的情感,自然会迸发极强魅力。学生自然受到吸引,并对文本经典进行把玩品味,从中获取精神享受和认知提升。只有从不同维度出发,对文本经典展开多元探索,才能获得丰厚欣赏成效,形成重要阅读能力。
  在学习《风筝》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鲜花盛开的画面。教师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思考片刻,有的说:花朵美丽,让人赏心悦目。有的说:我看到了蜜蜂和蝴蝶,它们应该是花朵的好朋友。还有的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是因为生活美好了,我们的环境改善了。教师继续引导:看到鲜花,我们感触颇多,找找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有学生找到第一段:这一段描写非常精彩,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花朵写活了。教师给出肯定评价。
  从学生感知来看,学生对文本经典内容有深刻体味,欣赏评价也是水到渠成。这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经典方法对路,学生不要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也可以顺利获得阅读感知体验,对文本展开的欣赏和评价可谓是顺手拈来。
  三、多元评价,展示个性阅读观点
  阅读评价是阅读认知的至高境界。小学生认知基础较差,很难对文本展开批评性评价,但学生情感呈现多元性,阅读评价也是重要一极,教师不可轻视,更不能忽视。教师针对学生认知进行对应引导、探讨、交流,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认知维度,帮助学生阅读认知的健康成长。
  在学习《孔子拜师》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堂演绎活动,让同桌学生合作,分别饰演孔子和老子,进行现场展示。教师指名学生演绎,并让其他学生展开评价。第一对演绎结束,有学生评价:孔子拜师应该是诚心诚意的,不应该嬉皮笑脸。第二对演绎结束,有学生评价:孔子和老子都属于大学问家,其思想一定很深刻,我们要展示其形象,需要从语言、表情、动作等多个方面考虑。教师根据学生评价进行针对性引导: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他们身上自然具备特有的气质,庄重、朴素、专注、平和、睿智等品质非常突出,需要大家细心体会。
  教师让学生从学生演绎角度展开评价,表面上看是对学生演绎好坏进行评说,其实不然,这是学生对文本进行的欣赏和评价。学生从孔子老子身份地位展开评价,正是对文本深层意义展开的欣赏。
  四、拓展域度,提升师生阅读水平
  阅读教学中要提升欣赏和评价水平,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欣赏评价素质要过硬,和小学生相比,教师阅读欣赏评价自然是高出一大截,但这不能说明教师欣赏评价水平不需要再提升。教师不仅要保证自身阅读欣赏和评价水平维持在一定高度,还要有科学有效的教学素质,要给学生以正面的积极影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
  在学习《五花山》时,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教师板书题目:五花山。教师随口问道:“为什么叫五花山呢?”是不是山上有五种花色呢?找找相关的描写,综合一下。学生迅速进入文本阅读,很快就找到了相关答案:五花山的春天、夏天和秋天都很美,特别是秋天,颜色丰富:有的树林变成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色、翠绿色。这就是五花山的来历。教师继续拓展:同学们想一想,你熟悉的山,和五花山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景色呢?教室内顿时热烈起来,大家纷纷议论,学习进入佳境……
  教师让学生总结五花山名称的来历,然后展开认知横向联系,将阅读视野向周边延伸,学生思维顿时呈现发散状态。学生认知开始拓展迁移,这自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追求。教师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已经将学生思维充分激活,学习效果当然是值得期待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阅读教学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思想情感认知体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充分享受美文带来的美感,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强.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欣赏与评价有效教学新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0).
  [2]陈婷.多媒体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更精彩[J].江西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