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讲求策略,追求高效
【作者】 夏采金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老寨小学
【摘要】策略就是“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极强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讲究教学策略,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巧设情境;讲有方;练有法
【正文】
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情激趣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创建成功、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实现“事半功倍”的神奇功效。
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提问的“含金量”;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注重情境创设的启发性、针对性、情趣性、合作性、层次性、新颖性、真实性、简洁性、有效性、激励性、科学性,学习活动会充满活力,兴趣盎然。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方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情景;可以引入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可以开展比赛活动;可以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激思启智,激情激趣;可以组织实践操作活动;还可以利用童话、儿歌、顺口溜、音乐等创设情境。
高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的情境创设,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今天的“少教多学”新理念,情境创设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捷径。德国一位学者曾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重视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获益匪浅。例如,我在组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顺利解决。这样的实践操作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如果我们不通过学生的系列动手、动脑活动,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可以想象,学生能真正获得真知吗?
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大策略,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吸引师生心旷神怡的学习利器。在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摒弃例题加分析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入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情境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赋予新的生命活力。
二、讲有捷径,练有窍门
教学没有捷径,但有方法。成功的人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方法,做起事来事半功倍;而不懂教学反思的人,却事倍功半,自己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师的导,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要推陈出新,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因此,教师不仅在教育内容上要引人入胜,还要在方法上讲究寓教于乐,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欢乐、轻松、有趣、生动、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
1、让学生在“做”中学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取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探索、交流等活动机会,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追求效率,新理念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所以,我们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应是重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例如:我组织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一对完全一样的梯形硬纸板,再让学生大胆猜想:“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猜想到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然后我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不作统一的操作要求,学生操作后通过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清楚地知道: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让学生在“玩”中学
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3、让学生在“问”中学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用”中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入生活的数学教学有魅力,学生爱学。例如:我在教学“比例”时,将“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这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渗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喜出望外,觉得我们的数学学习妙趣横生,乐趣无穷。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策略,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否则,劳而无功,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教师的讲注重策略捷径,学生的练也要讲究窍门。教师怎样才能安排学生巧练,这是一个教师的睿智问题。我们天天在讲“少教多学”、“减负增效”,反思一下,我们是如何做的,实现了没有?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懂得,作业布置一定要:
1、练习有“方”
每一次练习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练习有“味”
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性和思考价值。
3、练习有“层”
善于实施分层布置,注重梯度训练。力求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秀生“吃得好”。
4、练习有“时”
注重定期巩固复习,适当的测试训练。
讲有方,练有法,学生就会学有味,玩有趣。
三、激思启智,发散思维
新课程理念要求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促使学生注重多措并举,力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进行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课后复习——让学生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以求更新、更完善。
小学数学实施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睿智,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一题多解”,其实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数学使人明智,本身就是说明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学习,才能促使师生实现双赢。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也是增强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捷径。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数学教师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最终得到最佳方法。
例如:光明小学原计划买12个篮球,每个72元,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43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
解法1:(72×12-432)÷72
=432÷72
=6(个)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6个篮球。
解法2:12-432÷72
=12-6
=6(个)
答:(略)
解法3: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12×72-432
72x=432
x=6
答:(略)
解法4: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432=72×12
72x+432=864
72x=864-432
72x=432
x=6
答:(略)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谓殊途同归。通过比较,我们明显地看出,方法1是一般的思维和一般的算术解法;方法3、4是列方程的解法。虽然方法2也是算术解法,但是解题思路新颖,解答方法、解题过程简便。
事实证明,让学生在比较、讨论、争论中,找出最简便的解法和独特的富有新意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认识,从而更熟练地把握应用题的多种解题技巧。
教学中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讲究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实施少教多学,减负增效,设计合理的巩固练习,组织学生相互讨论,注重教学反思,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瑞南.运用小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高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12;
[2]洪瑜.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微探[J].才智,2014;
[3]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
[4]张书珊.翻转课堂中数学问题的全面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5]周红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
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情激趣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创建成功、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实现“事半功倍”的神奇功效。
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提问的“含金量”;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注重情境创设的启发性、针对性、情趣性、合作性、层次性、新颖性、真实性、简洁性、有效性、激励性、科学性,学习活动会充满活力,兴趣盎然。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方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情景;可以引入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可以开展比赛活动;可以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激思启智,激情激趣;可以组织实践操作活动;还可以利用童话、儿歌、顺口溜、音乐等创设情境。
高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的情境创设,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今天的“少教多学”新理念,情境创设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捷径。德国一位学者曾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重视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获益匪浅。例如,我在组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顺利解决。这样的实践操作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如果我们不通过学生的系列动手、动脑活动,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可以想象,学生能真正获得真知吗?
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大策略,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吸引师生心旷神怡的学习利器。在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摒弃例题加分析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入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情境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赋予新的生命活力。
二、讲有捷径,练有窍门
教学没有捷径,但有方法。成功的人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方法,做起事来事半功倍;而不懂教学反思的人,却事倍功半,自己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师的导,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要推陈出新,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因此,教师不仅在教育内容上要引人入胜,还要在方法上讲究寓教于乐,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欢乐、轻松、有趣、生动、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
1、让学生在“做”中学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取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探索、交流等活动机会,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追求效率,新理念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所以,我们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应是重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例如:我组织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一对完全一样的梯形硬纸板,再让学生大胆猜想:“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猜想到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然后我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不作统一的操作要求,学生操作后通过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清楚地知道: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让学生在“玩”中学
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3、让学生在“问”中学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用”中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入生活的数学教学有魅力,学生爱学。例如:我在教学“比例”时,将“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这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渗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喜出望外,觉得我们的数学学习妙趣横生,乐趣无穷。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策略,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否则,劳而无功,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教师的讲注重策略捷径,学生的练也要讲究窍门。教师怎样才能安排学生巧练,这是一个教师的睿智问题。我们天天在讲“少教多学”、“减负增效”,反思一下,我们是如何做的,实现了没有?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懂得,作业布置一定要:
1、练习有“方”
每一次练习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练习有“味”
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性和思考价值。
3、练习有“层”
善于实施分层布置,注重梯度训练。力求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秀生“吃得好”。
4、练习有“时”
注重定期巩固复习,适当的测试训练。
讲有方,练有法,学生就会学有味,玩有趣。
三、激思启智,发散思维
新课程理念要求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促使学生注重多措并举,力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进行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课后复习——让学生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以求更新、更完善。
小学数学实施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睿智,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一题多解”,其实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数学使人明智,本身就是说明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学习,才能促使师生实现双赢。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也是增强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捷径。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数学教师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最终得到最佳方法。
例如:光明小学原计划买12个篮球,每个72元,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43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
解法1:(72×12-432)÷72
=432÷72
=6(个)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6个篮球。
解法2:12-432÷72
=12-6
=6(个)
答:(略)
解法3: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12×72-432
72x=432
x=6
答:(略)
解法4: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432=72×12
72x+432=864
72x=864-432
72x=432
x=6
答:(略)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谓殊途同归。通过比较,我们明显地看出,方法1是一般的思维和一般的算术解法;方法3、4是列方程的解法。虽然方法2也是算术解法,但是解题思路新颖,解答方法、解题过程简便。
事实证明,让学生在比较、讨论、争论中,找出最简便的解法和独特的富有新意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认识,从而更熟练地把握应用题的多种解题技巧。
教学中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讲究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实施少教多学,减负增效,设计合理的巩固练习,组织学生相互讨论,注重教学反思,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瑞南.运用小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高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12;
[2]洪瑜.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微探[J].才智,2014;
[3]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
[4]张书珊.翻转课堂中数学问题的全面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5]周红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