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在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作者】 卢 霞

【机构】 新疆博州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小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国家教育机构从课程的高度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感。
【关键词】朗读;积累;语感;语言
【正文】 

  一、加强朗读,感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文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各个学段的阅读都提出具体的要求。读,可以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做到“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一)教师范读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他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儿童的心弦,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
  教材中选编的内容许多篇目都是名家作品改编的,生动优美,形象性强,课文本身既能培养儿童的语感,熟悉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又能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在课堂上展示朗读的技巧,既能体现教师的理解,而且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动作语言,学生看得着,听得见,使学生在模仿中感悟语感。
  (二)学生自读
  培养语感关键在于自己的语文实践,教师要重视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基础阶段,语感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多读包含着一篇多读,一篇文章如果只读一两遍,只能了解大体意思,多读几遍,尤其是感情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二、引导思考,体味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
  培养语感,应抓住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捕捉语感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领悟,体会情感。
  三、启发想象,丰富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材料进行想象,引起情感的共鸣。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
  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四、注重积累,内化语感
  语感虽然以感受为基本形式,是一种心理体验,然而有生活才有体验,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性积累才有理性的妙悟。这种积累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只有重视积累,才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感,并在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中显现出来。
  (一)生活体验的积累
  语言来自生活,产生于劳动,生活体验是语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为中心,注重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以生活为课堂,课堂则是通往生活的窗口,是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唤起脑海中的生活经历。
  (二)语言材料的积累
  重视语感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的结合,把识字、学词当作语言积累的基本起点,因为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学生的语言运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做到读文时通顺流畅,谈话时妙语连珠,写作时文思如泉。
  总之,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